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色」才是客觀的
回到樓主的原問題,工作室的二十萬產品在音質方面要勝過品牌音響的一百萬產品=不可能
看看各家品牌音響,為了追求品牌精神所代表的極致而投入的研發經費,這就不是個人工作室有辦法做的事情。
退個一百步講,個人工作室能夠自己開發新的線路設計的,也是幾乎沒有,最多就是配對跟發燒料件而已。真的不要太小看品牌廠商在研發上投入的資源。
然後談到「音色」,覺得工作室產品會比品牌音響好聽的狀況,這個比較有可能發生。但是基本上那也是遇到搭配或調整得不好的百萬音響。百萬音響可以動的變數太多了,搭得好的狀況下,一樣可以讓搭配得好的二十萬個人工作室產品連車尾燈都看不到。
不過音響本來就是個人聽得爽就好的事,喊著越級挑戰其實跟吹口哨走夜路沒啥兩樣,壯膽而已。
我覺得用新科技新材料量產出來的產品
其C/P值會遠高於手工品
而通常到百萬的頂級音響不可能是量產的(少數除外)
手工喇叭到20萬的能不能勝過百萬的品牌叭是一回事
最重要的是自己喜歡哪一對
如果喜歡20萬的手工喇叭
又怎麼可能會去選擇百萬的品牌叭
音響這東西還是喜好大於素質
到了一定的等級之後都是看個人偏好
而且其實很多1/5價格的品牌叭
在一定的條件下也都是常常樂勝五倍身價的喇叭
我覺得這很正常
聽什麼歌~用什麼空間聽~搭配是什麼等等
我這樣應該不算踩人吧?
不要貼我標籤喔~純粹路過喇賽~
客觀上來說,其實就像其他產業如 汽車/時裝 一樣,便宜的沒好貨,貴的也未必比較好,貴到一個地步是玩錢多,但音響更是更小眾和主觀,如跑車也要有副好引擎因為真的跑不上,而音響竟然可以配個特性差的單元扮高級。
現代電子/電磁/物料器件品質和勝能己經比幾十年前進步得多,要獲得高音質的代價己比幾十年前低很多,此消彼長,現代人生活己較少接觸要求更高的古典音樂,也不注重聲樂訓練,其實對音響的要求是下降的,所以商人可操作的情況更高,像買車的人不知車速是甚麼,那車的性能就是業界隨便說說便成(音響市場就是如此)。
因為所謂高價音響界太小眾,其實所謂大廠其實在大眾消費圈來說也只算是個人工作室而己,現在更是IC化網絡年代,例如DAC,用隨便一粒不太差的DAC就不會出劣聲了,像蘋果電腦內的DAC,和高價的分別可以說是少之有少,更多是廠商自行在輸出攪一堆劣化,美其名叫音色。
近十年因為大眾音樂水平變得更低,一堆對岸所謂發燒歌手,一聽就知是錄音室制作的超自然不和諧音質,而歐美業者為賺對岸錢也把自己的音響調得更適應這種所謂味精歌曲,真正的音響是要舒適和諧中性,所以音響越來越差,很多歐洲音響公司都賣給對岸,是因為歐洲有水平消費能力的人都不買,或轉玩更專業的監聽用專業音箱,例如RME和Genelec的就是合理價格好音質的代表,他們的產品在儀器測試也是表現得很好。
cheonglee wrote:
近十年因為大眾音樂水平變得更低,一堆對岸所謂發燒歌手,一聽就知是錄音室制作的超自然不和諧音質,而歐美業者為賺對岸錢也把自己的音響調得更適應這種所謂味精歌曲,真正的音響是要舒適和諧中性,所以音響越來越差,很多歐洲音響公司都賣給對岸,是因為歐洲有水平消費能力的人都不買,或轉玩更專業的監聽用專業音箱,例如RME和Genelec的就是合理價格好音質的代表,他們的產品在儀器測試也是表現得很好。...(其餘恕刪)
這個一定是要加分的啦,而且也把自己一個月的廣播量濃縮做一次釋放好了

Genelec





我最近每天都要聽的歌,就是老王樂隊與Line in Studio合作的一期節目
尤其最後的那一首,網址 https://youtu.be/GDHOtal8bbM?t=2566
這是在練團室的現場收音表演,比較粗糙但有生命力

至於目前全球音樂〝工業〞
據我所知都在北歐的幾個國家發展得不錯
像挪威、瑞典、丹麥、芬蘭…等等
這樣的趨勢,似乎多年來也與音響圈的走向有某種契合度,蠻有趣的啊

以手機來說...
蘋果手機已不再是創意神話
各家的安卓跟iOS旗艦機
價格越墊越高
品質有越來越好嗎?
科技進化的成果是全世界共享的
而音響越到一定的程度(價格)之後
價值也越接近瓶頸
DAC的確是一項科技進步的指標
買一台電源分離式的大陸土炮
就有不錯的效果
而擴大機線路原理基本上都一樣
所以才有個人工作室的發展機會
音場要宏大
音響器材元件就一定要做左右聲道的配對
而喇叭單體的配對規模
當然是資金的一種裝備競賽
1千萬跟1億的資金所做的Sorting配對
當然就分出高下
其他像擴大機內部的原件也是一樣的道理
屏除品牌迷思
消費者相對比較相信歐美的調音技術
這是文化底蘊的原罪
有點離題了
有機會再來聊聊台灣個人工作室
有那些直接關注的店家好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