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驚覺PC的HDMI音效音質貌似是個悲劇?想聽發燒音質還是得自己另接音效卡(盒)?

以上 , 數位訊源本身就是個悲劇了

高品質CDP才是正解...
也不能這麼講
現在也是有不少錄音室規格的音訊檔案可以購買
將整套數位系統搞定後也是能有不差的效果
但環節越多也越難知道問題出在哪
(從電腦內部零件到DAC輸出,這就已經有很多問題待解決了)
化繁為簡還是CDP方便...
我記得華碩有出一款音效卡(有hdmi)
可以將顯示卡或主機板本身內顯輸出至音效卡
再由音效卡本身做聲音處理
或許從音響到電腦輸出
我們聽到的都不是原音
而都是由器材做過處理後所發出的聲音
所以當器材一換聲音本身還是不變
但輸出的東西會因為器材不同而隨之改變
亮哥

我先講幾的點好了,跳著講,沒有依照你文章的順序。


1.次世代原碼點燈我們都有找 A 與 N 符合型號的顯卡,或是 intel 支援cpu 內顯輸出 hdmi 晶片組合,當初是H系列。


你的Z系列沒有支援,cpu 也無內建內顯,所以主機板上的z68 能不能點燈這是未知數,以前我們研究點燈時,

realtak 的hdmi驅動是不能用的,用了會熄燈。

所以請先把你的hdmi 確定可以點燈,再來談滿足點燈條件的hdmi (此狀況下win7實體層的干涉環境最小) 是否音效太差。

不要買asus的高價音效卡,那要到最後兩型號才勉強輸出原碼,同時播放軟體及遊戲應用數位支援程度不佳,而且不會比較好聲

大多數人都採用ATI 顯卡走HDMI應用,不會有任何困擾。


2. 玩很久了,所有的數位介面只認為是一種商業勝出傳輸的過程,我認為av先進安全的資訊傳導應該繼續用光而不是金屬導體。 所以也沒幫 hdmi講話,他只是就是目前最方便的商業模式。

av 人沒有無視一些可能會影響音質的情況,你好像認為大家方便就好,都不去考究。其實av論壇爬深一點,考究的瘋仔很多
,連我都認為沒必要,因為他連看的見聽得著的基礎功都沒弄好,卻去鑽這些心理層面的牛角尖,唯一合理的解釋就是,這些功夫不用花錢,

所以只好去鑽研這些,會把播放相容性搞得更糟操作更麻煩,不過也沒其餘壞處就是。


比如我舉最簡單的 wasapi , 它必須追蹤鎖定外部usb , 不能支援高位元高取樣 ,影響atrac3 播放 ,只為了一個我用耳機還聽不太出來差異的插件,
不如 iturn (舉例)   來的無腦廣泛支援高位元高取樣,這就是因小失大

其二就是已經是24P軟體24P顯示器   但是播放畫面就是會週期性抖動或水平撕裂,這個觀看舒適性問題很多人無視,卻去研究10BIT
優缺點,在我看來可以去搞懂怎麼播放 10BIT ,但是不用去迷信10BIT的優點,因為優點都是紙上談兵,連實際截圖都沒有,同時現實顯示器面
也無法得知優點,再者強調的優點自相矛盾,檔案更小畫質更高,這可不是MPEG2 往 AVC 演進



3. creativ 你是否常態啟用了某種環節 例如 cmss , 環境音,dolby headphone, dolby v , 你知道我在講什麼,導致你習慣了這種聲音, 認定原汁原味的聲音你不能接受。

4. 即便是內建數位輸出,你的螃蟹晶片驅動以及win音效控制台是否有排除音效加料的選項, 以及你用了那種撥放器,是否外掛了那些濾波插件,例如音量大小一致化,EQ等化,重新取樣,有些不是外掛而是內建的預設值就擺在那裏影響原音輸出。


5.. 還有一點比較不可能但是會發生的就是你的yamaha 再接受不同的訊源時,播放條件是否一致,你有注意嗎,比方光纖端,同軸端,hdmi 三者的ypao 隱性參數就不一樣。


6. 在我的機器上我覺得如果同一首歌表現要更好,立竿見影的方式就是換掉我的擴大器或是喇叭,我不會認為問題出在我的pc上面,  在我的豐富的av認知下,pc 也不會對我造成任何未知的困擾,

   
  所以希望你的問題很快的不再是問題。
器材的等級也不知道如何 , 因素太多

認同 570 的看法
宅爸固定用電腦訊源 Desktop PC or NAS#1 or NAS#2 都算不同的電腦,彼此級別差距不算小
都沒做啥優化處理.
電腦(PC or 不同的NAS)解碼 or 擴大機解碼 前者經由 hdmi or cat.6 傳輸
不太有印象 這些訊源切換後 "聽感" 改變, 成為擇優者聆聽
可能宅爸的喇叭比較 low-end 解析不夠好 , 僅供參考.

擴大機 DSP 模式切換 ,空間頻響校正模式切換
使得音場改變,低頻被削弱加強 or 殘響變化 => 聽感才有顯著不同
畢節望族後裔

yuu0613 wrote:
往另一方面看
有沒有可能是你之前的監聽設備音色比較暖
或你主觀聽覺可能就喜歡比較暖的音色...(恕刪)


我應該是比較喜歡暖聲底的人吧!
不過我這次比較的組合,擴大機及喇叭都是同一組,軟體播放foorbar2000相同.PC相同,主機板是P8Z68-MPRO,變化參數只在一個是用內建音效的光纖輸出,另一個是外接Music SX這台USB聲卡的光纖輸出.
但二者的聲底表現是不同的.

jooch wrote:
感覺上是器材搭配的問題?
小弟現在用的是 V667, Yamaha中低階的還擴, 在沒有另外接後級的情況, 你說聲音纖細我絕對贊同

本來聲音模式都會放在"Straight" 但高解析度的一定要到Pure Direct才會圓潤
只要經過V667的"任何一個"模式", 聽起來就會刺
44hz/16bit (CD) 的就沒哪麼明顯差異.(恕刪)



我的V467比大大的V667還低檔. Yamaha的擴大機是真的比較偏乾細的聲音.
當初買擴大機是看上Yamaha的多種DSP,不過後來發覺我只會用到strait而已.原因和您說的一樣,其它模式都很刺而難聽.下次再買我不會選Yamaha的擴大機了.

丹野嵐 wrote:
我沒有樓主的問題耶

用光纖跟HDMI輸出

差異很小..(恕刪)


當我比較USB DAC的光纖輸出及PC的光纖輸出時,其實不仔細聽也察覺不到差異性.老實說差異的確不大.但音響有時就是這麼奇妙,就是那種聽感及心理層面的細微差異問題,會讓我有點疙瘩感.
cape129 wrote:
從「usb in」 到「光纖out」
訊號在這台機子轉了一回改變了什麼呢?
這應該是大大要的答案吧!

不知大大的新主機有沒有「光纖out」,
如果有不妨試一下
........
最終再和
pc--hdmi--擴大機比一下!

我猜測,音質會好的原因在於「Creative USB Sound Blaster Digital Music SX」這台機子。.(恕刪)



大大建議的接法多達五六種,是個大工程,改天有空再來好好玩一下.

以我約略的瞭解,這台外接音效盒其實原理等同一台USB DAC,盒內應有一顆USB訊號接收晶片,再將收到的數位訊號轉至光纖輸出.這過程有沒有什麼優化或不同我就不是很瞭解了.以前音效卡時代,也看到很多人拾主機板內建SPDIF輸出而去買樂之邦音效卡,為的就是它的SPDIF輸出.我在想,同樣的數位輸出,會不會真的存在音質品質的差異性? 不同的音效卡會採用不同的光纖數位輸出硬體設計方案. 造成的差異性也許不如類比輸出那麼大,但是否依然還是會影響到聽感?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