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數位音源(檔)的播放軟體及傳輸造成的音質差異問題?

blackleo wrote:
..(恕刪)當系統已經有一定水準

在WINDOWS10 下

不同的 播放軟體

其實

可以輕易聽出

音質差異非常大

foobar2000、AudioGate 4、HQPlayer

試過就知道



真的,雖然我的系統離有一定水準還有段距離(這樣說不精準,老實說是很遠..),但在OSX換播放軟體,聽感真的完全不一樣。

我主要是用mac,以前(沒有換過播放軟體前)都覺得若是聽感有差(以itune為基準,定是其他的播放軟體EQ加料),後來經過一些大大的指點才發現原來是itune做得不夠好。我這邊最明顯的差異是用dac附的免費播放軟體Luxman Audio Player來比較,itune放出來的聲音就相對糊糊的(沒有比較之前沒感覺)...

twoolin wrote:
Format Factory...(恕刪)

非常感謝,我去preview了一下這個軟體,超強,什麼檔案都可以轉,但是windows的程式對我來說是麻煩了點(我用OSX得開模擬器去跑windows然後執行)。

我就換了個關鍵字搜尋看看有沒有mac的,結果我發現我真的是搞笑,原來itune裡面就有轉檔模組可以直接把aac轉成其他的格式..這下我itune裡面的音樂就可以全部用luxman audio player試一下聲音了.. 感謝您的提點..
shadowlandyu wrote:
真的,雖然我的系統...(恕刪)


老實說

我也有台MAC筆電

用MAC來當數位訊源

充其量只是討個方便

還不夠好





要好聲的話

通常我們會另組一台CAT

如DAC要走USB的話


通常會加上 一張USB3.0卡

此卡我們會外接

線性電源+發燒線

可不受電源干擾影響

然後裡面零件都是特挑過的

POWER CABLE、SATA CABLE都另外訂製

甚至連POWER都不買現成

直接訂製一組FOR CAT專用

全線性POWER

如此才有最純淨的電源


後面周邊可以上

線性電源+發燒線的話

就通通就用上

長芯盛 + 鐵殼USB3.0 + USB隔離器....發燒USB線或USB分離線....等等

應該就有一定等級好聲了


然後還有

軟體及os方面優化、使用、選擇....等等等

現在新版HQPlayer 支援 CUDA了

聲音變得更好

CAT的可玩性變得非常非常大




訊源:Accuphase DP-70V 管機:Melody SP9-R 訊號線:TaraLabs The One 喇叭線:Shark 406、ATL
多謝樓主發問啊,
我之前也在想說,不是都是同一個數位資料輸出給DAC去轉類比,理論上不是應該一樣嗎
為什麼不同的播放程式會有不同的音色,
原來是先編碼後再輸出,解惑了!
blackleo wrote:
要好聲的話
通常我們會另組一台CAT...(恕刪)

我第一次聽到音響CAT這名詞(就可見我真是才疏學淺),趕緊抽空去查了一下,真的是長知識了。這種對訊源(透由電腦)的極致追求,對我的系統來說就像是站在地面仰望星星一樣..只能說以後若有幸我的音響系統有到一定等級,應該來試試CAT..

也好奇若是像Marantz NA -11S1,或是Linn的系統(網路音樂串流主機),那也算是另一種CAT嗎?

shadowlandyu wrote:
我第一次聽到音響CAT...(恕刪)


如果想入門cat又沒頭緒或暫時不想花大錢,
試試看樹梅派+volumio,極簡cat~

enochsingle wrote:
如果想入門cat又沒頭緒或暫時不想花大錢,
試試看樹梅派+volumio,極簡cat~

感謝,受教了,去查了一下資訊。

看了之後覺得好奇,我看音響裡面的CAT是對於電腦當輸出的極致追求(其一是簡單..這點跟樹莓派的機板很像),另一方面得要高級的用料,這點就跟樹莓派機版大相徑庭。

不過若是樹莓派的機版純做音樂的輸出與mac跑很多程式(加上很多跟音樂無相關的裝置)做音樂的輸出到DAC的表現,這應該就是個有趣的課題(可能也牽涉到volumio的優秀程度)。
這個問題很難,很少人懂所有的細節。

1. 你聽起來好的,不一定就一定比較好,每個人的設備,音感不同,好壞的定義不太一樣,喇叭高音弱的,聽到諧波失真產生的高頻失真,有些人反而覺得立体感比較好,但實際上是失真。這僅是一例。
2. 用 AAC 就已經是個錯誤了,這個錯誤很致命。請改用 lossless 的wav, 或 flac. 建議用 wav 來試,比較沒有轉檔失真的機會。
3. 從 mac 傳到 airport 光千到 dac 跟 mac 直接到 usb dac 比較毫無意義,變數太多,你跟本不曉得那一個環節把聲音變形了。就問你一個基本問題,你曉不曉得 mac 到 airport 是用 24K/44.1K/48K/96K 那一個bitrates 轉數據和傳輸,airports 光千輸出又是 那一個 bitrates.
你真正要比,應該是 mac 的耳機孔內鍵光千輸出,直接拉到 DAC 的光千輸入。 跟直接用 usb 連接比,這樣少掉一個最大隻的鬼 airports, 這樣比立足點才相同。
4. 建議改用 wav 檔,而且要很確定你的wav檔是原汁原味的CD 44.1K 直接抓下,沒經過任何不良的轉檔,還有一個地方一定要非常確定,mac OS 的 [其他] 工具里有一項叫 [音訊MIDI 輸出], 那個輸出格式一定要設定對, 請設成 44.1K, 2 聲道,24 bit或 16bit. 如果這里沒設成 44.1 K, 你所有比較都是白搭。


那個 mac 耳機孔專用的光纖頭規格跟常用的不太一樣,多了一個小小的轉接頭,有些光千線有附,要稍為找一下才能買到。
你的luxman dac 是不是有LCD 顯示bit rate, 請特別注意一下,顯示出來是不是一直都是 44.1K.
MiPiace wrote:
2. 用 AAC 就已經是個錯誤了,這個錯誤很致命。請改用 lossless 的wav, 或 flac. 建議用 wav 來試,比較沒有轉檔失真的機會。


一針見血! 源頭剛開始就不夠好,後面不管程式或電腦,電源等等怎麼樣考究或高級都是白搭!

倒不見得一定要不壓縮的WAV,但至少要無損壓縮的FLAC或ALAC.
聲音除了頻率正確,也一定要以正確的時脈輸出才能忠實地表現出來,電腦因為不是只有在播音樂,每個軟體執行的優先序都會影響到數位輸出的正確時相,使數位資料一樣但輸出的時相延遲,更別說DAC類比輸出的轉換品質。USB控制器的優先序,夾雜來自電源的高頻雜訊,怎麼連接線材,都差很多。一台非同步的USB DAC是最基本的,好的音源(96kHz或192kHz的音檔)可以提供更多頻寬做filter. 高頻雜訊隔離更好。人類聽覺的解析度是4microsecond,DAC對於jitter 的解決方法變很很重要。還有每個sample間的空白資訊怎麼dither (軟體或硬體),都會影響聲音細節。先不管硬體,時間花在找聽的音樂是第一,有空就對器材跟輸出軟體研究,沒空應該多享受喜歡的音樂。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