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dygigo wrote:
http://people...(恕刪)
我覺得在器材夠好的情形下,
是有差別的~
以同一張專輯來說,假設錄音品質很好的情形下,
如果原生就是依據SACD規範(DSD 2.8224MHz)錄製的,那麼他的DSD跟CD的音質鐵定聽得出差異,
因為DSD的頻寬遠比CD的 16bit 44.1kHz大多了,轉錄成CD後多出來無法紀錄的部份當然就是被砍掉了。
當然DSD也不是沒有缺點,只是在數位音訊處理技術持續進步的現在,已經逐漸改善了。
可以參考友站這兩篇的說明:
http://www.techbang.com/posts/22079-unlocking-the-mystery-of-dsd-the-dsd-digital-audio-coding-vs-pcm
http://www.techbang.com/posts/21959-you-should-know-digital-audio-file-audio-format-the-storage-disc-case-parade?page=1
上述是以原生品質來做比較。
回到正題,
如果是16bit 44.1kHz的原始檔透過播放軟體或者DAC升頻到24bit 192kHz的時候,
因為會被上述的軟體或者DAC"加料",所以聲音多少會與原本的不同,但是這個加料後的轉變是好是壞,
就要看各家的功力了....所以才會有些人會覺得升頻比較好聽,有人則覺得難聽。
不過至少我用Mac上的Audirvana Plus 2.2.5升頻的之後,會感覺聲音的"電子味"變多了,
因為這個轉變我不喜歡,所以個人不傾向升頻,因為聲音鐵定會變。
而且正常來說,就算要升頻,也不是16bit 44.1kHz --> 24bit 192kHz,
而是16bit 44.1kHz --> 24bit 176.4kHz,
理由是因為44kHz --> 176.4kHz 正好是4倍。
如果是轉成192kHz的話,因為不是整數倍的關係,所以在轉換的過程中需要做額外的處理,可能會導致些許失真。
另外上面有網友說MP3轉FLAC ,再把FLAC轉WAV拿來比較,
個人覺得是沒有意義的,
因為這個FLAC跟WAV的來源都是MP3,MP3的原理就是砍掉一些不易察覺的頻段,
已經是屬於破壞性的格式了,所以還原成FLAC跟WAV這種無損格式,結果一樣才是正常,如果不一樣,
代表FLAC也變成有損格式了,這就不對了。
結論,
還是要看原始的格式為何,24bit 192kHz的格式並非沒有意義,
檔案的格式也有差異,
基本上WAV(CD、DXD)、FLAC、Dff(DSD)、dsf(DSD)、ALAC、APE這類無損格式都會比MP3這種有損的好,
如果原始只是CD品質(16bit 44.1kHz)錄音,
原生頻率會比升頻上去的好。
如果原始是DXD以上等級(24bit 352.8kHz)的錄音,
(可以參考這篇http://www.hi-av.net/modules/article/view.article.php?342 2L有描述他們數位母帶製作的過程)
理論上DXD (352.8Khz)> DSD128 > 24bit 192kHz PCM >= DSD64 > 24bit 96Khz > 16bit 44.1kHz(CD等級)
以上是一個大概的差異,實際上還是要看器材的處理能力來決定最後轉換出來的成果,
如果有寥誤之處,還請各位大大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