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產業,個人觀點,純分享,1. jitter 問題,首先傳輸的clock 跟audio DAC /ADC用的clock 通常不會用同一個,audio codec 因為架構的關係,通常要求低clock jitter。 clock jitter 要簡單說,比較像前面有人提到的,班車到站的時間因為煞車加速而有所不同。多線式傳輸有clock 當參考的,除非delay 差很多,造成clock/data錯位認錯資料,不然固定的傳遞延遲並不會造成資料讀取錯誤。2.SPDIF 同軸,光纖傳輸,都是單線傳輸,沒有參考clock , 一般接收端會用超取樣的方式去還原訊號的0/1 ,這時除非超取樣的clock jitter 真的很大,或者超取樣倍數不夠(參考取樣定理),造成還原錯誤。不然跟接收端超取樣的clock jitter 也沒太大關係。SPDIF 簡單舉例是火車頭+載貨車廂,兩兩一組(m/M表示車廂),有頂車廂MM 表示載0 ,沒頂mM表示載1 ,超取樣就是如果有人坐在終點站透過窗戶的隙縫固定時間去紀錄過去的車廂,紀錄時間要夠快,才能精準描出經過的車廂到底有蓋沒蓋,太慢會錯過車廂,解出的訊息就會錯誤。3.同軸 光纖 傳輸時,訊號的振幅不同,在轉換介面時能解的訊號的S/N 比就會有差,S/N 比越小越容易受到干擾而解錯,1是0.8V表示 跟1是3V/1.8V表示,最後要解的容易度跟正確度一定有差,而 SPDIF 沒有錯誤矯正機制,所以解錯了就錯了,這樣最後聽起來就會有差。數位訊號轉換時的 訊號S/N 比應該是同軸的優勢。4.DAC 的輸出訊號,這個可以想像成印表機從左到右(或相反)把點點出來最後變成字,如果每移動一步的距離有偏差(jitter )最後的字就會糊糊的,16/24/32 bits的資料,表示要點的點的高度,clock表示要點的左右間距,如果字不清晰,有可能是上下距離偏了(DAC 本身能解出來的解析度不夠,點太粗,點跟點分不開),或者左右距離偏了 (jitter)。通常 jitter大 表現出來的是THD變差。5.昇頻,昇頻就是把跨的步伐變小但變快的概念,步伐變小了,那要描的點的位置從哪裡得知? 最簡單就是前後兩點的平均,但是這樣線條太硬了,通常會用不同濾波器,決定這個內插的值,這個值可能比平均高,也可能比平均低,靠濾波器決定。6.好的處理器通常會有FIFO ,不然兩個系統可能存在clock 不同步問題,對方一直塞,萬一偶爾來不及收,這樣會有資料遺失問題。這個FIFO 會是前面有人說 RAM buffer 的概念。
心有跳跳焉 wrote:說實在話而已,請教,看到誇張的不能有反應?實驗室中,發音體跟聲音反射體需要距離17公尺,人耳才有辦法分辨十分之一秒的差距,誰做的數據?Sennheiser你知道0.001秒可以分辨,那是多麼唬爛!!請注意,是實驗室中!!!! 所以你認為地球上七、八十億的人口沒一人能分辨得出?
在下爬了這樓感覺的結論是:失真跟好不好聽本來就是兩回事而失不失真可能真的只能看波型去對照這是十分客觀的因素,實驗組作下去就一翻兩瞪眼但似乎沒有看到有人願意搞那至於好不好聽我覺得失真不等於不好聽,沒失真也不等於好聽像唱卡拉ok如果不開一點回音vocal可能也不好聽但是你開vocal是不是就少掉細節?那你到底要好聽還是細節?DAC ADC本來就不可能無損,但是只要人聽不出來就好所以蘋果當年有號稱視網膜螢幕就是反正你眼睛的極限就在那影像被拍下後還原的解析度不可能跟量子等級的自然光色彩深度解析度一樣高但一定以上的螢幕解析度你就幾乎分不出差異所以不用太追求你其實根本感受不到的東西(但是如果是追求一種爽感,即使是心理因素也無所謂,反正錢變成你喜歡的形狀)(或者有些人可能感受性特別強,這種東西絕對有個體差異,但你是那種人嗎?)反倒是後來韓系的螢幕有些顏色根本過飽和很不自然可是消費者接受喜歡就好,你不苟同也不能怎樣啊放在音響上也一樣,即使系統把某些東西放大了跟原音不一樣但是那個剛好打中你的點讓你愛不釋手,那你又何必care他真不真實還原不還原呢?個人對於光纖經過轉換會造成何種程度影響目前都沒看到實證以我們對現在技術的進步程度來看實在頗難想像有這個轉換就會產生人耳明顯能分辨出的差異但即使光纖傳出去的訊號是ok的你也可以說你就是不愛聽因為你的偏好會讓你自己爽,別人的偏好不會讓你爽你就把你的系統調成你喜歡的形狀就好了畢竟是你自己要聽嘛其實如果不來個實驗作客觀的比較(外國人比較實事求是可能會有但我也懶得查)那應該是永遠不會有結論吧所以自己用哪條聽得爽就用哪條吧而且你家的條件跟別人家就是不可能一樣習慣一個沒有正確答案的世界就好,真的不必太鑽牛角尖
還在吵著個?光纖現在已式微,就當多一個輸出入選項吧高音質不支援,多聲道或劇院好像也不完全支援了,都用HDMI過去一體CDP沒想過這個,劇院用光纖比較方便搞電腦、DAC與耳機才想過說實在....光纖沒有什麼不好,感覺比同軸好那麼一點(也許心理因素)況且現在有認證光纖線便宜同軸的介面不是BNC,再多錢買線也是白搞最後.....USB非同步完勝以上那些線、音效卡......通通收去倉庫發霉...
一般常見的家用音響數位介面的選擇大致有四種,硬要比較優劣? 依序是 BNC > AES/ EBU > 同軸 >光纖。光纖Toslink/數位同軸Optical ( 75歐姆銅導體的電纜線 ), 同樣是傳送訊號,差別在於一個是半導體光源傳輸, 一個是電氣訊號傳輸 。理論上同軸少了兩次光電轉換,聲音表現會較光纖好 ,但在影片畫面傳送上, 光纖較少受干擾...所以在網路討論上頗多玩家趨向於 : 聽音樂用同軸,看電影選擇光纖。至於AES / EBU( 阻抗設定為110歐姆的平衡接口 ), 可以有效抵消外界干擾 影響, 能做長距離的傳輸, 音場比較大, 動態較活潑, 中低頻表現優...BNC線( 也是同軸線的一種,阻抗是75歐姆 ),Jitter時基誤差很低,但是傳輸距離不能太長, 常用於錄音室與高級音響器材介面 。( PS : 此處75 / 110歐姆是一種規格, 非指電表現場量測數據 )以上資料多來自M01, 20多年來同議題已多篇討論, 請勿抹殺諸前輩心血, 閒暇時請在本網站內瀏覽至於我個人? 青菜用用, 擴大機上有甚麼端子介面就用甚麼, 寬頻數據機給甚麼連接就用甚麼, 因為我住的社區有四家有線電視業者, 貼在管理室裡的廣告是這樣印著的 :機房→社區大樓外節點( 光纖 – 4家相同 )社區大樓外節點→家用機上盒( 3家同軸, 1家光纖 )住戶的選擇呢? 節目優先...這幾年拜數位串流音樂與影音平台崛起, 網友也開始關注具ARC與eARC功能的HDMI端子,相信很快又成為熱門討論議題...( 原先具ARC回傳功能的HDMI端子, 多只見於AV擴大機, 目前也在串流播放機甚致二聲道擴大機出現, 因為方便連接電視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