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int75178 wrote:聽感上,TEAC U...(恕刪) 真是殘忍的勸敗文啊~~ 尤其是那個特價的UD-H01 這台機器的話,記得規格是會把所有的訊號聲頻至192k,似乎是無從選擇開啟或關閉。至於訊號顯示的方式,也許重新安裝驅動程式看看。我自己DAC-1000的使用經驗是,FOOBAR設WASAPI輸出時,上面顯示的取樣頻率是會跟著音樂格式跑,但是如果選用DS的時候,就會固定在Windows設定的預設取樣頻率上。
Lanster Wang wrote:這台機器的話,記得規格是會把所有的訊號聲頻至192k,似乎是無從選擇開啟或關閉。~...(恕刪) 之前剛買這台UD-H01時也是照著網路上的教學設定,所以聲音都是升頻至192K輸出但是詢問店家後,店家說這樣的聲音不是原本真實的聲音要把音效設定那邊把設定改為16位元44100Hz(無損的採樣率也是44100Hz)如果有遇到24位元 192000Hz的檔案,得再進去設定一次不知各位是否也是這樣設定?
imgodd wrote:之前剛買這台UD-H...(恕刪) 不管你丟哪一種取樣率的檔案進去,機器都會升頻至192k。Windows 7 的預設格式設定,只是在選擇有兩個以上的軟體同時發聲時,Windows 內部混音器是要用哪個取樣率做混音用。如果是用Foobar2000時,若是用WASAPI輸出,則取樣率會跟隨著音樂檔案格式變動,輸入到UD-H01內部升頻至192k。若是DS輸出時,則需要把Windows 7 的預設格式設為 24bit 44.1k 以取得最佳效果(針對一般常見44.1k音樂檔)。升頻的用意是在降低 Digital Filter 的負擔以及讓運算誤差遠離人耳可辨的區域。如果這樣會變成不是真實的聲音,那些高階器材都要拿去填海了。商家說的話,聽聽就好...
imgodd wrote:您好:那請問我這邊該...(恕刪) 如果你是用Foobar設定WASAPI輸出的話,這個地方其實設成多少都不會影響到Foobar的播放。不過考慮到常見的影片或是DVD都是48k取樣率,我會建議設成 24bit 48000Hz
如果給dac(機器裡面的那一塊 D/A IC,而非整台產品功能泛稱)吃非原始訊源,就會創造另一種聲音,也就是老闆口中的"不是原始的聲音"因為再次量化的同時(更甚至去補完沒有任何數據的空洞,再造MP3 15KHZ),不管你是朝左朝右權重,出來的聲音沒有人會知道變成怎樣。 因為真實的類比波型可能在當下的振幅是背離原始取樣兩點之間幅度,假使原始取樣精度越高,當然發生背離的幅度會變小,而不是沒有。(取樣升頻的參考算是一種數學函數,我舉這種是最原始的,有些天價機器的DSP演算法不太一樣,好像是砍掉重練,自行建構連續性的取樣。這就不是聽起來有毛邊的問題而是完全變成該家機器所謂特殊的聲底,當然就看消費者認同度的問題)就44.1KHZ的如同"NTSC般的歷史大樓"取樣來說,以人類的聽覺來說這段GAP 算是相當大的,不管你中間如何差補多少平滑的數據.....所以第一次類比源數位採樣量化的過程就決定了日後的品質,我們能做的就是如何忠實維持當初量化的準確度從訊源頭端到播放尾端,也就是儘管是16bit,MISS到最後效果可能只剩14bit不到所以能自始自終維持當初取樣的結果,就很厲害了,不會有升頻的違和感,不管價位如何 .現在一些數碼器材開始重視這一塊領域。而非去將數碼的無中生有,因為聲音插補比起影像那個感覺不太一樣,你看FC 原始的PSG音源 雖然不是"ADD"(只是借用舉例、而非誤用),而是DDD, 相同道理都一樣。 模擬器只要不是設定8BIT 8KHZ,就已經不是當初的"原汁原味" (至於矩形波由PC模擬器再造的擬真度就不去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