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

(五一、瞬間電流⑨ - 增加更多量測及新發現)製作特性差異音訊、體驗聽感

MiPiace wrote:
我猜諧波失真的情況會改善...(恕刪)

因為您同時換了錄音工具、電路、以及播放音量。三個變數下比較難釐清是哪個變數影響了錄音分析結果,以下就姑且看看就好。

(上:舊版、中:v2、下:相減)

前20秒還是紅色多,v2高頻能量較大,之後明顯都是v2高頻失真能量較低。從中間的頻譜圖同樣可看到一樣的現象,v2 15kHz以上較乾淨些偏藍,相較上面舊版有較多淺藍霧霧的。至於為何前20秒跟後面不一樣,就不得而知了。

換成log scale,比較中低頻:

前40秒跟後面不太一樣,前40秒有較多紅色,之後就沒了。但有普遍橫向條紋,表示頻率響應不同。

相對舊版的從20Hz到1kHz間高高低低,各有強弱。因之前提到三個變數改變了,難以解讀是哪個變因造成。
MiPiace

哦~ 可能是突然想要錄,就開機錄了。也許是一開機錄太早,燈絲還沒加熱完畢。現在回想起來,最可能燈絲還在加熱。

2025-03-21 8:02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的確有可能是時間[讚]。我的器材雖不是真空管,但也曾遇過前15分鐘跟後15分鐘結果不一致。若要嚴謹,有許多變因及實驗流程要控制與設計。

2025-03-21 8:33
卅四、瞬間電流① - 飽和與slew rate

很謝謝MiPiace、JohnTitor、luxor_w、宅男工程師、ghleu各位給的回饋跟建議,對於瞬間電流總算有點頭緒,將觀念整理整理。


先來複習一下A、B,並試試F這新口味吧!

——— A.非線性諧波失真 ———

元件在未飽和前,就會開始線性度下下降,通常是振幅比預期要來得小,最後會飽和。如下圖藍線:

因為不同首歌曲,其最大振幅不盡相同,我先做normalize,讓最大振幅約0.4~0.5。並故意讓轉折點提早發生,如下圖:

分四個檔位,分別輸入振幅到0.8/0.6/0.4/0.2,輸出就分別飽和在0.5~0.1左右,來體驗一下聽感吧!
wav 檔下載 ]
檔名 xxx_orig.wav : 原始未失真檔
檔名 xxx_0p?.wav : 飽和失真0.8~0.2

建議先從0.2這個失真最嚴重的先聽,對失真後的聽感先有概念後,再一步步0.4, 0.6, 0.8嘗試。比較容易知道要注意哪個時間點。

來說說以我的觀點,如何形容聽到的感覺。

吉他:前半段撥弦的地方,開始覺得有點不穩定,亮度力量有些許變差。後半段較強力撥弦處明顯像是打到麵粉袋或是沒氣的籃球,一下子聲音就”噗”一聲被吸掉了。

爵士:前半段還聽不太出來有什麼差異,後半薩克斯風出來時,一來像是竹片有問題,聲音不圓滑飽滿外,還帶明顯不協調共振聲。此外在很左邊、右邊出現不預期的聲音,好像管子左右都破了個洞。

鋼琴:每個鍵一敲下去時,會明顯聽到像是木板破掉的共鳴聲。

以上都是在0.2的檔案聽到的,0.4以上我就沒聽出差異了。也再度驗證奇次諧波失真若沒太嚴重,並不容易察覺。

——— B. Clipping ———

這種電流瞬間不足,跟上面緩緩的飽和不同,是電流操作範圍超出線性區,一瞬間直接飽和。會在瞬間超出時頂在最大值。如之前在[四、非平滑曲線]中談到的clipping現象:


有單邊、也有上下雙邊clipping,可聽看看之前的音檔:
wav檔下載 ]
兩端clipping檔名為 *_clip.wav
單端clipping檔名為 *_clip_L.wav

不知大家會怎麼形容這聽感呢?對我來說,並不會形容成無力、或是慢半拍。比較像是把一張紙放在振膜上,聲音一大聲就打擊著紙片。或是您有聽爵士鼓的話,很像是鼓面與響線震動的沙沙聲。下圖取自露天拍賣


——— F. Slew rate ———

第二種是slew rate limited,下圖取自[NSCC Libraries Pressbooks]:

如果因為電路上頻寬或是因電路或電源能力限制沒設計好,造成無法跟上預期波形斜率的話,就會有此類失真。最極端下會讓正弦波變成三角波,實際波形受影響如下圖:

0.06秒前沒有受影響,兩者一樣。0.06秒後原本上方是較快速變化的波形,因為slew rate被限制住,變成下方振幅較小的三角波。來聽聽看是什麼感覺:
wav檔下載 ]
xxx_0p01.wav : slew rate限制於0.01
xxx_0p02.wav : slew rate限制於0.02
xxx_orig.wav :原始檔

聲音好像變成老舊收音機,有點跑掉訊號不好。或說是帶著機械聲,像是早期語音技術不好,有明顯缺陷的電腦合成味,不平順且還帶些沙啞聲。

————— To be continued —————

謝謝[@139140F]提供的持續電流觀點,也先加入清單K這項中。

——— Damping Factor ———

卅五、瞬間電流② - Damping Factor

在討論瞬間電流時,衍生一個議題是喇叭的阻抗變化,會讓電流變化更大,讓擴大機更難應付。因此先來弄清楚擴大機與喇叭阻抗的關聯是什麼,如何影響聽感。

要謝謝[@JohnTitor]提供的這份參考資料 [  Audio Myth - Damping Factor Isn't Much of a Factor  ] by John Siau, 2020. 這篇主要的觀點是由此衍生而來。

—— 喇叭 ——

Archimago Blogspot 這兩篇喇叭阻抗量測 [ part 1 ][ part 2 ]很有意思,實際動手量了各類喇叭阻抗特性。先從單體開始:

基本單體的特性如上,深紅色線是阻抗值,淺粉紅色則是其相位。在[ TroyGrady Cracking the Code forum] 上找到這張圖:

單體是線圈、紙盆與懸邊組成的機構。當電流經過會產生磁力移動磁鐵帶動紙盆發聲。相反的,磁鐵移動也會產生反電動勢(back E.M.F)。左邊的高點,即為反電動勢最強處。越往右高頻區,則是線圈的電感特性造成的阻抗,隨頻率上升。

另一個有趣的特性是相位,從左邊低頻先慢慢增加,到了Resonant Frequency(共振頻率)就折下去變負值,然後再隨頻率漸上升。相位特性代表電流與電壓的相位差,當為正值表示類似電感特性(電壓變化早於電流變化),負值則為電容特性(電壓變化晚於電流變化)。零度則是純電阻特性。

利用此阻抗特性,就可用電阻/電感/電容兜出電路來模擬單體行為,比只用純粹電阻更接近單體行為。例如在 [ HexeFx網頁 ]這台:

接下來Archimago也量了Tannoy MX2這顆喇叭:

因為有高低音兩個單體,就出現兩個共振點,[  Rod Elliott ] 也進一步探討了同時模擬兩個單體行為的電路。這也為我之後打算進行電路模擬先奠定了基礎。(先留一個伏筆下一步要做的事)

有趣的是低音反射孔,上圖是塞住時量測的,拿開後變成下圖:

這真是有趣!因為低音反射孔影響了氣流特性,會另外多了一個共振點,改變了喇叭低頻特性。

—— Damping Factor ——

Damping factor(DF, 阻尼係數),簡單來說是:

阻尼係數 = 喇叭阻抗 / 擴大機輸出阻抗

借用[audioXpress]這張圖:

擴大電路並非完美理想的,會帶一個輸出阻抗。然而喇叭阻抗也並非固定不變,會隨頻率而異。因此一般擴大機廠商標示的DF,是採用固定額定喇叭阻抗值,通常用8歐姆。因此DF=10的意思,就是:

擴大機輸出阻抗(0.8歐姆) = 額定喇叭阻抗(8歐姆) / DF(10)

定義是這樣簡單,但為何要叫它為阻尼係數?關「阻尼」什麼事?這就要借重這篇[ DAMPING FACTOR AND WHY IT ISN’T MUCH OF A FACTOR ] by Andy Wehmeyer  President, Audiofrog, Inc., 2020:

喇叭線圈與磁鐵,就像是一個彈簧系統。當外力(電壓 or 電流)消失後,還是會自然震動一陣子才停下來。阻尼在此系統中的角色,就是一個阻力讓上下震動的能量越來越小。

當擴大機的輸出阻抗越小,喇叭的震動能量就越快被電路帶走。也就是說阻尼係數越大,越對喇叭控制力高。但到底多大叫好?

Damping Factor: Effects On System Response ] by Dick Pierce, 2004這篇論文計算了不同DF的影響:

我們只要看兩個數字:
Decay:震盪結束時間,DF超過20後就沒有影響,都是0.04秒。
Gh:對振幅的影響,DF超過20就小於0.03dB,對聽感可忽略不計。

簡單來說,就是DF 20就夠了,但Andy在文末又說了句很耐人尋味的話「There is a real benefit in low output impedance. We’ll save that one for another tech tip. 」。我們來看看另一篇 [  Audio Myth - Damping Factor Isn't Much of a Factor  ] by John Siau, 2020怎麼說。

以這個喇叭的impedance圖來看:

我將audioXpress的圖加上標示:

喇叭看到的擴大機輸出電壓,會是擴大機輸出電阻與喇叭阻抗合起來分壓:

Vamp/Vout=Rvc/(Rout+Rvc)

因為有Rout,會造成喇叭端電壓下降,也就等效是喇叭振幅會變小。假設DF=10,Rout=0.8歐姆。暫時先不考慮喇叭阻抗相位,簡化問題,以阻抗純量來計算:

119Hz時,Rvc=2.6歐姆。代入上面公式
Vamp會下降-2.3dB

在3kHz處,Rvc=18歐姆,代入上面公式
Vamp會下降-0.3dB

也就是說,119Hz與3kHz會有2dB的頻譜響應差別。以同樣方式推導DF=100, DF=200分別會得到0.2dB, 0.11dB。

可以把喇叭阻抗曲線,視為一種EQ。對於不同damping factor的擴大機,其EQ效應的強弱不同,但長相都類似。若喇叭阻抗變化越大,造成的EQ效應也越強。以此喇叭為例,DF到達200以上,EQ效應就會小於0.1dB,人耳就不容易感受到影響。

但EQ有差異未必代表聽感優劣,就我的想法,因為是EQ的效果,就會再和喇叭量測到的頻率響應有關。若是每個人的測試環境中擴大機不同,也會影響最終的頻率響應。若以DRC或room EQ的觀點,常見頻率響應修正的目標值在3dB內就算夠平了,也就是說即使是DF=10時有個2dB的影響,也許也沒那麼重要。再挑剔點,DF=100,只有0.2dB的起伏應該就足夠了。

但這仍是以頻率響應的觀點,另一個影響層面是瞬時最大電流。阻抗變化由額定8歐姆,降到2.6歐姆,相當於電流會增加8/2.6=3倍。若是擴大機推力及最大電流餘裕沒有留足,也容易遭遇過電流飽和或是slew rate不足等問題。這又是另一個題目了。

但您可以發現,Rout在DF=10時也不過是0.8歐姆,越大的DF,Rout越小。也就是說電流I=Vout/(Rout+Rvc),電流大小其實主要是被喇叭阻抗決定。DF越大的機器並不代表能提供更大電流,這是兩回事,不能併為一談。

—— 模擬聽感 ——

先用簡化忽略相位的方式,來試試不同DF對聽感的影響,選用的喇叭仍是John那篇中所提Focal Chorus 826V阻抗曲線。

利用python scipy程式庫中的firwin2函數,可以隨意指定頻率響應,產生對應的FIR filter。應用該FIR filter來濾波產生受影響的wav檔,感受一下聽感差異。

Step 1. 輸入阻抗曲線(眼睛對著圖徒手key數字)

Step 2. 換算不同DF下頻率響應,製作FIR filter: 

Step 3. 打正弦波確認FIR filter與預期頻率響應一致:
 
Step 4. 將歌曲經FIR filter處理,來聽聽看吧!
(音量有經過調整使響度一致,以免因響度差異誤導聽感)

Damping factor 10
[ Guitar ] [ Jazz ] [ Piano ]

Damping factor  100
Guitar ] [ Jazz ] [ Piano ]

Damping factor  200
Guitar ] [ Jazz ] [ Piano ]

wav檔下載 ]


在Damping factor=10時,於Guitar曲目,我一開始完全沒辦法區別,重複練習非常多次後,才逐漸抓到訣竅。原始曲子有一個不太明顯的吉他中低音共鳴聲,會讓聲音覺得有點點「嗡嗡」的餘韻。但是經過Damping factor效應後,共鳴聲不見了,聲音感覺上乾淨輕快了些(反過來也可說少了一些豐富度)。的確可以達到9/10辨別正確率!

除吉他曲外,其他兩首曲目都聽不出來差異。至於Damping factor到100、200,我都聽不出差異。

—— 感想 ——

沒想到damping factor 10我是聽得出來的!但也跟曲目有關,並不是每首都能辨別。光10就這麼難辨別出差異,更何況damping factor到100或更高。

但是否能聽出差異,還跟喇叭阻抗特性有關,只要有阻抗曲線,就很容易換算影響程度。若阻抗變化不大,不用過度追求擴大機damping factor 這個spec要很大,只要夠用就好。

這次只模擬了阻尼係數與喇叭輸出聽感的部分。至於它如何影響擴大電路輸出端,除了瞬間輸出電流會變大容易飽和、失真外,還有阻抗相位的影響。這兩個部分就保留待電路模擬環境弄好時,再一併試試看囉~

附錄: damping factor隨頻率變化 ]
附錄: 隨頻率變化DF聽感 ]
附錄:擴大機輸出阻抗量測方法 ]

————— To be continued —————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忘了放wav檔下載點[XD],已經補上在文中囉。

2025-03-28 17:33
goldbingo wrote:
不用過度追求擴大機damping factor 這個spec要很大,只要夠用就好。

這要看你的喇叭規格, 有些落地大喇叭, 一個音箱就塞 4-8 顆單體 (6/8/10 吋).
例如 B&W 801D4 就有 1英吋高音x1 + 6英吋中音x1 + 10英吋低音x2 單體,

要瞬間控制這些單體音盆震動, 需要高 damping factor 與足夠的瞬間功率來精準控制.
會玩到 B&W 801D4 等級, 大多會配 2 台 mono 旗艦級後級擴大機, 才夠力來控制單體.

什麼是功放的阻尼係數 (Damping Factor) ?

Richcoln Company wrote:
一個二階以及二階以上的揚聲器分音系統,揚聲系統在運動過程中內在能量的消耗有兩種情況:
(a)系統能量保持不變; (b)系統能量逐漸減少;
阻尼係數就是表示 (b)能量減少這一特性。

阻尼係數是擴音機的規格之一,它直接影響擴音機對喇叭的操控性。一般擴音機所提供的阻尼係數數據,都只公布某一個頻段的阻尼係數。但在事實上,大多數擴音機的阻尼係數,在不同頻段時都會有變化,故所提供的數據也只能作為一個大約指示。有些喇叭需要高的阻尼係數去控制單元的動作,如果配上阻尼不足的擴音機,單元會有失控的情況,出現多餘的諧震及音訊損失。反過來說,如果一對不需要高阻尼系數的喇叭配上高阻尼擴音機,單元由於受到高阻尼的控制,聲音會變死實實,音尾會極短。不當的阻尼配搭,會令到一對十分優良的喇叭,變成比鴨寮街出品的也不如。

喇叭和擴音機的關係千變萬化,切忌一本通書睇到老,雖然有一定的法則,但都要有心理準備,隨時有意外的驚喜發生,所以要客觀去對待兩者之間的配搭。想知道某擴音機配某喇叭是否合拍,除了問有豐富經驗的朋友之外,最好是自己去聽多一些不同的組合配搭。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擴音機的阻尼係數,在不同頻段時都會有變化」這句話倒是可以多玩味。輸出電路跟喇叭一樣,也可能會有不同頻率不同輸出阻抗,來找找有沒有相關研究。[識破]

2025-03-29 2:21
JohnTitor

goldbingo 對岸中國的l7audio有測過la90和ahb2這兩台後級的"輸出阻抗對應頻率"的曲線,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2025-03-29 9:29
宅男工程師 wrote:
Richcoln Company wrote:
擴音機的阻尼係數,在不同頻段時都會有變化...(恕刪)


——— Luxman LX-509u ———

找到一份Soundstage! [Luxman LX-509u]量測資料,先看damping factor隨頻率變化為何:

由低頻道高頻,變化範圍 300~30。看起來變化幅度很大,換算成輸出電阻會是8/300~8/30,也就是0.027歐姆 ~ 0.267歐姆。

若以固定8歐姆的喇叭阻抗來算,分壓壓降造成頻率響應變化分別是-0.029dB ~ -0.28dB。

若喇叭阻抗改以4歐姆來算,則分別為:-0.058dB ~ -0.56dB。

來看其頻率響應:

Red line: open circuit
Magenta line: 8-ohm load
Blue line: 4-ohm load

的確也可以看到在20kHz處,8歐姆、4歐姆喇叭阻抗下,頻率響應依程度下降。

喇叭以801-D4為例(下圖取自stereophile):

在10kHz以上阻抗會降到4歐姆以下,也就是說在這個高頻區域有可能掉0.5dB(相較中低頻區)。

下圖是801-D4的頻率響應,綠線10kHz~20kHz有+6dB ~ -2dB的變化。若使用這台Luxman,會在這裡多衰減0.5dB,對聽感會有多大影響就很難說了。


——— Rogue Audio Atlas ———

換台真空管擴大機來看看,[ SoundStage! ]也有完整量測Rogue Audio Atlas ,先看damping factor:

跟剛剛晶體機Luxman完全不同,不只高頻掉,低頻也掉。而且只有17~3,意思是輸出阻抗高達0.47~2.67歐姆。

若以固定8歐姆的喇叭阻抗來算,分壓壓降造成頻率響應變化分別是-0.5dB ~ -2.5dB。

若喇叭阻抗改以4歐姆來算,則分別為:-0.97dB ~ -4.43dB。

若拿這台真空管擴大機來推801-D4,在高低頻阻抗低處,會造成4dB以上的頻率響應衰減。但有趣的是Rouge Audio在設計時好像有考慮到單體特性這點,以下是這台真空管機的頻率響應:

Red line
: open circuit
Magenta line: 8-ohm load
Blue line: 4-ohm load
Cyan line = NHT dummy-speaker load

高頻10kHz以上,設計時頻率響應就故意向上翹起,這樣或多或少可以補償一些damping factor造成的效應。

——— 感想 ———

Damping factor或輸出阻抗,的確有隨頻率變化的特性。這變化會一起與喇叭阻抗共伴成為EQ效應,於這裡提到的兩個例子都會讓EQ效應於高頻衰減更強。

真空管則除了還會在低頻區damping factor也掉外,其平均值也不到20。之前文章提到過會對單體線圈控制力下降,也很好奇對聽感影響為何?大家有推薦什麼好用的電阻?來去買個電阻串連在喇叭線上模擬擴大機輸出阻抗玩玩,應該也會很有趣。
JonhTitor wrote:
la90和ahb2這兩台後級的"輸出阻抗對應頻率"的曲線...(恕刪)

LA90特性沒找到,但AHB2這部[ everythingaudionetwork ]在2014有量過:

特性跟我上面這篇提到的Luxman L-509u很類似。

補充:謝謝JohnTitor 提供網址,LA90的輸出阻抗如下圖:

其damping factor相當於8歐姆除以上圖的阻抗。也就是平坦區2700,在1kHz開始轉折到200於20kHz。
JohnTitor

https://www.l7audiolab.com/f/benchmark-ahb2/

2025-03-29 17:07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謝謝提供,原來他給的直接是輸出阻抗,難怪我沒找到damping factor [XD]我補上去

2025-03-29 17:12
goldbingo wrote:
JonhTi...(恕刪)

音壓是測試音響系統的重要變數與參數,在小音壓的情況下,DF對聽感的影響會大些,隨著音壓增大會漸小。

不談音色、聲音質感與空間,擴大機、喇叭的價格體現在失真的上限,換句話說就是能催越大聲的越貴,當然可能有例外。
139140F wrote:
小音壓的情況下,DF對聽感的影響會大些,隨著音壓增大會漸小...(恕刪)

這點我不太能理解背後的道理,為何DF隨音壓大影響會變小? 跟您請教背後的原因,或是哪裡有更進一步的相關實驗量測分析、理論推導或論述呢?
139140F

純粹經驗,幾台後級跟Burmester 909的比較心得。

2025-03-29 12:31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139140F [謝謝],這經驗很寶貴。能再給些資訊是哪些喇叭跟後級嗎? 懷疑跟量測時的音量有關,想試著拼湊出整個全貌。[微笑]

2025-03-29 12:42
goldbingo wrote:
跟剛剛晶體機Luxman完全不同,不只高頻掉,低頻也掉。而且只有17~3,意思是輸出阻抗高達0.47~2.67歐姆。

其實真空管的特性跟晶體機的特性很不一樣。

管機低頻會掉的主因,不見得跟DF有很大的關係,因為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因素,輸出變壓器。
輸出變壓器要做到低頻足,圈數和線徑都要大,那就會很大顆,很重。
所以在測量管機的低頻響應,應該要把 輸出變壓器的因素排除掉。

我不太確定 管機的DF 是怎麼算的?
有輸出變壓器的管機,DF真的要算,算法是不一樣的。
喇叭的阻抗,在晶體機如果是 8歐姆,在 3K阻抗/8歐姆輸出變壓器的管機時 阻抗要算成 3K. 輸出管的的內阻如果是 600歐,DF 只有 5.
當頻率改變,喇叭如果變成4歐,那麼 喇叭阻抗變成1.5K,然後DF更小了,只有2.5.

有趣的問題來了,管機交流負載阻抗變化時,直流Q點沒變,負載線轉一個角度。
交流負載阻抗變小時,負載線變斜,負載電壓變小,電流變大。
交流負載阻抗變大時,負載線變坦,負載電壓變大,電流變小。
交流負載改變時,管機的負載功率幾乎接近恒定。我不敢斷定是恒定,但接近恒定應該是沒問題的。

但電壓恒定的晶體機,阻抗在 8 歐姆時的功率如果是 50W。阻抗如果變成4 歐姆時,喇叭收到的功率是100W.


至於當頻率改變阻抗不同時,喇叭如何反應 不同功率輸出變化的 管機(功率接近恒定),晶體機(阻抗變小,功率變大),對我來說,是個很大的謎。
我到現在還無法理解,那個喇叭的平坦音壓/頻率曲線,和激烈起伏的 阻抗/頻率曲線 是怎麼來的?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就我的理解,激烈起伏的阻抗就是喇叭線圈/磁鐵運動造成的。音壓平坦比較像是不同高低音單體銜接良好而來。

2025-03-30 6:42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DF規格上是拿「固定值(例如8歐姆)」除以擴大機輸出阻抗來計算。不同喇叭、不同頻率的阻抗變化,那則是實務操作的事。

2025-03-30 6:49
MiPiace wrote:
我不太確定 管機的DF 是怎麼算的?...(恕刪)

簡化來說,規格上的DF=8歐姆/擴大機輸出阻抗。頂多考慮擴大機輸出阻抗隨頻率而變,並不會把喇叭的變化放進去。這樣才方便利用此規格,來評估喇叭的阻抗變化造成的影響。

有趣的是不同頻率下的擴大機輸出阻抗,是怎麼量測出來?

首先,量測方式是將擴大機視為黑盒子,不管擴大機是用什麼架構(晶體/真空管/輸出變壓器/負回授)做,量法都沒有不同。目前我所知道的量測方法有三種,但不知實際上儀器內部怎麼做,這方面還有請業內有研究的專業同好解惑了。

方法一:比較open與掛loading差異

借用[ sengpielaudio ]網頁的圖:

在擴大機輸入端,打入正弦波。使用示波器量測擴大機輸出波形振幅。先量測無loading,也就是開路下的振幅Vopen。接下來接上電阻Rload後,再量測一次振幅Vload。由電阻分壓公式:
Vload/Vopen=Rload/(Zsource+Rload)
Zsource=Rload*(Vopen/Vload -1)
解出Zsource就是擴大機輸出阻抗。

或是使用可變電阻調整Rload,直到Vload為Vopen的一半,則Zsource=Rload。

這個做法會需要不接loading下的量測,對於真空管機不太友善。

方法二:比較不同loading的差異

都有接loading,對真空管機較友善。跟方法一類似,但量測兩個不同loading下的振幅Vload1,Vload2。

Vload1/Vopen=Rload1/(Zsource+Rload1)
Vload2/Vopen=Rload2/(Zsource+Rload2)

解二元一次聯立方程式,就會得出未知的Vopen, Zsource。

方法三:輸入端短路、反灌信號入輸出端

這個方法比較不直覺,但有一說比較接近擴大機在對抗單體的行為,這形容也相當有趣。

因為輸入電壓為0,理想上輸出電壓也是0。但因為這時有外部訊號源反灌進來輸出端,就會因擴大機有輸出阻抗,而使得Vout不為0。等效電路如下:

量測Vs, Vout弦波振幅,由電阻分壓公式:
Vout/Vs=Rout/(Rout+Rs)
Rout=Rs*Vout/Vs/(1-Vout/s)
只要預先選擇已知的Rs,就可用此方式得到Rout。

——— 問題是? ———

看起來很簡單的量測方式,其實隱含了許多假設與變因。

方法一、二中:
變因:輸入弦波振幅、輸出弦波振幅、弦波頻率、輸出端Rload阻值
假設:輸出阻抗會隨頻率不同,但對振幅無關?跟Rload無關?

方法三:
變因:回灌弦波頻率、振幅(Vs),串連電阻(Rs)阻值
假設:輸出阻抗會隨頻率不同,但對串連電阻(Rs)無關?跟回灌弦波振幅無關?

MiPiace大您提到的許多問題,跟上述我所列假設如何釐清,也許相關。

139140F wrote:
在小音壓的情況下,DF對聽感的影響會大些,隨著音壓增大會漸小...(恕刪)

139140F大提到的這點,也類似對輸出阻抗與振幅的關係提出看法,也同時懷疑喇叭阻抗是否隨喇叭音量也會變化?

拼圖還沒完整拼湊出來,還需要更多量測實驗數據來解開謎團。
  • 1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