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Y8888 wrote:
首先釐清,此討論僅針對目前大部分玩家常用的DAC數位音源,且該DAC內含音量控制和簡單的輸入訊源選擇
大部分的DAC都有簡單的音源選擇,已符合大部分用家需求
假設DAC輸出訊號2V而後級輸入靈敏度0.7V(輸出最大功率時所需的輸入電壓),此情況下理應DAC直入後級,而音量由DAC控制即可,不是嗎? 這種情況下如果硬加入前級(一般放大約10倍),換算輸出最大功率時音量調整= 0.7V/10倍/2V= 3.5%,但不可能用最大輸出功率聆聽,所以常用的音量位置可能在1%~3%,假設以2%計算,等於音量調(電位器)把好端端的輸入訊號先衰減「50」倍再放大10倍,這是很不合理的做法。如大家所知,電位器對音質的破壞很大(無論用可變電阻還是級進式電組),雜訊比會變差(尤其衰減倍數多時),左右聲道音量也有誤差(尤其用可變電阻且衰減倍數高時),但偏偏實用上音量電位器大多調整在很大的衰減倍數聆聽(如衰減50倍或只輸出2%),另電位器本身或路徑上的雜散電容和電感等也會導致頻率響應變差。前級的10倍放大器做得再好多少還是會產生失真和增加雜訊,所以結論是,在數位音源電壓夠高且有音量控制的情況下,硬加入前級就是多個香爐多個鬼。
PY大, 最近正在研究類比音量調整,剛好爬文到你的文章。
類比音量調整有很多種選擇,
例如:
1. DAC類比輸出控制
2. VR 可變電阻
3. 內建R2R前級 + DAC
4. AAVA
想請問最後為何你還是選擇獨立前級呢??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6822923
bigeyeboy wrote:B大這問題問得很好,我本打算串流DAC前級N-05XD直入後級MC462 + 803D4,但試聽N-05XD直入A48後級或MA12000的後級+ 803D4後覺得聲音太薄刺躁,關掉N-05XD前級功能(=音量固定最高)改用music culture前級或McIntosh MA12000綜擴pre-out當前級,當場4人一致認為聲音飽滿豐潤好聽多了,這符合大部分燒友和音響店老闆分享的實務經驗: 加獨立前級或用粽擴內的前級大多比用串流DAC內建的前級好聽
想請問最後為何你還是選擇獨立前級呢??
之前分析認為「同一台DAC前級後面再多串聯一台前級,失真和雜訊比只會更差不可能更好.....」,其實這句話有盲點!! 因為DAC前級只當DAC時輸出電壓較高(一般2~16V)所以失真和雜訊比較好,若當前級實際聆聽時輸出很小可能只剩0.01V~0.1V,音樂訊號小仍要保有低失真和低雜訊對前級線路是很大的考驗,越好的前級小訊號輸出時越能維持低失真和低雜訊
前級好壞的關鍵不在音控,其實一顆好的可變電阻就能達到不錯的水準(只是小音量左右聲道難平衡和不易整合數位控制),所以早期(含當今少部分)高檔前級都是用可變電阻但仍有高音質,前級音質關鍵在整體線路(當然包含音控)小音樂訊號輸出時是否仍能維持低失真和低雜訊,相關因素牽涉很廣包含輸入緩衝、音控、放大/輸出緩衝等所有線路、用料、布局、走線、供電、屏蔽....等綜合的成果,只能用聽的,無法由規格或線路架構看出好壞
以上談的是前級的客觀音質,至於不同前級線路有不同音染也會影響主觀音色喜好,這是另一件事,有時主觀音色符合喜好會比客觀音質好更重要,所以還是要搭配整套組合親自試聽PK才準
PY8888 wrote:
大這問題問得很好,我本打算串流DAC前級N-05XD直入後級MC462 + 803D4,但試聽N-05XD直入A48後級或MA12000的後級+ 803D4後覺得聲音太薄刺躁,關掉N-05XD前級功能(=音量固定最高)改用music culture前級或McIntosh MA12000綜擴pre-out當前級,當場4人一致認為聲音飽滿豐潤好聽多了,這符合大部分燒友和音響店老闆分享的實務經驗: 加獨立前級或用粽擴內的前級大多比用串流DAC內建的前級好聽
之前分析認為「同一台DAC前級後面再多串聯一台前級,失真和雜訊比只會更差不可能更好.....」,其實這句話有盲點!! 因為DAC前級只當DAC時輸出電壓較高(一般2~16V)所以失真和雜訊比較好,若當前級實際聆聽時輸出很小可能只剩0.01V~0.1V,音樂訊號小仍要保有低失真和低雜訊對前級線路是很大的考驗,越好的前級小訊號輸出時越能維持低失真和低雜訊
前級好壞的關鍵不在音控,其實一顆好的可變電阻就能達到不錯的水準(只是小音量左右聲道難平衡和不易整合數位控制),所以早期(含當今少部分)高檔前級都是用可變電阻但仍有高音質,前級音質關鍵在整體線路(當然包含音控)小音樂訊號輸出時是否仍能維持低失真和低雜訊,相關因素牽涉很廣包含輸入緩衝、音控、放大/輸出緩衝等所有線路、用料、布局、走線、供電、屏蔽....等綜合的成果,只能用聽的,無法由規格或線路架構看出好壞...(恕刪)
感謝PY大釋疑、就小弟理解N-05XD, 跟teac, lumin這些串流機都屬於清晰、高亮。
然而搭上B&W走現代高解析喇叭、高音容易薄刺。
關於前級、由於最近auralic韌體更新一個新功能、響度均衡。
他會根據replayGain自動調整響度(硬體)。
導致我必須評估之前提過的幾個硬體調整音量控制方案。
方案
1.Auralic Altair g2.1(開啟前級) -> e480後級
2. Auralic Altair g2.1(關閉前級) -> e480 (line in)。
方案2其實前級線路還是在、只是不作放大。
現況是方案1前級直入e480後級較佔優勢。低頻威猛、小音量細節都不錯、聲音也蠻清晰。
一時之間還真的找不到理由再接一級AAVA前級。
只是不知道是否有遺漏、特此才想問問前輩經驗。
bigeyeboy wrote:
方案
1.Auralic Altair g2.1(開啟前級) -> e480後級
2. Auralic Altair g2.1(關閉前級) -> e480 (line in)。
方案2其實前級線路還是在、只是不作放大。
現況是前級直入較佔優勢。低頻威猛、小音量細節都不錯、聲音也蠻清晰。
一時之間還真的找不到理由再接一級AAVA前級。
自己實測的聽感才是最重要的. 器材都在自己家裡, 換線材移動擺位, 系統有任何變動隨時都可以再測, 看看有什麼差別.
我的dac輸出電平可以調整為6V, 又有音量旋鈕, 理論上很適合直入後級. 確實直入後級在音響性上有很多優勢, 經過前級就好像多了一層紗. 但最終我還是選擇經過前級, 因為聽感上更溫暖有感情. 我的喇叭是B&W 802D3, 也許換一對喇叭情況又不一樣.
挖洗不良中年 wrote:
自己實測的聽感才是最重要的. 器材都在自己家裡, 換線材移動擺位, 系統有任何變動隨時都可以再測, 看看有什麼差別.
我的dac輸出電平可以調整為6V, 又有音量旋鈕, 理論上很適合直入後級. 確實直入後級在音響性上有很多優勢, 經過前級就好像多了一層紗. 但最終我還是選擇經過前級, 因為聽感上更溫暖感情. 我的喇叭是B&W 802D3, 也許換一對喇叭情況又不一樣.
他的狀況是已有綜擴前級放大
沒必要在訊源那多一層放大又音量衰減,多個香爐多個鬼(除非拉線遠要增益傳輸)
10倍放大與音控在何處佳,當然是後級高增益放大前,做好增益匹配
音響就是訊號傳遞與放大
實務經驗與知識要互相結合,才不會瞎子摸象
PY8888 wrote:
現況佔優勢,所謂現況是指開啟DAC音控直入E480的後級? 還是關閉DAC音控接E480的前級輸入?
你的G2.1輸出4.5V且是類比音控可當前級,E480也有前級,可2個前級選一個用或同時用都可,加上G2.1輸出有正常0db、-6b、-12db可選,建議交叉組合9種看你比較喜歡哪一個聲音?
請問為何會考慮 "再接一級AAVA前級"? 對目前系統聲音有何不滿意或想改善嗎?
我現在組合是方案1 altair G2.1 DAC (內建前級, 有A類放大 + 音控) -> 直入 E480後級...
然後之後E480會升級為純後級.... 因此在做實驗。
之前方案2, 這個實驗是看說是否之後...需要再添購accuphase AAVA前級...
是否真的必要標準DAC + 前後級,或者是DAC(音控) + 後級..
才想問問各位大大意見...
基本上像挖洗大的N01XD...應該就足以擔綱音量控制的功用...
但是因為聽感才額外經過前級(或者是綜擴)? 或者是可有可無?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