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lby B是最被廣泛採用的除底噪系統, S/N比是60dB, 很仔細聽還是可以聽到輕微底噪,但已經可以在欣賞音樂時不會被注意到. 但錄音時必須開啟Dolby B, 播放時也要開啟Dolby B, 才能達到除底噪的效果. 如果錄音時沒有開啟, 而播放時開啟了Dolby B, 聲音就會聽起來很悶. 大多數唱片公司發行的卡帶幾乎都是用Dolby B來錄製.
後來又出了Dolby C, S/N達到72dB, 已經跟黑膠的S/N比一樣,除底噪更佳. 但同樣是錄製時需要開啟Dolby C, 播放時也要開啟Dolby C才能達到好的音質效果. 而且Dolby B與Dolby C不能混用, 如果錄製時用的是B或C, 但播放時選擇不同的C或B, 那都會有失真. 80年代後期出廠比較好的錄音座通常B與C都有. 個人備份時如果用Dolby C, 播放時也用Dolby C, 的確跟CD就開始不太容易分別了. 不過唱片公司發行的卡帶非常少有用Dolby C錄製的,大部分都還是維持在Dolby B.
另外還有Dolby HX Pro, 這是增加動態的. 只要錄製時有HX Pro, 幫放時並不需要開啟任何解碼,都會增加動態. 這個並非除底噪.
Dolby最後的除底噪系統是Dolby S. Dolby S號稱S/N比可達84dB, 已經逼近CD的95dB, 比Dolby C更佳. 而且Dolby S可以相容Dolby B. 也就是說用Dolby S錄製的可以開啟Dolby B來放,得到Dolby B的效果, 不會失真, 不像Dolby C跟B不相容. 但是推出Dolby S時已經是卡式錄音座的強弩之末, 所以僅有極少數的卡座有Dolby S, 之後市場就迅速式微了.
今天在讀卡帶之父的故事,他發明卡帶的主要目的只是用來方便於普通錄音用,他自己並沒有去很強調去要求音質. 對於後來音樂卡帶流行幾十年,他自己也沒預料到. 他後來在Philips也積極參與CD的開發,因為他覺得CD的音質才會讓人滿意. 所以故事說起來也很有趣,他參與發明的CD其實到後來把他先前發明的卡帶從市場給砍殺掉了!
另外只要數位採樣率超過人耳聽覺的極限, 加上百萬級DAC機的音質+DSP, 就很難分辨出類比 or 數位, 而數位的傳播/搜尋/複製/DSP 能力, 更是遠高於類比. 16-bit 44.1kHz 的CD 贏不過類比, 但換上 DSD128/256 就很難講.
對我這個剛接觸音響時, 就有 Hi-Res/DSD 格式的人而言, 10 年聽下來, 早已習慣清晰亮麗, 音場定位明確的數位音樂. 加上沒耐性, 聽黑膠的特定歌曲還要一連串儀式, 起身坐下好幾次. 以前還會換 CD/SACD 片, 現在都轉檔到 SSD 隨身碟, 用手機遙控播放.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