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開箱】ATC SCM 20ASL PRO


thxman.tw wrote:
唉...觀念如此自誤...(恕刪)


你真覺得你所說的是真理?說算是吧,說得範圍大了點,太複雜難懂!也不知如何簡單回應,就這樣吧!

vs3151user wrote:
竊以為中階以上的耳機...(恕刪)


嗯!小弟也用耳機,但除了作系統調整參考外少用。鄰居問題嘛,倒是還沒遇過,反而是發現他們晚回來或沒回家(我沒偷窺),會懷疑是不是音響太大聲或聽太晚,哈哈~~異曲同工


vs3151user wrote:
竊以為中階以上的耳機可以良好地處理這一塊。
我有兩對喇叭:Musikelectronic Geithain RL 906、KS Digital C5-Reference,
但其實我最常用的是audio-technica ATH-R70x這副耳機。
當然耳機對聽力不好,也有很多缺點跟盲點,不過它是整個監聽系統中價格最低、範圍卻最廣的工具,
要聽50 Hz以下的低音要靠它、夜深人靜時混音要靠它、要避免環境對聲音不當的增幅更要靠它,
這也就是為甚麼我極力想少用耳機、卻反而最依賴它的原因。
對一般空間有限的業餘混錄音玩家來說、耳機是非常實用且重要的工具。

Subwoofer先不論頻率銜接的問題,一般未處理的環境下很容易讓鄰居找上門...
玩音樂最怕被鄰居發現,因為以後不管有甚麼聲響他都會優先懷疑你...即使有噪音時你正在睡覺。



呵.

1.誠可如此處之,此即利弊互見。在這宅錄、宅咪時代中,這也是許多人的無奈。

2.對於從事混音...等聲音職業工作者,能適度而少量使用耳機進行混音或混音比對是較佳的,對保護耳朵是較佳的(當然在不使用耳機也要有適度的聆聽聲位準,不然過度也是傷耳朵),畢竟耳朵是聲音工作者重要的工具,要用在一輩子的職業生涯。

3.因此,在下也才如此建議,當空間許可,做好隔音、聲學處理...等,使用超低音將比使用耳機對聲音工作者而言,會是較佳的。若無空間的許可條件,那也僅能耳機為之,只能盡量提醒自己,小心使用以降低對聽覺細胞的損傷度。

4.至於業餘工作者或玩家,宅錄、宅咪更是多,能進混音室、Control room的機會與機率更是少,要懂得學會保護耳朵。
理性與感性 科學與藝術 https://thxisf.pixnet.net/blog
lingo1388 wrote:
FOCAL CMS50(恕刪)



請問林大哥,ATC主動式建議買公司貨嗎? 錄音室版本有比較便宜嗎? 音質有沒有差? 錄音室版本現在一對約多少呢? 感謝
poppo6656 wrote:
請問林大哥,ATC主(恕刪)


吃電的的電子器材建議購買公司貨,因為代理商辦理進口必須先送「電檢」,在用電安全上多分保障,且「發熱」的故障機率相對較高,代理商即使沒有維修能量,也有轉送原廠的責任,說成白話「至少有人可以罵」,ATC在台灣因為沒有廣告…額外成本,價格算合理,有機會到龍聲試聽,看他們公司、店面陳設等等就會明白。
ATC專業版主動喇叭價格比一般版高很多,原因在於致力「降低音染」,更能忠實反映訊源﹙錄音﹚,如細節清晰…﹙這種特異功能不是每個人都喜歡﹚,多數音箱是啞黑鈍金屬製,比一般MDF堅固耐用數百倍,優點不僅如此,時間關係只能列舉。
價格不知道能否在此公開,看大家都是「私」處理,也私好了!
以上提供參考

——————————————
剛剛一邊做事一邊在想,上面回文好像有問題。
保留原來內容,外加說明:
【ATC專業版主動喇叭價格比一般版高很多】和SCM20ASL Pro比
手寫的是SCM20ASLT而心裡想的是SCM20PSL Pro,前者沒詢過價格,不確定。
ATC是我20多年前至今的喇叭:ATC SCM 20!而現在是B&W 805D4為主(ATC SCM20仍未退休,且另有KEF R3)。
ATC和B&W有絕然不一樣的風格!ATC重在中低音的厚度,B&W在中高音的清晰解像度。
可能有的音樂適合ATC,有的適合B&W。
但是最近幾年不只喇吧的技術在改善,其它擴大機、DAC等等都改進的更多,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加上音源變成串流音樂為主,可說是「洗牌」了。
~只是人的耳朵不一定洗牌,且可能隨著年齡而退化,習慣以前的音質,也可能深入自己的DNA,可能要改也難矣。
https://youtu.be/_sWkMiE-PLM?si=3K-v2BkRUw2UBBEk
echo101 wrote:
最近幾年不只喇吧的技術在改善,其它擴大機、DAC等等都改進的更多,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語。加上音源變成串流音樂為主,可說是「洗牌」了。


可能所處環境不同,體驗也有所不同吧!讀後有感來說說個人感受:
「音響系統」發展應該要區分兩部分來談,一是正在蓬勃發展的「數位」,另外當然是「類比」;處於戰國時期的數位,還是有低迷現象,紅極一時的MQA無預警的掛了,bit/KHz數字在疫情後好像也趨緩,仔細分析除了「串流」外幾乎都是舊技術(如DAC、藍牙…80年代就有),但即便如此,相信「未來」仍是無可限量,而類比好像除了「價格」外就沒什麼新鮮事,「黑膠復興」已有十年左右時間,但盤、臂、頭各項器材仍沒有四十年前的厲害,唱片刻片品質和五十年前的台B版相當,唯一能拿上檯面說說的大概也只有「D類放大」,但此D非彼D(數位),放眼看去在有生之年中,任何類比「改變」應該是不可能的。
如果要說「耳朵洗牌」,那「追求解析」還真大大的洗了一番,各大廠為跟上潮流,無不改變三頻量比,連死硬派的ATC都自行研發高音單體一舉治癒英國人的鼻塞,但那只是流行趨勢的調音,就像「迷你裙」「喇叭褲」般,當主消費群上了中年是否還喜歡「解析」?應該不會例外吧!因為那是對「聲音」的理解,而不是聽力退化。
「玩音響」只有一套是玩不起勁,兩套大型落地傢伙只能放在有電梯大樓(真的受“老化”影響),三套(Accuphase、Nagra、Spl+ATC、Neumann、Tannoy主動喇叭)在有樓梯的陋室,透過接線可以任意切換,各種排列組合樂此不疲,土法煉鋼多少也能體驗音響堂奧,經常玩音響到忘了睡覺忘了運動,有礙健康當戒!當戒!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