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燒錄極品CD音樂碟
既然那些大廠推出這些技術, 應該確實有know-how, 也有用儀器測過, 或也可能是在唬錢?
可以再參考這篇 高傳真視聽
最後有提到
"這就是音橋唱片寄來試聽的XRCD燒錄片,號稱1:1燒錄,音質一樣完美?可能嗎?我姑且笑笑,畢竟業界太多傳言與網路八卦,還包括:MP3比CD好聽..
如果1:1燒錄比較好聽,那錄音室的Red book REF的四倍速規格是?姑且不論溼度、燒錄片本身的膜質, 一般燒錄機的讀取精度怎麼跟正式XRCD技術的高精度&real time monitoring QC report的燒錄機比?"
看來燒錄音樂CD的技術還挺多的, 看有些討論認為1倍最好聽, 這邊卻講到4倍...
這邊也講到燒錄XRCD, 跟原母片還是不一樣的, 就算01資料相同...
richyang wrote:
其實線材乃至於音響設備的好壞,在乎玩家本身對音質的要求與品味,沒有絕對的對錯,因有人就覺得有差願意投資大筆金錢去追求他耳中所謂的完美,那怕只是萬分之一的改變
但工程人員比較實務地追求真理,想要透徹了解事實的真相是啥麼?我想這是個好題目,讓各方所謂的專家都就自己了解的範疇來說明自己的想法
其實我對這段話有點意見.
音響玩家可以花大錢去努力改善它的器材或線材. 但是如果沒抓到重點, 會花的很冤旺.
就像這個光纖線的問題. 如果兩端的時基(Clock)沒有做的更精準, 光偶合端子沒有用更高的等級(Giga 級)
那麼只換一條線等於「見樹不見林」
而之前討論一堆同軸的問題, 結果並沒有幫助釐清光纖的問題, 因為它的頻寬只有6Mhz, 而光纖有15Mhz 以上的實力. 事實上新的新的器材都因應 LCPCM, DTS-HD, Dolby Digital HD 而採用 Giga 級的光偶合. 此時同軸只能放邊上去涼快了.
ayler wrote:
既然不是CD本身的差別, 那請問XRCD與K2CD差別在哪裡呢? 兩者的資料是一樣
Haily wrote:
還有你提到的 LP33 LP45, 我想那應該不是乳酸菌的名字. 只是我很遺憾原來當年把 CD 拿去冰或是用綠色奇異筆塗 CD 邊的笑話, 過了十多年後仍然在上演, 仍然有人相信.
那就是說, 你意謂著雨果老闆在騙錢啦~ :)
這不是我說的話吧! 這怎麼會誤值成我的發言?
至於 XRCD 與K2CD的差別
請你在往回看有關那篇jitter與光碟機的驗證. 在7年前的 CDP 會因為讀取的問題而造成 jitter. 如果 XRCD 透過精密的刻蝕技術, 可以讓 jitter 減少. 可是假設你有完整看完那篇文章, 你會發現另一個重要的實驗, 再用抓取下來的 wave data 重新燒錄 CD, 結果 jitter 變少了.....
現今的燒錄技術, 連 DVD 多倍速都能燒的情況, 無論是碟盤的轉速與穩定度皆非7年前的吳下阿蒙...好好想想這給你的啟發吧! 我點到為止.
如果把 XRCD 與K2CD 放在舊式 CDP 可能會因為抓取 CD-DA 穩定度(刻痕的jitter), 而造成輸出的 clock 有jitter. 可是如果後端有 de-jitter 線路. 那XRCD 與K2CD就變的一樣好了.
ayler wrote:
那現在是否承認jitter會影響效果了? 是否與早先的說法不同了? 或是說這跟主題無關, 不想談?
那你現在是要談效果還是音質? 也跟你當初說的不一樣, 不是嗎?
而且拿一個6Mhz同軸, 或者自製雙絞網路線來接, 來討論光纖的差別?
也許吧,因我們的應用,也許線材長度都不算長,就算光纖材質差一點,其色散嚴重程度可能還好吧 !!我謹就我對光纖所學的知識,提出可能影響傳輸品質的因素提出討論,但不知誰有實際測量過好的光纖線跟爛的光纖線對jitter影響的程度呢?若有可否分享給大家知道,讓我們知道錢要如何花再刀口上!!否則這個討論將淪為無意義的爭論,因信者恆信,認為有差的人就願意花錢買他認為好的線材來滿足自己的追求,不信者當然就嗤之以鼻認為是被騙,白痴才去買貴的線材,打這種口水戰真是沒意義!
希望能有做光纖的專家或廠商,出來用實際數據來證明給我們消費者,說好的光纖是對音質有影響的及改善的程度如何?
感恩啊!!
richyang wrote:
但不知誰有實際測量過好的光纖線跟爛的光纖線對jitter影響的程度呢?若有可否分享給大家知道,讓我們知道錢要如何花再刀口上!!否則這個討論將淪為無意義的爭論,因信者恆信,認為有差的人就願意花錢買他認為好的線材來滿足自己的追求,不信者當然就嗤之以鼻認為是被騙,白痴才去買貴的線材,打這種口水戰真是沒意義!
就用最簡單的一個例子, 輸出的器材一定要使用 CLOCK.
目前用的clock都在 +/- 5~10 PPM, 也就是它的 jitter 會在 5us~10us (5000ns~10000ns)
(以上是錯誤的資訊, 看到請跳過)
然後光耦合的jitter 在 15ns~1ns 之間, 這是光纖頭的規格書使用 TORX與TOTX 通過塑膠光纖(All Plastic Fiber (980 / 1000 μm)的測試數據.
Haily wrote:
就用最簡單的一個例子, 輸出的器材一定要使用 CLOCK.
目前用的clock都在 +/- 5~10 PPM, 也就是它的 jitter 會在 5us~10us (5000ns~10000ns)
不不不, 我所提到的 clock 精確度, 指的是 frequency error, 是它的頻率精確度, 並不是它的 jitter.
一般 crystal 或是 TCXO 不一定會標 jitter performance, 不過有標的大概都是 5ps, 10ps 這種等級, 跟數位電路的 jitter 差不多同一個數量級.
Frequency error 指的是它 long term 的 frequency 狀態, 在微小時間尺度內並不會改變, 所以並不影響 jitter performance, 只是頻率不準而已.
TOTX/TORX 的 pulse width distortion 確實在 15ns 左右, 是個不可忽略的參數. 不過現在是 2008 年, 我們有 PLL 呀...
SPDIF 並不需要用到太好的光電轉換, 並不是它做不到, 只是沒必要而已. 不然 FDDI 那種等級的東西混假的嗎 ? 更不用說 STM 那種光纖了...
richyang wrote:
所以輸出的器材所用的晶體震盪器的頻率是用1HZ左右 ,如此若其頻率正誤差是10ppm (1+10e-5=1.00001HZ) ,所造成的jitter約為10us-> (1/1-1/1.00001)=~10 us? 對嗎??
算法沒錯, 不過:
a. 世界上沒有 1Hz 的 crystal oscillator 這種東西, 如果有的話, 那叫鐘擺

b. 上一篇提過, crystal oscillator 的 jitter 在 ps 等級, 那個幾 ppm 是 frequency error, 定義不一樣.
另順帶一題, 光纖拿來傳數位資料, jitter 真的沒那麼要緊, 對付 deterministic jitter, 用 DLL 或 PLL 就可以輕易 recover 回來. 不過如果拿來傳類比資料, 就不一樣了.
很多人大概不知道, 第四台的光纖骨幹裡, 走的是 FM 調變的類比訊號, 而且頻寬是 GHz 等級的. 它其實就只是把同軸電纜裡的 RF 訊號直接過光電轉換打到光纖裡. 因為是 FM 調變, 不是 FSK, 所以資訊是載在連續變化的頻率上, 如果有 timing jitter, 就會發生不可復原的資訊破壞. 在這種應用上, low-jitter 的光電轉換就變得很種要啦.
我再講一次, 非不能也, 乃不為也. 用不到的東西, 你去計較它的 jitter 是幾 ns 有什麼意義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