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標準的Coxial SPDIF傳輸架構中會使用到隔離變壓器,也就是 電 - 磁 - 電 的轉換,其實不會比光纖的 電 - 光 - 電 好到哪裡去。
3. 除去了隔離變壓器(調音or減料?) 的 Coxial,容易產生 Ground Looping 而對整體架構 (S/N Ratio, 也就是音質) 有負影響。
4. 更換數位線材對聽感造成影響的原因是來自於Ground變化導致對整體架構的影響,而與上面跑的數位訊號無關。
5. 光纖線較少炒作的原因是製作門檻高,無法隨便就DIY一條出來喊價。
6. SPDIF傳輸上的jitter,以現在的數位技術來看,隨便一種Async設計都可以輕鬆幹掉。(除非buffer後的clock一樣爛)

>>樓主說jitter造成 [一首歌快或慢個0.0001秒]
這個就小弟的認知可以"當作"是同樣的事情,
因為 jitter 的關係讓波形失真,
舉個例子, 假設本來用 3 個點取樣一個三角波的波形,
剛好取在兩個波谷和一個波峰上面.
理想上每次取樣之間的時間間隔會完全一樣.
但如果有 jitter 產生, 可能會造成其中時間間隔不一樣.
但這個造成的影響, 本來是等腰三角形的波形,
比如現在頂點提早或延遲了 0.0001 秒...的確可以說是波形的失真,
但這種程度的失真, 人耳真的分辯得出來嗎?
再加上我相信比較好一點的機器, 振盪器應該都是用精密振盪器,
是有保證誤差範圍不超過多少的(多少我也忘了),
對人耳來說, 這種誤差範圍簡直根沒誤差沒兩樣(當然用示波器看的話還是能看出差異).
>>CLK跟DATA的關係~
>>以LPC Bus為例~假設CLK 33M,每個上升緣取樣DATA一次~jitter造成CLK不穩~
>>不是33M這麼準~可能比較快或慢一點點(33.001M或是32.999M)~
很多電子元件的 datasheet 上面都會有時序圖,
上面會有說明當 data pin 準備好之後, 經過幾 ns 再讓 clock pin 去變動,
這中間的時間間隔, 同時也是保證 jitter 只要不超過這個這個時間,
理論上是不會造成影響的. 因為在處理資料時, 不可能讓 data pin 和 clock pin 同時變動,
不然的話無法保證 data pin 到底會取到上一筆或是這一筆資料.
(不好意思, 因為不知道大家的背景是啥, 舉這例子不知大家知不知道我說的是什麼...Orz)
>>光纖要接到喇叭~也要有個DA轉換~因為喇叭吃類比信號~
>>擴大機--銅軸-->喇叭
>>給喇叭的就一根信號線...應該只有波形失真問題~
問題就在於同軸無論你隔離得再好, 也會受環境影響,
(100% 隔絕干擾只有在"理論"中會出現)
而光纖在傳輸過程中是不會受影響的,
那麼失真只會來自於數位轉類比...也就是看 DA 的好壞.
但是類比系統一開始從儲存媒體讀出時, 就已經有了第一次的失真的.
(沒有哪一台黑膠讀出來的類比訊號能夠完全無失真的轉為輸出的電流值,
因為要達成理想的無失真的話, 理論上唱針要無限的細)
那麼比較起來, 數位系統在 DA 時的失真也不見得會比較大.
>>現在的AD DA轉換真對於數位信號這邊幾乎都是100%還原(擴大機S/PDIF出來後到DA轉換器這邊,D收到轉換成A)~
應該說數位訊號在"傳輸"時, 可以做到 100% 無失真,
但 AD 本身就一定是失真的過程, 只是看取樣率可以多高, 讓它多接近原始波形.
然後 DA 本身再經過一些運算, 讓還原後的波形儘可能的再接近原始波形.
好吧~~總之小弟是不太信 jitter 在目前的數位系統中是無解的...
或者應該說, 以目前可以做到的程度來說, 讓 jitter 小到幾 ns 沒問題的.
也就是大約 0.0000xx 秒, 這樣產生的波形變化, 真的有人能聽出來嗎?
我覺得 jitter 的問題好像被妖魔化了...
有誤請指正...Orz
P.S.支持樓上講的
"6. SPDIF傳輸上的jitter,以現在的數位技術來看,隨便一種Async設計都可以輕鬆幹掉。(除非buffer後的clock一樣爛)"
李政新 wrote:
>>我認為應該是要...(恕刪)
如果你說的是一首歌頭尾時間不變
只是中間出現像你說的某一個波形突然下降比較快或比較慢個0.0001秒,
那~我同意這個看法~也許有可能吧~
而這人耳聽不聽的出來~我真的不知道Q_Q
我是一定聽不出來...
我只是單純討論大家對於jitter的爭議部份而已...
也許我誤會樓主原意~說不定他講的也不是圖B(我畫的那張圖)~
因為我是看到前面討論串有一樓他說他堂哥拉琴也不是每次同一首歌長度都一樣長~
然後也有人回覆他跟時間快慢無關~
我才會認為樓主說的是圖B
我不覺得音響實際使用銅軸線的情況~
會有圖B這種東西出現...
雖然年代久遠...但以前實習課自己做擴大機~量訊號~有失真也都是圖C那樣~波形變醜了...
不會有那種一首歌一整串訊號完美~但就只有的延遲個0.0001秒....(指的不是線材長度引起的延時喔)
如果樓主說的不是圖B~那就是我誤會了~我先道歉^_^
jitter在這邊確實被妖魔化了...
我舉黑膠唱片的例子~我有說 [理想上]喔~~
但實際上是不可能的...我也完全同意一樣會有失真~
感謝指教呢

-------補充原文-------
S/PDIF 光纖信號失真~有別樓的大大回文了~
[現在的AD DA轉換真對於數位信號這邊幾乎都是100%還原(擴大機S/PDIF出來後到DA轉換器這邊,D收到轉換成A)~](你只取這段Q_Q)
我認為就算有...接到喇叭~跟上面講的銅軸線影響一樣~
應該是聲音失真跑掉~不是變快變慢~
我有講是別樓的大大回的~(當然...AD DA轉換就已經失真的阿...大大也有說對於數位信號那邊喔)
我的意思是~我不管是D-D或是A-D D-A哪一段~就算有失真~也是圖C那樣~不會是圖B

小弟只是提出自己看法, 絕沒有糾正您的意思,
這方面也不是專業, 只是略涉皮毛而已.
我覺得談這些...其實只是好玩而已,
你說有這些失真, 沒有這些失真又如何?
貝多芬一首悲愴, 會因為這 jitter 從經典變成不堪入耳嗎?
理性的探討科學是一回事,
欣賞音樂則又是另一回事.
花大把銀子追求"原音重現"...對在下而言本身就已經是一種走火入魔的行為了.
小弟只是想聽自己喜愛的音樂, 觸動內心的感動,
至於有多麼貼近現場演奏的聽感?
我還真無所謂啊...
P.S.
小弟上一篇文的重點其實是在於,
不管是啥系統...本身早就充滿失真了,
而這些失真, 卻也都小到可以不用太計較
(除非特別拿出很爛的系統來說嘴),
人耳聽不出來的差異, 就當作沒差異就好啦~~!!
Lanster Wang wrote:
,也就是 電 - 磁 - 電 的轉換,其實不會比光纖的 電 - 光 - 電 好到哪裡去。
電磁轉換其實現在有超快方式就是MR或GMR技術
這個早就應用在生活上。
GMR轉換速度可達1.5Ghz 現在大家使用的硬碟就是這樣的技術。
從2004年之前就是使用這樣讀寫頭。
MR則是20年前的技術。速度都有1百MB等級。
Lanster Wang wrote:
,換算成音樂傳輸的上限大約是24bit 96khz的資料傳輸量。(這也是為何早期的SPDIF Optical的規格都是寫6Mbps,而現在多半都是15Mbps)
其實因為CD早期只有立體聲 後來加入四聲道與5.1所以傳輸資料量增加兩到三倍導致
RCA 只要是標準現線材都可到100mhz 只要有隔離層的話.
-----------
傳統的音響
CD 到前級Preamplifier (SNR EQ 音效調整) 再接 後級擴大機接上SPEAK
現在數位化之後 CD本身就有SPDIF Optical 不太需要進行SNR 過濾,可以直接夠過EQ 之後轉後極輸出。
一般發燒線是用在SPEAK與後級擴大機之間大電流輸出。
在訊號傳輸上專研還不如研究機器內的DAC轉換器是哪一家比較實在、還有放大器的功率響應品質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