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電腦音樂檔16/44.1經DAC會變24/96或24/192?


jknk wrote:
我的感覺是如果CD本身的錄音原本就錄得不錯的話,再經過精良的轉製程序,高解析音樂檔確實是勝過實體CD...(恕刪)


同感!!

好的錄音比高取樣率更重要

同樣是好的錄音下, 高取樣率聽感會明顯優於低取樣率
(我有用同一張專輯高取樣率付費下載版跟CD版盲測過, 差異算頗明顯)

CD檔升頻到沒試過, 因為覺得沒意義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升頻....是有幫助的,尤其是硬體升頻,同樣一片 CD 會讓你聽起來覺得很感動....

若是 foobar2000 內建的重新取樣 DSP,那個當然是有跟沒有一樣....

有些高階 DAC 裡面也會內建硬體升頻晶片,或者說,越燒的 DAC 或 CD 座機,

就越會去玩升頻這一塊,而且會讓你一聽就知道差異,聽久了,就回不去

16bit/44.1khz 了,即使你聽的都是同樣一片 CD。

yrc wrote:
升頻....是有幫助的,尤其是硬體升頻,同樣一片 CD 會讓你聽起來覺得很感動....

若是 foobar2000 內建的重新取樣 DSP,那個當然是有跟沒有一樣....

有些高階 DAC 裡面也會內建硬體升頻晶片,或者說,越燒的 DAC 或 CD 座機,

就越會去玩升頻這一塊,而且會讓你一聽就知道差異,聽久了,就回不去

16bit/44.1khz 了,即使你聽的都是同樣一片 CD。


有疑問的人可以去暸解一下DAC工作的方式。

我自己的理解,有好的演算法內插進去的資料,多少還是會有幫助的才對。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yrc wrote:
升頻....是有幫助...(恕刪)


實務上的確有不少綜擴機器會去做昇頻的功能, 有的也把昇頻當作噱頭之1 (超取樣啥的)

但是實際會去使用的人少之又少

簡單來說就是華而不實, 不好聽 或是 音調整個變怪

多半都是機器買了 好奇玩一下昇頻 然後就從此沒再使用此功能
未來有個人會需要你
了解越多你煩惱會更多
你確定要嗎? XD

1. DAC就是DAC, 數位類比轉換器
我個人的認知他不算解碼器, 用來解編碼過的聲音資訊(例如dd/dts)才叫解碼器
而且解完還是數位, 仍要再過DAC才會變類比
至於市面是不是把DAC也混稱解碼器? 我就不知道了

2. 轉換成類比訊號後, 就沒有幾K幾BIT的說法
因為幾K幾BIT是數位資訊samplize/quantize過程的規格
類比訊號沒有所謂幾K幾BIT
至於用多少K多少BIT經過da轉成類比會失真較小呢?
你很難知道因為 a. 你沒有原本的類比訊號可以比較 b. 你沒有那顆da的詳細規格 XD

3. 你說的這顆USB DAC號稱可以吃多少K多少BIT
他的義意只在於這台機器接受這樣的訊號而已
至於機器內部是
a 一率升頻到幾K幾BIT後進da轉類比 或
b 一率降頻到幾K幾BIT後進da轉類比 或
c 某些訊號用a, 某些訊號用b
你不會曉得 XD
你要拆機看線路看chip甚至破解firmware出來才曉得
因為廠商通常不會公布到這程度
就算有公布也可能是假的 XD

我的結論是 你若有興趣有時間就比較比較
覺得哪個聽得比較爽就用哪種
但也不保證你聽得比較爽的是失真較小的 XD

0N67AD4W wrote:
我的結論是 你若有興趣有時間就比較比較
覺得哪個聽得比較爽就用哪種
但也不保證你聽得比較爽的是失真較小的 XD


只能說最後這一句真的夠專業

音響的「好聽」通常跟「失真」劃上等號的。
只是那是覺得會好聽的失真而己。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0N67AD4W wrote:
了解越多你煩惱會更多...(恕刪)


這個朋友為什麼把我#7的發文複製一遍? XD
要護背至少也要加框嘛~~
理想上,頻率愈高,聲音愈smooth,bit數愈高,聲音變化愈多。

我個人的經驗,愈是破壞性壓縮過的檔案,經升頻後改善愈大。若是無破壞性格式,通常升頻後聽感不同,好不好聽,就見人見智了。

先前有聽過幾顆不同的升頻IC,差異還蠻明顯的。猜想是這些IC用的方式不同,影響升頻的變數多,並沒有一定變好變壞,不用急著下定論,建議自己去比較看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