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

黑膠唱盤或SACD旁及其它經驗分享

shaolihmin wrote:
如前所述,我已經退燒了。剛換了線材
 
 
如前所述: 要有自己的判斷,比「網路認同度」來的重要,才不會早早退燒~~~
 
一言成讖
luxor_w wrote:
  如前所述: 要有(恕刪)


哈哈!謝謝luxor_w大!其實我有一種近乎解脫的輕鬆。

"及至到來無一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去了一趟音響展,也聽了。也許廠商調校搭配欠佳,也許就是緣分尚未俱足。年紀大的好處之一,就是:非要不可的事物愈來愈少。

也許,一曲驚醒夢中人更貼近我現在的心情;也許哪天又一曲相思情未了也未可知。哈!
說到黑膠唱片,我也來分享一下。
家中以前有一台古老的黑膠唱機和一大箱唱片,不過都不合口味。 有一次把它整理一下,換個現代幾千的唱頭,買了一張全新的黑膠(鋼琴協奏曲),後來發現這張應該跟家裡某CD是同錄音,有花了點心思比較聽。
聽起來,差別不大,黑膠韻味也沒聽到,老實說唱起來可以說兩者是相同的,但聽幾次後炒豆聲就來了,聲音好像也沒第一次撥放那麼鮮明。
前級的變化、音軌的後製,這些影響都遠大於黑膠與CD的差別,維護太辛苦了,果斷全部送人。

後來阿,聽說接收我黑膠的人,來說很好聽,開始瘋狂到處買黑膠、買唱機,聽說花了好幾百.........沒送還好,送了之後好像害人傾家蕩產了
退燒很好,音響是家中的次級配件,好聽順耳就足。
藝術是主觀的,當然包括音樂,有人喜歡日本藝妓操著三味線用纖細聲音伊唔伊唔唱著 ,有人喜歡美國黑人張著血盆大口,鼓著豐厚的雙唇對你大聲R&B說唱「FUCKYOU」仿佛上下唇都還在震動,這沒有「誰比誰優,這比那好」的問題,只有喜歡不喜歡,事情就是如此,頻率對了什麼都對。
摒除抽象意念,用科學的角度來看,「黑膠」是項不科學且落後的現代產品,存在太多缺失:首在播放過程嚴重失真﹙磨擦﹚,次在訊號拾取不全﹙內、中、外圈,直線循跡除外﹚,再者,設備穩固性低需經常調校,頻寬動態相對不足,多重影響﹙灰塵、靜電、溫濕度…﹚播放及保存…,這些都要靠「人」來一一克服,也或許因為如此才有「成就感」,但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說這才是「玩音響」﹙花錢買來接上就結束,何來"玩"?﹚
由此可知黑膠系統要「有錢有閒」,以慢活的節奏來細心品味,如此在步調快速的現代社會就顯格格不入,聽首歌先檢察機器、清潔唱片﹙不解的人會說這是儀式﹚,嗯…午休過了準備上班!由此推論,所謂「黑膠復興」是不是當年擁有時代產物﹙黑膠﹚的人退休所帶動,不敢妄言,但可以確定這個時代的產物絕對不會是黑膠,是吧!
前些時候看「滾石500大」報導,不少人罵翻了,有篇評論文"一句話評價:該榜單從宏觀上體現了千禧年以後整個音樂世界發展的風向,微觀上體現了《滾石雜誌》從一家傳統的「搖滾雜誌」試圖在當今音樂產業中掙扎求生的願望",真是一針見血,有人能從中體會「黑膠復興」的意涵嗎?巨擘如此升斗小民如何自處?「玩黑膠」可能要先掂掂自已分量吧!
lingo1388 wrote:
所謂「黑膠復興」是不是當年擁有時代產物﹙黑膠﹚的人退休所帶動,


我個人覺得不是這些老骨頭帶出來的, 至少我就是古早時期就有黑膠的人, 現在還有一堆黑膠積在台北家裡的倉庫, 但其實對我而言意興闌珊, 沒有想要去"復興"的慾望.

我看到現在熱衷玩黑膠的人大多是比我年輕的, 以前沒玩過, 現在就玩得很瘋. 真正像大伯級, 從1970年代玩到現在還在玩的, 不是說沒有, 但絕對不是多數.
Monte920 wrote:
我看到現在熱衷玩黑膠的人大多是比我年輕的, 以前沒玩過, 現在就玩得很瘋


是啊!我也認識幾個,唱機隨手一擺,對你說:這聲音比CD還棒!
滾石500大那篇報導結論,不妨細細體會。
讀一讀這本書, 也許對您有所啟發:
"聽聞-咖啡歲月 & 黑膠年代 "
oxa9615 wrote:
音響好聽順耳就足


感謝oxa9615大的分享!

真是:你雖不"推"(坑)伯仁,伯仁因你而"跳"。哈!
lingo1388 wrote:
藝術是主觀的,當然包括音樂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如人喝咖啡,深淺自知。
lingo1388 wrote:
是啊!我也認識幾個,唱機隨手一擺,對你說:這聲音比CD還棒!


哈哈!lingo1388大描寫得像CD般精準,又很有黑膠味!

我相信,在那個當下的年輕人的心中,這是真的。
  • 1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2)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