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 分享」駐波的問題及現象分享, 可實測喔!

這樓看來對想了解聲音的人有幫助多了

分身大PO的文也很讚,不過單體的特性跟規格,是給設計師看的,有了這些特性,設計師才會知道

高低音單體該怎麼搭,分頻點該放在那,音箱該怎麼設計。一般人看單體規格,只能看到單體的實力

可以到那。

一般使用者,看的還是完成後的頻響、失真跟阻抗。

之前有用Itsonteasy大分享的先測了一下,大約在80Hz 跟 120Hz左右,聲音會被放大許多,

晚上再用分身大的再來更精確的試試。

thxman大的分享真是太專業了~

又多學了點東西,感恩!


Itsnoteasy wrote:
某些頻率底下, 家裡的不同東西就是會跟著震動, 我想這跟喇叭無關...(恕刪)


這還是跟喇叭有關啦, 喇叭有發出的聲波,才會其他物品產生共振
解決的方式,除了您說的幾項以外,還有就是....關掉.....<<開玩笑的

一般來說,會產生共振問題,大都在低頻的部份, 至於頻率是多Hz, 不同的音場環境都會不同,所以要播音測試囉

要解決共振,簡單的就如你說的方式, 有點預算的就增加吸音設施


Itsnoteasy wrote:
喇叭沒有人做類似的設計嗎?曲線不平值的就可以補平啦, 對喇叭的特性做補償...(恕刪)


單體曲線不平,只能更改材料來改善, 看是那一個頻段不平,
然後更換影響其頻段的部件來調整, 但這相對增加很多製造成本
其實單體PSL曲線也不一定的要非常平直, 有因為還要配合音箱造型

單體ok了...就要裝入音箱
音箱的設計又要看看是喇叭配合音箱, 還是音箱配合喇叭
有些音箱是先由設計師先行設計好外觀尺寸,這時喇叭單體的曲線就不一定要平直的(平直也可以)
因為音箱的內部空間己被限制, 可能在某頻段會造成放大/衰減,剛好配合單體某頻段的衰減/放大, 讓曲線變平的

簡單說..要讓曲線在裝入音箱後可以平直, 可以調整單體/音箱內容積/導音管/反射孔....etc
但..."說"是簡單....實際製作還真的不簡單..
看看製造商有沒有能力去做吧, 光是幾項簡單的測試設備也要花費不少

補充:

晚上用分身大的程式,再測了一次,90hz會有共振 = =,60hz左右會變小聲…

而且還是比較靠牆的那邊比較強…

不過,在每個位置的感覺都有差也,要以那個為主?(聆聽位?)

我又要暈了,要來想辦法解決一下了。

可以自已測,還真好玩
小弟以為,駐波不過量並不會造成不好聽,低頻弱的,反而低頻增量。所以過多才是問題。分享這個實驗,是因為很容易感覺出駐波對聽感的影響。知道是那些頻率要修正也比較有譜。
Itsnoteasy wrote:
小弟以為,駐波不過量...(恕刪)


這個也是真的,因為聽音樂時,並不會出現靠牆那邊比較大聲的問題,就算聽純鼓聲,該在中間的

還是在中間,不會偏一邊。(低頻無方向性?)

只是,有些低頻的聲音被加大了,有些被縮小了。

不過,沒聽過沒駐波的原音,也難以比較差在那。

還是謝謝分享。

Itsnoteasy wrote:
各位大大拜網站上一篇...(恕刪)

既然都用新一代的920了
為什麼PC不直接升級用HDMI輸出 還要用光纖呢?

HDMI就可以支援DTS-HDMA了不是嗎?

super01tw wrote:
既然都用新一代的92...(恕刪)


因為覺得比較好聽@@
HDMI聲音比較糊

分身回覆 wrote:
駐波的問題...其實...(恕刪)



哇!!SoundCheck 都出現了,你應該是大廠的工程師吧。
先說好的我只是新手
所以沒有實際的經驗可以分享
只是看了駐波這個問題
想從物理的角度去看這件事
駐波應該是從聲源中心到反射點的距離
剛好是波長的n倍
而音速=頻率x波長
所以可以從音速跟音源與反射點距離推算出駐波的基頻
也就是在此距離與音速下所能產生駐波的最低頻率
而基頻的二倍,三倍.......只要是倍數關係都能產生駐波
如果是在一個強度夠的反射邊界下是應該不會有嗡嗡得聲音
而是會比較大聲
但駐波是一個特殊條件下的產物
但在一般的音樂裡產生的機會不大
因為音樂不太會長時間產生同一個頻率
所以產生的話應該一下就過了
不容易感覺到吧(用想的)
除此之外比較討驗的應該是拍音吧
拍音是兩個不同頻率相互干擾所產生的一種音波
這就會有嗡嗡嗡的聲音了
這應該是比較會遇到的狀況吧
因為音樂是動態的
音波到我們耳朵時與反射波通常不會是同一個波
如果頻率很接近時就會產生
不過音樂是動態的
除非頻率單純加上發音時間長
否則應該不太會影響吧

粉讚的交流 !

宅爸也深覺 "空間" 是第一要素, 器材達一定水平後 效益遞減
空間必有長/寬/高 諸元,聲波反射不可免

波長甚大的低頻波反射,在空間內的重疊 (駐波) or 抵銷(凹陷) 干擾遠勝中高頻反射音
Bass 搥胸震地 量感十足 原非壞事
討人厭的是遮蔽效應,一拍 90dB 變成 110 dB (低頻消散又慢)
好比一群輕聲合唱者, 有一人突然嘶吼 "一拍" ..... 這一拍馬上蓋過其他人

宅爸也是用 DSP 調整, MCACC & PBK 讓聆聽位的頻響平滑些
註 : 非聆聽位 如角落 還是稍差 => 屬物理特性,低頻頻響隨處而異
空間大有低頻擴散上的優勢, 但反射音多過直接音 也是大空間要處理的問題.

DSP 加持,其他條件不變, 相同音樂/音量 下
原本特定低頻會產生共振噪音的天花板,安靜了 ......音樂聽起來就舒服多了

當然, 過去以為不錯的 "低頻量感" 會合理化,或稱減弱 或稱乾淨.
畢節望族後裔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