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喜好是非常主觀的,各聽所需,無所謂水準高低,非洲土著很窮,一樣有好音樂
我聽了15年以上音響,剛開始喇叭擺位大有問題,發不出平衡的頻域,高音太衝,低頻駐波,所以大編制的古典音樂就很難聽
後來花了大錢,換了系統,狀況還是沒改善,才知問題不在器材,因此下工夫去上課。學了一點皮毛後,頻域順了,低頻不會駐波翁翁叫,高頻不會刺耳,樂器有形體,大小比例正確,sound stage出來了,活生感也有了,自然會想追求更像音樂廳的聽感,所以開始認真聽交響樂
一切就是那麼自然,交響樂大部分還是聽不懂,無法像校園民歌般跟著哼唱,但我的潛意識告訴我,我喜歡。樂器質感更勝一籌,音樂性更加,聽到更喜歡的聲音
現在,過去買的一堆發燒片,我放在另一個紙箱,較少聽了,因為後製過頭,有點失真誇大
不一定聽古典音樂就是唯一選項,我的友人60+歲,他也是百萬大系統,古典與重金屬都來,去他家聽Pink Floyd的The Wall,超高爆棚的音壓,非常過癮
聽音樂真的很隨性,但校調很重要,調好了以後,隨時都想聽,連電視都少看,煩惱也減少了
以下是小弟的一些看法及心得..
小弟喜歡用軟體調音,例如DFX、SRS..等,發現許多發燒友(金耳朵)追求原音呈現,認為用音效軟體調音是破壞音樂本質,少數燒友甚至認為這樣難登大雅之堂,也就是所謂外行。
何謂原音呈現?除非你把歌手請到你面前唱給你聽,否則CD都是修飾過的聲音,再加上聽音樂時用的不同硬體(喇叭、播放器、線材..等)及不同軟體(Foobar2000、JPlay..等)的影響,等於是修飾再修飾,與其說追求原音呈現,不如說是追求一種喜好,一種喜歡的聲音。
但是在調音的過程中,喜歡用音效軟體的人調音的開銷絕對會省很多~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