EddieFeeng wrote:
最近因為要換喇叭,...(恕刪)
我是主動的用家,從耳機入門,再從書架全音域玩到落地多音路一輪,最後回到書架主動,
如果你的目的是聽音樂,主動足以,同預算下主動大多贏被動,
因主動式喇叭的擴大機跟單體和箱體容積全都在原廠設計時就已在目標預算內採最佳化設計,
架構上又是主動分音,一擴大機對應一單體,最短路徑,又因為大部分主動喇叭設計來做為工具使用,
所有成本幾乎投在與聲音相關的部件上,
不像被動喇叭一部分成本花在外觀上,
被動分音又會消耗功率吃細節,大動態大音量高低音單體互相搶電吃,
需要多消耗至少一對喇叭線(甚至多對,bi-wire的話,萬一前後級分離再多一對訊號線),
不然也不會衍生出外置分音,bi-wire,bi-amp,mono-mono等被動式的玩法,
而這些全都濃縮在一對主動式喇叭裡面了;
反之你就是想玩設備,被動的確好玩很多,更改任何一個環節,聲音都會改變(但不一定變好),
也因為這樣你會看到很多人在問什麼叭配什麼擴適合,
就是因為每對喇叭響應頻率不同,阻抗不同,擴大機的瓦數不同,阻尼係數不同...等等的,
才會產生這些問題,所以回過頭來問你要聽音樂還是玩設備,有錢有閒有空間,就玩被動,
三者缺一,主動會讓你省很多事情,像樣點的主動一對三到五萬之間,
配台da兼前級就可以體會到主動式聲音通透,細節豐富,動態反映靈敏的特性,
被動系統光是要撐起細節豐富就所費不貲,也只好在韻味這件事情上大做文章...
大概木耳,韻味這東西我比較無感,但聲音通透,細節豐富,動態反映靈敏倒是讓我很甘願的掏錢就是...
況且玩音響有些人追求像死人心電圖一樣的響應頻率,雜誌對某些喇叭的響頻圖平直也無一不讚賞其精準無染好搭配,
那何必繞遠路玩被動,像樣的主動買一對,訊源,前級,電源線跟平衡線也夠玩的了,不用怕無聊,
倒不如說你可更加專心的去調整你的訊源跟前級,怎樣都比把預算分散到後級跟喇叭線上更容易集中資源衝高系統等級.
更不說大部分主動喇叭可調EQ,對應大部分聆聽條件不良的居家空間適應性高,更容易擺位.
只是我講的主動式喇叭比較正規,黑黑醜醜的那種,多媒體喇叭不在此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