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六一、D類電源頻域分析)製作特性差異音訊、體驗聽感

番外篇:實測24kHz以上影響鏡像聽感

在先前[ 實測24kHz以上影響聽感?] 中的曲目,用高頻boost方式,來試試有沒有機會聽出差異。

下圖分別是:48k sample rate、96k sample rate原始內容、高頻boost 20dB、高頻boost 40dB:


在boost 40dB可以非常明顯看到20kHz以上就像是20kHz以下的鏡像。正可驗證此檔案是後製的96k檔,不是真實原生96k檔。

聽得出差異嗎?
[ Bee Moved wav檔下載 ]

以我的聽感,超音波成份就算到了40dB的增益下,仍沒有聽出差異。

———— 終極大考驗 ————

來個終極大考驗,直接將24kHz以下頻譜(下圖下)鏡像上去到48kHz(下圖上):


轉到時域,下圖橘色是原始訊號。鏡像到48kHz後,會變成藍色48kHz的弦波,且此弦波的中心點會正好落在原始橘色波形上。很有趣吧!


聽感能感受到這麼戲劇化的大差異嗎?
[ Bee Moved wav檔下載 ]
[ guitar, jazz, piano wav檔下載 ]

看來我與超音波的聽感真的無緣了,就算在這麼強的超音波能量下,仍然沒感受到。
卌八、錄音機ADC錄音品質

常用Tascam X6隨身錄音機來分析波形,就分析而言,的確能提供不錯的細部相對差異分析。但也好奇一件事,就聽感而言,在DAC輸出直接接到錄音機錄製,究竟能錄下多少影響聽感的資訊。現代的DAC、ADC究竟水準如何?

因此,就設計了一個小實驗。方法是選一段20秒的音樂,不更改取樣率、位元數。由DAC播放(我的DAC是Ayre QB-9 Twenty),經RCA輸出直入錄音機(Tascam X6)錄音為96k/32bit浮點數格式wave檔。

接下來將此錄音wave檔調整音量,轉換回原始檔格式,使之與原始檔音量一致。然後以此兩個檔製作出ABX Test網頁,同時也亂數排列產生10個檔,供大家下載於自己的系統播放。來試試可否聽到差異。

ABX Test網頁:
Guitar ]  [ Jazz ]  [ Piano ]
Wave檔下載 ]
xxx_trim.wav 原始檔
xxx_rec.wav 錄音檔調整音量及格式
xxx_T0~9.wav 亂序安排以上兩個檔

用頻譜圖分析,可以看到如下:

Guitar:

上方是錄音檔,中間是原始檔,下是頻譜相減(中間減上方)取平均。可知100Hz以下,錄音檔稍有衰減(<1dB),30kHz以上急速衰減,符合96kHz取樣率特性。

Jazz:

行為類似,只是因為取樣率只有48kHz,所以在10~20kHz錄音檔有點增益大了些(0.5dB),20kHz以上就急速衰減。

Piano:

頻譜相減平均長相比較奇怪,那是因為底噪大不相同,錄音檔明顯底噪遠大於原始檔。但除了底噪外,具有能量的頻譜區倒是長相一樣。相減,除了100Hz以下外,也幾乎都是白色:


就訊號分析而言,是可以看到明顯的差異。想知道利用ABX測試網頁、或是亂數10個檔,大家能穩定聽出差異嗎?

若是認為此曲目不合適,想用別首曲子試試,也歡迎留言點歌,我再試著產生出來與您一起感受。

(補充:亂序T0~T9十個檔案分別是什麼,在下載的zip檔解壓後,一個名為"x"的文字檔內有解答)
卌九、三論諧波相位

這兩天在[ 貓窩工坊FB ]看到相位影響聽感,回想到本樓第一篇[ 一、諧波相位 ],那時發現不同相位聽感不同,這個現象還真是不可思議。


1k and 2k harmonic phase test ]
wav檔下載 ]

後來在[ 九、再論諧波相位 ],也嘗試想解釋其原因。現在有了錄音機,來實際量量,看看會不會有新發現。

先下載貓窩工坊上分享的檔案,看一下波形:

正巧跟我當時實驗的波形一樣。用HD600耳機聽,也仍明確可以聽出差異。那麼用錄音機錄下來呢?

錄好丟入REW程式分析,可看到波形如下:

這跟原始檔案波形怎麼不一樣了?這是因為單體震動或麥克風收音,不同的頻率,會有不同相位差,並非一致。下圖來自 [ Head-Fi ]:

可以看到1kHz, 2kHz耳機阻抗有相位差,錄下來的波形會和wave檔不同也就合理了。不只耳機,喇叭的單體也是如此,多音路喇叭相位行為更複雜。

用頻譜圖分析來看看同樣這段錄音:

就算前半與後半2kHz相位不同,頻譜圖上並沒有差異。改看前後兩者個長度為120秒的FFT頻譜,來看更多細節:

麥克風錄音有環境噪音,底噪不同,先忽略。只專注在諧波失真成分,左邊最高的兩個頻率,就是輸入的1kHz, 2kHz。藍色是0度,橘色是180度。DAC+單體+錄音機ADC的非線性諧波失真,如上圖在3kHz, 4kHz, ⋯等處,果然如[ 九、再論諧波相位 ]所預期會不一樣。但此能量約略只在-100dB附近,沒有想像中嚴重,不應該那麼容易被聽出差異才對。但這聽感差異卻是明顯可辨。

可能的原因,會是人耳對相位(或波形)的確能感受到嗎?這篇[ washington.edu ]有許多有趣的推論:

雖然有部分證據支持耳蝸功能像是頻率分析儀,有類似做傅立葉轉換的功能。但也有部分現象卻又不是如此,例如下圖(a) (b)只差異在其基頻:

但是耳蝸反應模式卻截然不同,無法以頻率分析儀的方式解釋。另一個有趣的發現其送出的神經脈衝,會有類似鎖相的功能:

有些神經元會在波形最高附近送出脈衝,不同群組的脈衝有著不同的反應空閑處,形成一種pattern,而大腦可解析認知這些pattern。

還沒找到足夠資訊能完整解釋所有聽感現象,耳朵到大腦之間這段真是個有趣的謎 
宅男工程師

B&W 鸚鵡螺的共鳴腔體,也是耳蝸狀。不過這讓我很容易聯想到 伊藤潤二 (漩渦)。腦補成一個愛樂成癡的人,把身體變成卷曲狀,鑽進鸚鵡螺內生活.

2025-08-02 17:34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XD] 連結伊藤潤二,這真是腦洞大開的聯想。[拇指向上]

2025-08-02 17:54
goldbingo wrote:
卌八、錄音機ADC錄音品質

常用Tascam X6隨身錄音機來分析波形,就分析而言,的確能提供不錯的細部相對差異分析。但也好奇一件事,就聽感而言,在DAC輸出直接接到錄音機錄製,究竟能錄下多少影響聽感的資訊。現代的DAC、ADC究竟水準如何?

這幾天坐飛機到處跑,週末晚上才有時間坐下來拜讀大大的文章。
做完大大提供的ABX實驗跟預想一樣,這種差異低於普通人耳的辨識能力,結果如下,p-value告訴我說我聽不出差異。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透過這樣的實驗,若能發現可辨識差異,也有助於了解人耳聽感究竟在乎什麼。沒辦法辨別也是種經驗累積,謝謝你的分享。[謝謝]

2025-08-01 21:13
五十、瞬間電流⑧ - 電源電流飽和壓降

在討論什麼是「動態」聽感時,會提到類似樂曲中極大極小聲交錯時,比較容易感受到。用以下電路模擬來看一下會有什麼發現:

左聲道輸入一個1V震幅/0.1V震幅的1kHz訊號。右聲道則輸入固定0.1V震幅的730Hz訊號。使用PySPICE模擬,得到結果如下:

神奇的是,共電源處電壓竟然在大訊號時較高,小訊號時卻較低。但因為只差0.2mV,差異實在不大,尚看不出對左右聲道輸出波形有受到影響。

模擬結果為何如此呢?來看看電流以及其平均值(上:原始電流,下:取DC成分)

可看到原本看起來好像上下對稱的電流波形,其實在經過真空管放大時,已經有微小非線性失真,造成上下不對稱。因此平均電流平均在訊號大時較小,而在訊號小時反而因為較爲對稱,平均電流較大3uA左右。

在[卌五、⑤ - 電源電流飽和]中曾說明,這個真空管電源是靠輸入/輸出電流達平衡來決定電壓:

當輸出電流變小,電壓自然而然就會上升了。回到共電源點電壓波形:

極端大音量接小音量,電壓在大音量結束後,並沒有馬上穩定降回小音量處,會需要1~2秒才穩定。這就有趣了,若非線性失真與電壓有關的話,是不是就有機會小音量的諧波失真量會隨時間而變化、也會隨小音量之前的那段大音量所造成的壓差也會有關?

模擬就理論上的確不是不可能,但是關鍵在多大的變化量可被人耳聽感感知到?而實務上真正的擴大機電源,是否有機會產生夠大的的壓差?

可惜因為還沒採購示波器,沒能實際量量我的真空管耳擴。但山不轉路轉,在[ 卌六、⑥ - 電源電流動態篇]中,有用吹風機製造類似的壓降:

可用該篇量測單音的諧波失真量的技巧:
若諧波失真變化極小,也算是種反向推理壓差一定很小。

—————— 開始實驗 ——————

「打1kHz sin波,全震幅、1/10震幅每5秒交錯,量測分析大轉小及小轉大後1-2秒的諧波失真成分、以及相位變化。」

使用HiFiBerry DAC2 HD及真空管耳擴+電源,先看錄下來的波形,的確如預期每五秒變化大小聲,變化區間設計成100ms:


改以頻譜來觀察,觀察2kHz的諧波失真量。的確能看到有隨時間而變化的斜斜下降呢!5秒中有機會掉5dB。

也同時以2.4kH處看noise floor,會看到有兩個階梯狀。這是因為這台錄音機的ADC會隨著輸入訊號大小,自動切換大電壓範圍但高底噪、及小電壓範圍而低底噪,兩組不同的ADC,以因應較大的dynamic range,這種做法很常見。要兩全其美成本較高,這是個商品化較爲經濟的取捨。(這也是網路上專業用戶稍有埋怨之處,noise floor不夠好,不利後製混音)

會說明此現象的原因,是2kHz諧波失真的斜斜變小,與noise floor不同行為。可以排除是noise floor造成的,而是耳擴輸出的訊號行為。的確在很大音量後的小音量,會受到影響

在另一篇[ 「換了真的有差嗎?」USB線材大哉問 ]曾有過抽取相位資訊的經驗,套用到這上面,先算出頻率差為999.96324Hz(-37ppm)後,留下相位資訊如下:

音量在大小不同時,會影響相位約0.03度,雖然很小,但是可見。只看到上下跳動,沒看到像是頻譜分析緩慢變化的情形,也許是變化量實在太小難以觀測。

(附註:相位呈現弧形,表示頻率不是固定值。若頻率以一次直線變化,相位為頻率積分,就會以二次曲線變化。)

——— 感想 ———

這次從模擬及實驗,都可看到擴大機特性在音量大突然轉小,會有隨時間變化的特性。至於2次諧波量於5秒內變化5dB,是否造成聽感可辨識差異,仍是是未知數。

您還有想到什麼測試分析方式呢?若能與聽感可相互對照,也許會有機會再更接近答案一些~ 
五一、瞬間電流 - 增加更多量測及新發現

上一篇中提到諧波失真在大震幅後,小震幅區會有隨時間變化的趨勢:
goldbingo wrote:
5秒中有機會掉5dB


還是很好奇真的是如此嗎?由上圖看到該現象有時有,有時沒有,很奇怪。因此這篇來做更多實驗,進一步來確認。實驗方式是將5秒高低交錯,改成100秒,結果如下:

SF901真空管電源:

原來上次看到的,是在五秒區間內以管窺豹,只看到以上週期約為10秒的震盪情形中一小部分。

懷疑是真空管電源造成的,於是改用小黑電源再量一次:
連小黑電源也是有同樣現象,可見與電源應該關係不大。

改從HiFiBerry DAC2 HD直出,看看是否是由源頭DAC產生:

DAC輸出的2kHz諧波失真成分是穩定沒有震盪的能量。真相大白,是由真空管耳擴本身電路產生的。

雖然由量測知道了這耳擴有這樣有趣的不理想性,但實際於聆聽時,並感受不到有10秒左右週期性的聽感變化。

————— 相位 —————

在頻域上已經有了進一步認識,也同樣來檢視時域上相位的變化。利用程式分析,移除DAC與錄音機ADC晶振的頻率差以及頻率漂移(drift)量後,得到以下結果:

真空管電源;

小黑電源:
DAC2 HD直出:

不同震幅仍然會改變約0.0004 rad/s=0.02度的相位跳動。但在震幅固定時,並沒有如諧波失真有10秒週期性變化,只剩不規則相位飄動,而且從DAC輸出就已經開始存在此現象。

(附註補充:也未必來源是DAC,也可能是錄音機ADC造成)

在[ 卌九、三論諧波相位 ]中,聊到人可以辨別180、90度相位差的諧波。0.02度的變化人可以辨別出來嗎?這是個有趣的問題,也許可以找時間也來試試更小相位差的聽感

———— 換成客廳前後級 ————

先用我一般聆聽音量,改掛上10歐姆電阻負載,來重複類似的實驗。


觀察5秒高低變化震幅,2kHz處諧波失真,會不會如上述耳擴有隨時間週期變化的現象?

震幅小的區域,看起來很平,沒有隨時間變化的現象。其二階諧波失真能量非常小,與一階基頻相差約-80dB,只比noise floor高一點點。


拉長時間到100秒來看看,以免錯過了更長時間的變化趨勢。結果仍然是平直沒有抖動。


也來觀察時域相位上,是否會有其他蛛絲馬跡。將DAC與錄音機ADC晶振的頻率差及飄移量,於下圖淺紅色區間內盡可能移除。來觀察剩餘相位資訊。
5秒:

25秒:

100秒:

結果都是高低震幅相差約0.03度,除此外就幾乎是平的,只有小幅不規律0.005度以下的抖動。

———— 終極考驗 ————

將音量開到最大,看看極限。為何說是終極考驗?因為我的電阻只能耐20瓦,兩個5歐姆串成10歐姆。拉高到超過20伏特時,電流超過2安培,單個電阻就超過20瓦。因此沒有意外,電阻「又」冒煙燒掉了

在燒掉前,還好有錄下所需的訊號:

二階2kHz諧波失真並沒有看到底部有傾斜的跡象。至於頂部則很有趣,竟然在每次音量突然變大時,一開始會有點翹起。

改看三階3kHz諧波失真成分就更有趣了

頂部竟然會有明顯緩升的斜坡現象,表示擴大機內部一定有什麼地方,在突然大音量時,還來不及穩定其狀態。

這已經直接證實了擴大機內部,具有時間軸上的變異性!

———— 感想 ————

在耳擴發現其小音量二階諧波失真,有隨時間週期性變化的現象。雖然打臉了上次量測觀察推論,但也多學習到了電路會有這樣有趣的特性。

在主喇叭前後級擴大機組合中,則看到二、三階諧波失真在突然大音量後,會有一段時間的變化再漸漸趨向穩定。現有的單音、THD+N、IMD、J-Test等手法,都是一種偏向穩態的量測手法,目前尚沒有找到其他量測網站,或公定測試方法在定量這類時變特性、規格。

這會跟之前大家提到的動態聽感有關嗎?或是這觀察到的變異量並不足以造成聽感差異?仍有更多的未知數待澄清學習。
五二、《番外篇》輸出變壓器 III.

在之前這篇[ 卅六、《番外篇》輸出變壓器 I. ]提到有「reflected impedance(反射阻抗) 」這種現象,也提到了一種量測手法:
goldbingo wrote:
量測在一次側看到的等效阻抗的方法



最近採買的輸出變壓器到貨了!可以實際來量看看,這理論上會有的現象,在實際電路上,是否真的會將二次側的電阻反射到一次側時,變成好幾百倍大。

Rs選擇為275歐姆:

而R2則分別為0.5, 1, 1.5, 4, 5, 7, 8歐姆。先看R2=0.5歐姆時,輸入1kHz量到的波形:

兩者震幅相差V1:(Vs-V1)=13.3%/3.4%≈3.91倍,乘以275歐姆得到等效電阻為1075歐姆。奇妙的事情的確發生了!反射等效阻抗竟然如此大!

實際大量量測時,不需這麼麻煩一個一個用眼睛對。利用FFT轉換後,就可得到1kHz處能量,直接在頻域計算相減更為簡潔。量完所有電阻組合後,程式一口氣計算出來得到下圖:

等效阻抗與二次側電阻相當接近線性關係,在二次側負載為8歐姆時,一次側看到的等效阻抗變成驚人的3.5k歐姆。

(8/29更正:錄音機輸入阻抗約為9k歐姆,因此上圖計算結果會稍微偏小,移除並聯效應換算會到5k歐姆)

以實際電路量測,直接證明了輸出變壓器有趣的阻抗放大現象。或許你會好奇為何二次側電阻就算到了0歐姆,一次側仍看到等效約1k歐姆的阻抗?這與公式中會以N平方成正比對不上?

這是因為實際電路不是理想的,有寄生電阻、電感、電容外,變壓器的電感值也不是無限大。例如[ Stack Exchange ]上這張圖:

要一一將所有非理想性個別精確定位出來,不是件容易的事。直接藉由量測更多資料,對其特性累積手感吧!

剛剛量的是8歐姆抽頭,改接4歐姆抽頭:

有趣的地方是在4歐姆負載時,等效阻抗也是約3.5k歐姆。與8歐姆負載接在8歐姆抽頭時的一次側等效阻抗幾乎一樣! 也難怪這顆賣家標示的是3.5k管機輸出變壓器。同款還有5k、6.5k版本,應該都是經過量測微調過的,不單單只是線圈圈數比例。

(8/29更正:錄音機輸入阻抗約為9k歐姆,因此上圖計算結果會稍微偏小,移除並聯效應換算會到5k歐姆)


8歐姆抽頭接8歐姆負載,隨頻率的一次側等效阻抗變化:

可看到等效阻抗不是固定值,會隨著頻率而變化。高低頻區域會偏小,中間這段則維持較平緩穩定。使用錄音機來量測,也會因錄音機的XLR錄音介面輸入阻抗而影響量測結果。錄音機輸入阻抗約為9k歐姆,不像專業示波器會高達數百k甚至mega等級。因此上圖計算結果會稍微偏小,僅供大家參考趨勢。

8歐姆抽頭接8歐姆負載的頻率響應(Rs=0歐姆,改量二次側電阻電壓):

二次側的電壓訊號被降低很多,分析會看到一大堆雜訊(尤其是60Hz及其倍頻的power noise)。但仍能看到一個趨勢,在100Hz以下會掉下來不到1dB,100Hz以上則還算平整。

量測時最奇怪無法理解的,是一次側會看到以下這樣週期性弦波上載了高頻抖動的訊號:

左邊是漂亮的平滑波形,右邊明顯變成毛毛躁躁。若是有專業行家或是熟悉這領域的網友能提點一下方向的話,那就太感恩了! 

————————————

感想:

非常謝謝luxor_w 之前討論時,提醒了這題之前尚只有理論概念,這次實際量測起來收穫滿滿。反射等效電阻效應的確存在,也符合理論上的運作模式。

現實電路中的輸出變壓器,比起理論模型具有許多的非理想特性,也同時造就了它聽感獨樹一格的存在!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8/29更正:錄音機輸入阻抗約為9k歐姆,因此計算結果會稍微偏小,移除並聯效應換算會到5k歐姆

2025-08-29 8:15
五三、REW分析MA12000/E-800錄音

McIntosh以及Accuphase兩個品牌的擴大機,其聽感差異也是我一直很好奇的地方。這篇將以一個YouTube上的錄音為範例,來試著進行分析。

同時也試著以REW為工具,讓不熟悉用python進行數據處理的朋友,也能有一個方法步驟做分析,最終成果可得到下圖


———— 抓音軌 ————

影片來自:MCINTOSH MA12000 vs ACCUPHASE E-800. BOWERS & WILKINS 803 D4 Speakers. Sound Samples.


第一步是將YouTube音軌抓下來。這個步驟方法很多,其一是成為YouTube Premium會員,就可以下載檔案。或是安裝[ VB-CABLE ],就可以利用一般作業系統的錄音程式,錄下來網頁播放的音樂。若是您也使用MacOS,系統內建的錄音程式就很好用,也能裁剪取出需要的片段。

音軌建議取長一點(例如60秒左右),最好包括高低頻段的音樂。過長的話也不用擔心,REW會只讀入前面片段(例如87秒)。

並請在錄音程式中簡單的對齊,不用精準到每一個sample的程度。這是因為是要拿來計算全段頻譜平均,就算誤差到1秒,平均60秒還是足以判別趨勢。(當然還是越對齊越好)



———— 讀入REW ————

假設您已經剪好了兩個音檔,並已轉檔案格式為.wav檔。接下來可以用REW讀進去:


只取其中一個音軌(左聲道)來分析:

兩個檔案都讀進去後,選Overlay:


先點選Impulse選項,稍微看一下裁切正確對齊(右邊圈圈處的功能,可將兩個波形上下錯開,方便對照):

若還需要調整裁切,請回到上一步用您習慣的軟體,參考這裡看到的偏移量,再重新裁一次。

完成的話,會像這樣,波形對齊,長度相同:


———— REW分析 ————

以該YouTube的Sample 2錄音為例,接下來選SPL,並請注意將右邊圈圈剛剛有動到的offset功能關掉!因為要比較的是頻譜絕對值,有offset會誤判:


看起來抖動有點大,不利於分析,來對頻譜進行smoothing。先點視窗右上角Action按鈕:

在出現的視窗上選1/6 smoothing,Apply smoothing:


結果看起來漂亮多了:

但兩條線真的完全一樣嗎?可利用左上角,右下角的⊕、⊖來調整縮放大小:

10~200Hz: 明顯可以看到E-800比MA12000頻譜能量在這區段比較高。藉由滑鼠點波形,可由下方兩個圈圈處,看到該頻率的數值:E-800: -56.3dBFs, MA12000: -57.6dBFs。也就是E-800高了1.3dB。


改看1kHz~10kHz:反過來MA12000較強了1.1dB。


由以上方式,可以快速巨觀的知道兩者錄音平均頻譜能量差異。

至於YouTube中Sample 1音樂呢?以同樣手法來看一次。

10~200Hz:

1k~10kHz:

Sample 1的兩個錄音,頻譜上幾乎完全看不到差異!

———— REW掃頻分析 ————

(8/31更新:找到REW頻譜相減功能了,詳細步驟補充於文末)

在REW沒找到頻譜相減的功能,但可以藉由輸出資料,匯入到Excel這類試算表程式中,進行運算。

選單有Export to txt功能:


在出現的輸出視窗,選輸出頻率範圍20~20kHz:

會儲存成兩個檔案,分別是剛剛輸入的wav檔的頻譜。再利用Excel(或其他試算表程式)輸入存下來的文字檔。試算表程式操作部分就不截圖詳述步驟了,每個程式會些許不同,但大同小異就是了。

於試算表中相減後,以頻率為X軸,相減值為Y軸,就得到最後的成果如下:


參考[ 
E-800 Spec ] 、MA12000 Spec]、[ 803-D4 Impedance]相關資料。

擴大機頻率響應誤差小於0.5dB,E-800 DF>1000, MA12000 DF>40,喇叭阻抗差異影響頂多0.5dB左右。尚無法理解為何Sample 2兩台擴大機差異會大到1.3dB~-1.1dB,錄音時應該還有其他不知道的變數存在。

————— Python程式分析 —————

檢查一下錄音品質,不得不說是目前分析過,錄得算是相當優秀的。沒什麼環境雜訊、電源雜訊。

Sample 1 高頻區:

只有在17kHz以上稍有較大雜訊差異,也許是YouTube壓縮演算法造成的也不一定。演算法最後將頻寬砍在20kHz。

Sample 1 中低頻區:

相當乾淨,只有底噪均勻雜訊不同。

Sample 1 頻譜相減平均值:

跟用REW分析結果一致,平坦沒有差異。

Sample 2 高頻區:

1kHz到20kHz,均勻的E-800較MA12000能量稍弱。17kHz~20kHz仍少數區域稍有較大差異,不排除是YT壓縮演算法造成。

Sample 2 中低頻區:

很經典的長相,100Hz左右紅色,表示E-800此區較強。1kHz變藍,表示較弱。很均勻,沒有看到什麼環境雜音。

Sample 2 頻譜相減平均值:


Python分析跟用REW分析結果一致,E-800低頻稍強、中高頻稍弱。

————— 聽感 —————

由頻譜分析觀察來說,Sample 1要聽出差異應該非常困難。Sample 2差異不大,也許有機會聽起來E-800會低頻稍多,MA12000則中高頻有可能聽來較為豐富。

節錄部分YouTube上留言:

MA12000:
.more natural and expressive
.more thick and natural
.a bit richer, more natural, but definitely missing some detail and transient attack
.smoother and warmer

E-800:
.more detailed, but I heard some sibilance issues with the Accuphase on the 2nd sample which could get fatiguing with some music
.more natural
.more analog

就這些文字,尚無法精確與頻率響應差異對上。natural兩者各有擁護者、而rich跟detailed有什麼不同?smoother跟analog又是形容什麼?

有將錄音做成ABX測試,自己用來測測有沒辦法辨別。若您也有興趣一起來試試,可以留言或私訊,會將連結分享給您。

———— 感想 ————

單純只用REW,就可以分析錄音頻譜差異。輸出到試算表,還能產出漂亮的圖表。雖沒辦法像python做更精細的分析,但拿來看看大趨勢已經很快速好用了。

另一方面,聽感的形容用語,也是個有趣的題目。detailed/smooth/warm/natural甚至analog,各代表什麼?藉由累積共同聆聽同一段音樂的經驗,也許有機會找到除了頻率響應外,其他聽感與數據特性的關聯。 

若是您,在Sample 1 & 2中,會如何形容兩個擴大機的聽感差異呢?





———— 8/31 附錄補充更新 ————

謝謝JohnTitor的分享提示,於REW中終於可以做到頻譜相減了。接續上面做完1/6 smoothing步驟後:

選All SPL頁面,然後點Actions按鈕:


使用Trace arithmetic功能:


最妙的地方是要用絕對值相除的運算:

然後特別提醒得將單位改成SPL:
(不改的話,中心位置不在0dB,不曉得原因為何?)


不需要輸出到試算表後製,直接在REW中,就能看到兩段錄音的頻譜差異了。相當方便
goldbingo wrote:
在REW沒找到頻譜相減的功能,但可以藉由輸出資料,匯入到Excel這類試算表程式中,進行運算


是不是在找這個?
標籤頁面必須在"all spl"以下才會出現,其他如spl .impulse等都不會出現
點住all spl後,按actions選trace arithmetic
之後的下拉選單出現的a/b a+b a*b 1/a ...等任君選擇

上面是5.3版時候的
更到5.4版後跑到工具(下拉式選單)-曲線運算
JohnTitor wrote:
點住all spl後,按actions選trace arithmetic

依照您的建議步驟,來試試A-B的運算功能:



這並不是「頻譜相減」,而是「波形waveform相減」。(中間藍紫色線)


由頻譜來看,的確也不是相減的結果,算出藍紫色那條怪怪的線:


目前用的是Mac正式版REW 5.31.3,更新到5.40.99Beta測試版,Arithmetic功能如您說的移位置了:

但是仍是waveform波形的運算,不是頻譜運算。

很可惜REW還沒實現頻譜運算的能力,暫時仍得靠輸出到試算表程式中,來達成這個功能。

非常謝謝您的建議!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