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我的環境需要拉音響專線嗎?

拉專線是投資音響周邊最便宜的投資!

自從拉了三條38mm, 所有電源線捨棄公頭直接用O-ring接到大片的紅銅排以後就回不去了.不需要去買聲音偏頗又貴的電源線,只選擇聲音中性做點小修飾的電源線,配上優秀的母頭就非常好聲.

現在超10張小朋友的電源線已經都不太買了~







Johnny_depp wrote:
兩聲道來說,基本上器材及軟體錄音品質比較重要
電源算是最細微的影響了...(恕刪)


好的器材沒有品質好的電源供應是沒有辦法發揮功效的...
要搞定兩聲道,最基本的就是電源...
水電工就像修車師傅一樣,東西不會壞,有通電,會跑就好,發揮的好不好不是他需要考量的地方
你跟水電師傅說要拉專線,他會當你是傻子,
你要拉一條8平方的專線,他會覺得你頭殼壞掉了...
水電師傅懂個啥二聲道啊..
就算你現在這條線的耗用不大,那未來呢??
小小花費,效用大大,何樂而不為

我的常常更新部落格:http://myrmidomphotomusic.blogspot.com/

Johnny_depp wrote:
兩聲道來說,基本上器材及軟體錄音品質比較重要

電源算是最細微的影響了...(恕刪)


歡迎加入木耳一族 呵呵

我從第一件環擴算起, 也聽音響20年了

本身唸電子的,雖然聽感跟理論常常有差距

但打開音響器材會發現電源座到基板內部接線都會變成細細一條, 還要通過保險絲, 以及精巧的電容,變壓器濾波穩壓

貴的電源線, 插座, 我也買過, 但感想跟Johnny_depp一樣, 電源算是最細微的影響了

只是每次都被發燒友砲轟, 呵呵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謝謝 各位哥姊的釋疑, 加入 mobile01 真好 ^^
地獄貓 wrote:
小小花費,效用大大,何樂而不為


我的經驗

換過三次房子,重置過三套音響包含線路,當然頂多到hi-fi 等級

有換過水管線

壁插是必換,即便不是音響用,家中所有壁插我也是一定自己全換,大概都用IG8300這類的,DIY 很快,我五分鐘可以換一個,全室大概幾個小時可以搞定,這個對電器安全很重要的,有看過哪種燒焦的國際牌壁插就知

音響專用壁插我有買過古河及1500上下的,還有幾種冷處理的... 壁插已經多到沒地方用.....只能在拿去DIY 排插

有一間房子是電源重拉,也請水電拉過電專加地線
有間 Break 也換過

但我只能說,我的器材沒有到那種層度,細節就真的上不去

舉例一些錄音品質不錯及作品細節很多的專輯
Pink Floyd
Alan Person Project
Boston
Mike Oldfield

到最近有回憶大師二十周年的作品,普瑞斯納配樂在深山教堂的現場收音作品

因以前早期是聽黑膠,風格是完全不同的
後來walkman 時期,大概就是靠耳機
在來CDP 時期,也大概還是靠耳機,及挑CDP 品牌,會有不同的解析風格
還有光華買的土炮綜擴,有練樂器的應該都知道

就算是卡帶,也可聽到很多細節,bass, vocal... 以前可能很少有體驗,現在youtube 隨便一找都可欣賞各種cover 版本,如guitar solo, piano solo, bass solo 也有

聽到後面換兩聲道
再來AVR


個人認為
好聽最重要的第一因素,隔絕外部噪音,如夜深人靜時,不管什麼器材,都會特別好聽,可以讓您的音響設備升級幾倍

第二因素..................心境

心境是不管開車或健行旅行,配合著音樂會讓你更有體驗及感動


拉專線確實是最划算的投資!如果是換房子跟換發燒電源線兩權相害取其輕哪一個比較簡單 + 便宜就很清楚了(隨便一條發燒電源線要賣至少都要打幾折求售,有些冷門品牌還怕住套房當然不排除真的有些經典老線保值的..)⋯⋯

再說壁插不建議花到音響專用的等級,我的壁插幾乎都是 Hubbell 跟 Cooper IG 8300 這兩家同一型號的統一江山,反而 Oyaide 的 R-1 覺得不怎麼樣就只數位訊源上用用。

隔音阿魯米窗也很重要!我最近 survey 台製的隔音(氣密..)鋁門窗要用厚板的膠合玻璃(8mm + 8mm 以上厚的雙強化..)還要基本的陽極電鍍?不是自己做玻璃真的沒有那個手骨砸下去,而且五金還是滑輪的結構跟負重如果差一點的以後有小朋友還重到不容易讓小孩子打開⋯⋯

但是隔音門窗這一條要是今年中能夠搞定的話,我想想就算是在音響室裡面開演唱會可能一樓辦公室的小姐只會感覺到些微的低頻震動吧?(工業區音響室地板沒做制震處理..)...
寧與同好爭高下,勿與傻瓜論長短...
Johnny_depp wrote:
心境是不管開車或健行旅行,配合著音樂會讓你更有體驗及感動


一個行動音樂也是不錯的選擇

以前有個網站叫 "CD NOW",後來應該是被Amazon 併掉了
但應該是相關性的始祖,可以找到相同樂風的歌手/樂團

然後我就開始接觸網路音樂,當然一開始是抓MP3 或買大補帖,抓音軌這種

聽到現在用iTune 搭配Air Play,透過AVR 出來,效果也不差
其實很明顯的,錄音效果或特殊專輯製作的才真的很需要hi end

如後來在iTune 上買的一個專輯 Kate Bush - 100 words for snow (-50)
這種人聲表現的本身專輯效果就非常明顯了,但不管透過耳機 or Air Play 出來,差異不大

真正器材決定有差的,大概就是古典類了,尤其管弦樂這類,尤其弦樂,刮弦入不入耳,喇叭差異很大
器材對於Guitar Solo 這類也是有差,聽撥弦聲大概可體會

其他還有影響的是電子合成,這種細節也不少


個人總結器材對於某些樂風是真有影響
古典弦樂 (含OST)
人聲
錄音類樂團 - 七零年代很強調,現在不知是否技術到頂,已經沒有什麼差異
電子合成 (含OST)


看聽的軟體是什麼,若一般類,是真的可以將錢多拿去買軟體,硬體差異不大.



器材的調性也差異很大,我曾拿過 Mark Knopfler 的guitar solo 去朋友一對不知幾十萬的喇叭聽,整個不對味,多了一層不知名的東西....
阿魯米斯 wrote:
Hello ever...(恕刪)


那就換線。
空間若不好,專線與否就是小問題了。
聽音樂較重要。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