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

網路線聽感差異分析分享

PY8888 wrote:
建議嘗試用平板電腦(或手機)的USB輸出接USB DAC當參考標準...(恕刪)


今天使用iPhone跟使用無風扇PC接DAC比較如下圖,特別把昨天量測圖一起放上來。有兩個發現:
一、今天兩者於60Hz都沒看到干擾,這與昨天於無風扇PC仍有觀測到不同,很有可能干擾程度(電源乾淨度?),也會隨時間而變。
二、120Hz處干擾量都存在,可合理推測此干擾與DAC本身受電源的影響較有關,而與USB前面的機器較不相關。


目前DAC這段能改善的幅度,暫時先停在這裡。
Volf

[讚][拇指向上][100分]

2024-06-13 7:47
60Hz干擾分析(二)DAC 錄音ABX測試:

補充說明,目前系統中使用的網路線是無屏蔽線(unshielded twist pair, U/UTP),沒有接地,理論上不會藉由網路線產生地迴路(ground loop)雜訊。因此沒有把網路線當作60Hz雜訊的變因之一。

目前還可能可改善的方向,似乎只能從DAC電源下手,還想得到的例如:純正弦波電源產生器、電源濾波器等,因手邊沒有相關器材,暫不能量測。若大家有其他建議方法,也歡迎提醒我,會先記錄下來,之後若機會時來量測。

先將這階段過程中的錄音整理出來,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試試聽感如何。

Have fun~

以下括號中數字是錄音檔檔案編號,可於[Dropbox link]下載連結中找到對應錄音檔。

樹莓派(#151) vs 無風扇PC(#147)
[Guitar ABX] [Jazz ABX]

Mac mini(#155) vs 無風扇PC(#147)
[Guitar ABX] [Jazz ABX]

iPhone(#160) vs 無風扇PC(#165)
[Guitar ABX] [Jazz ABX]

電源線(萬元等級#149 vs 小黑線#148)
[Guitar ABX] [Jazz ABX]

電源線(千元等級#147 vs 小黑線#148)
[Guitar ABX] [Jazz ABX]

USB線(過隔離器#150 vs 印表機小黑線直出#147)
[Guitar ABX] [Jazz ABX]


原始樂曲來源:
一、Jazz曲風:
240329_195400_FR_Jazz_trio_in_small_room by kevp888 -- https://freesound.org/s/730226/ -- License: Attribution 4.0

二、木吉他彈奏:

acoustic guitar melody #2 d-dur by Garuda1982 -- https://freesound.org/s/462723/ -- License: Creative Commons 0

———— 2024/8/7 ———-
修正iPhone錄音檔後處理錯誤(#160),ABX test網頁更新
Volf

[讚][拇指向上][100分]

2024-06-14 21:00
goldbingo wrote:
補充說明,目前系統中...(恕刪)


看到後面還是沒看懂

有測不同網路線或switch的不同嗎?
vicence

對音檔盲測沒興趣,對軟體分析後有無差異比較有興趣[真心不騙]

2024-06-16 10:43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vicence [拇指向上],也會同時把頻譜分析放上來。

2024-06-16 11:13
goldbingo wrote:
補充說明,目前系統中使用的網路線是無屏蔽線(unshielded twist pair, U/UTP),沒有接地,理論上不會藉由網路線產生地迴路(ground loop)雜訊。因此沒有把網路線當作60Hz雜訊的變因之一。

目前還可能可改善的方向,似乎只能從DAC電源下手,還想得到的例如:純正弦波電源產生器、電源濾波器等,因手邊沒有相關器材,暫不能量測。若大家有其他建議方法,也歡迎提醒我,會先記錄下來,之後若機會時來量測。


讚賞大大的實驗精神,從以上實驗似乎可呼應一些網上大神的結論?
1. 網路線用無屏蔽線CAT6 (U/UTP),不會產生地迴雜訊。
2. DAC加上線性電源,以隔離電源(60/120hz?)雜訊。
3. 轉盤樹莓,NUC,switch 加上線性電源,以隔離電源(60/120hz?)雜訊。
4. Mac mini可當轉盤,輸出雜訊偏小。
5. 轉盤樹莓 到 USB DAC加上innota隔離USB雜訊?
vicence wrote:
有測不同網路線或switch的不同嗎?...(恕刪)


60Hz干擾分析(三)網路線與switch

利用手邊有一般無屏蔽網路線(U/UTP)/有屏蔽Linkomm (Cat8),switch分別有Unifi Flex min/古早ASUS 1005B,量測這些組合。最後則是拔除網路線,利用樹莓派直接播放本地flash內檔案。分析錄音檔,試圖暸解我的系統是否受網路線及switch影響。



先看60/120Hz這區段雜訊,所有組合都看不出有差異。60Hz雜訊在最近的量測消失了,只剩120Hz處有較稍可見微弱干擾。由這些實驗歸納,我系統中DAC的低頻雜訊,應該與前端網路線及設備無關。


接下來看音樂區,不同場景下錄音是否有頻譜差異或雜訊成分不同?

以第一組U/UTP+Unifi switch為基準,觀察其他組合對它的差異。

首先是中高頻部分:可看到白色部分為原本音頻有能量處,相減後幾乎為零,所以是白色。其他背景雜訊差異均勻,並沒有看到特定時間、頻帶有帶狀、塊狀等等異常分佈。


中低頻區:可以看到頻譜相減,中低頻幾乎完全是白色,也沒有隨時間或頻帶不同的地方。


由以上分析的觀點來說,並沒有發現相異處。至於實際聽感有沒有差異,將[錄音檔下載網址],整理成以下AB測試:

AB Test (Guitar) ]     [ AB Test (Jazz) ]

與ABX不同,AB測試過程中每次A、B⋯等等,所代表的是哪個錄音會更換,目標是選出你認為音質最好的那一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玩玩。

—————— 2024/7/21 ——————
補充更詳細數據分析於 121樓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vicence 您提到的switch power,指的是DAC內的switching power supply嗎? 若是的話,的確有可能是DAC內的電源處理不夠好。

2024-06-24 19:53
vicence

傳統線性電源有變壓器,可以抵諧波干擾,交換式電源抵抗力較弱,諧波干擾來源可能來自家中馬達類電器,如冰箱、加壓泵、楊水泵、變頻冷氣等

2024-07-02 22:58
bigeyeboy wrote:
從以上實驗似乎可呼應一些網上大神的結論?
1. 網路線用無屏蔽線CAT6 (U/UTP),不會產生地迴雜訊。

2. DAC加上線性電源,以隔離電源(60/120hz?)雜訊。
3. 轉盤樹莓,NUC,switch 加上線性電源,以隔離電源(60/120hz?)雜訊。
4. Mac mini可當轉盤,輸出雜訊偏小。
5. 轉盤樹莓 到 USB DAC加上innota隔離USB雜訊?
...(恕刪)


以現有這些實驗能給出的資訊,因為實驗結果顯示,switch/網路線/轉盤/USB線/USB隔離器等變因,在量測中都沒看到差異。導向只跟DAC及其電源相關,尚無法呼應您提到的這些項目。

最好的方式是找到有雜訊的case,在更換變數時可降低雜訊,才會較有代表性。

倒是第2 項:「DAC加上線性電源,以隔離電源(60/120hz?)雜訊」,還有討論空間。

因為我的DAC吃的是交流電,沒辦法用線性電源。目前手邊尚沒有對應隔離交流電雜訊手法或器材做實驗,若擴大解釋含線性電源之外電源隔離雜訊手段,則此項待查。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samscc 謝謝您的建議,已經實驗確認低頻60Hz/120Hz雜訊與USB介面無關了。(雖無關,但目前系統也已配置USB隔離器)

2024-06-19 21:37
Volf

[讚][拇指向上]

2024-06-20 0:07
60Hz干擾分析(四)前級擴大機

經過先前的DAC探討過程,對系統圖做了點小更新。首先樹莓派以無風扇PC取代,樹莓派單純只連HDMI到AV綜擴。其次USB路徑補上漏了標示原本既有的隔離器。


先弄清楚各級放大/衰減情形,以利暸解接下來雜訊如何傳遞。目前在Roon會先在數位端先衰減17dB,送到DAC後,到前級再衰減35dB。接下來到後級擴大機,固定放大27dB後,送到喇叭。

Case A: - 17dB - 35dB + 27dB = -25dB

也就是整串數位類比處理過程,最終達到-25dB,耳朵就會聽到適當音量。

一般常見的做法是讓DAC輸出直接輸出不衰減,只用前級調控音量。但在我的系統中,若在數位不衰減,DAC輸出直接進前級,會變成:

Case B: 0dB 52dB + 27dB = -25dB

我的前級可調整範圍為-55dB~10dB,若平常前級已用到-52dB,夜晚小音量聆聽時,反而沒有足夠空間可調低音量,只好退而求其次選擇在數位端先衰減一些。

這樣的做法就會遇到第一個問題:DAC低頻60Hz/120Hz雜訊會等效被放大。

數位衰減掉的(0dB—>-17dB),要靠前級補償回來(-52dB—>-35dB, 相當於增加17dB),以維持最終一樣音量。因為目前DAC的60/120Hz雜訊,不會隨數位衰減而變小,在增加音樂17dB的同時,雜訊也同時放大了17dB。

舉以下例子,分別在DAC輸入數位訊號有0/-12/-24dB衰減,如下圖,DAC輸出端左邊雜訊能量一樣,但右邊音樂音量依序衰減。

假若接上了一台完美理想前級,補回0/12/24dB(將錄音用程式計算放大),會如下圖:


右邊音樂訊號已補償回相同強度,但同時可看到箭頭處60/120Hz雜訊也被放大了。(除此外還有底噪、動態範圍等延伸議題,暫不在這裡討論)

若想維持DAC於數位不衰減,保持0dB。解決方法想到的有:
1. 當需要更小音量,前級已無空間下調時,再用roon DSP volume衰減DAC音量。但聽個音樂要這樣複雜的操作,實在太麻煩了。
2. 同上做法,但寫成一個roon plug in,自動選擇控制前級衰減或DSP衰減。這會是個有趣而挑戰的題目。
3. 放XLR衰減器,在DAC與前級之間,讓音樂訊號保持遠大於雜訊。只是不知道是否能找到夠好的衰減器不影響音質?
4. 乾脆換DAC、或換可調輸入衰減量的前級  


接下來進入第二個題目:前級擴大機輸出端雜訊

然而前級並非是完美的只加減增益,下圖是將DAC設0dB、前級也是0dB,在前級輸出端XLR錄音頻譜:

低頻雜訊可觀察到有60/120/180/300Hz四個。將上圖箭頭處頻譜轉90度,改以X軸為頻率,Y軸高度為該頻段能量,畫出下圖。可明顯看到這四個頻率。


同樣的,把之前量測DAC輸出(也就是前級的輸入),拿來對比。原本在頻譜以顏色無法看到的60Hz雜訊,現在可明顯看到,因為比120Hz能量稍低,之前才不易被看到。(在此也澄清一下之前所提到60Hz雜訊消失,正確說法應該要修正為該雜訊能量變稍低。)


由此觀察到,輸入只有60/120Hz雜訊,輸出卻多了180/300Hz。後面這兩個雜訊必然是在前級擴大機跑進去的。

接下來進一步調整前級擴大機增益分別為0/-12/-24dB,得到下圖。理論上輸入端雜訊會隨之衰減,輸出端雜訊則不變。

由量測資料看到,只有120Hz隨之衰減,其他仍保持約一樣能量,可得到結論是:在前級擴大機這一級,至少共引入了60/180/300Hz三種雜訊。

最麻煩的問題是:前級擴大機輸出端雜訊,會直接經後級放大到喇叭,避無可避。唯一有機會改善的,只有由DAC輸出端的60/120Hz雜訊傳遞來的能量。如上圖,只要前級擴大機衰減量達-24dB,DAC端的120Hz能量就被底部雜訊掩蓋而不可見。

因此第一題中DAC的60/120Hz的雜訊,及其會等效被放大的效應,若以目前的Case A & Case B兩種設定下,前級擴大機衰減量分別為-35dB、-52dB,都小於-24dB。對最後輸出端的影響應該微乎其微。

試圖再找些方法,看看能否能改善前級輸出端的雜訊。

一、電源線:改用萬元等級電源線
二、排插除了DAC/前後級電源外,還有AV綜擴電源。AV綜擴HDMI接了一堆東西,之前曾遇到過某台機器接上後,使用AV綜擴聽音樂時,就會聽到小小的滋滋聲。所以打算拔掉AV綜擴插頭,試試兇手是不是它。

結果換電源線並沒有差異,但這次量測新發現240Hz雜訊,這也再度說明電源來的干擾會隨時間不同。

意外的是拔除AV擴大機插頭,可以降低 60Hz雜訊5dB,由-129dB到-134dB,同時240Hz雜訊也變小消失。說明了我這台AV綜擴會透過電源路徑,影響主系統。

目前仍有明顯的低頻雜訊,懷疑仍朝向是電源因素或是機器本身極限就是如此,想到還有機會改善的有:
1. 改善電源:例如完全正弦波電源過濾或產生器。
2. 放XLR衰減器在前後級之間:如此一來前級不必衰減太多,讓音樂訊號保持遠大於雜訊。再利用XLR衰減器,同時把信號及雜訊衰減到合適於進入後級的大小。我的系統由DAC到前級輸出,共衰減了52dB,造成雜訊相對比例偏大。大家有用過或推薦合適的XLR衰減器嗎?
3. 放大招:直接換台電源處理更好的前級

最後附上 小黑線/萬元等級電源線/AV綜擴不插電 的AB測試以及錄音檔下載點

[AB test (guitar)] [AB test (jazz)]

附註說明:與ABX不同,AB測試過程中每次A、B⋯所代表的是哪個錄音,在每次答題後會亂數更換。也就是A第一次時是小黑線,但第二次A也許就換成萬元線。測試的目標是從A、B⋯中,辨別出你認為音質最好的那一個。
sifon

根本聽不出來,[XD]. 我家換電源線我是聽的出來的,但這個AB Test , 坦白說真的聽不出來。

2024-06-24 17:37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sifon 這也是有趣而挑戰的地方,可能有些聽感差異錄不到,也有如這次例子,有些差異分析可看到,但卻不易聽出來。若能多收集到更多可對照的樣本,就能對聽感差異如何形成,再多暸解一些。

2024-06-24 19:40
goldbingo wrote:
Case A: - 17dB - 35dB + 27dB = -35dB

也就是整串數位類比處理過程,最終達到-35dB,耳朵就會聽到適當音量。

一般常見的做法是讓DAC輸出直接輸出不衰減,只用前級調控音量。但在我的系統中,若在數位不衰減,DAC輸出直接進前級,會變成:

Case B: 0dB 52dB + 27dB = -35dB 

筆誤?兩者均-25dB。

看樓主定量分析問題,真的是受益良多!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您果然是高手,筆誤更正好了!

2024-06-22 18:23
Volf

goldbingo [讚][拇指向上][100分]

2024-06-22 19:13
60Hz干擾分析(五)後級擴大機

終於進入60Hz干擾分析最後一個環節「後級擴大機」。同樣的,也先從後級的輸入端開始。

五之一:後級擴大機輸入端


前一章節 提到,打算在前後級間加上衰減器。正好想到,之前為了量後級輸出,擔心電壓過大,而購入的Alctron DB-1。雖然其輸入介面是非平衡的TS接口,只要用XLR轉TS轉接頭(會掉6dB),就可將前級輸出接入。加上本身20dB的衰減,可綜合得到26dB的衰減。


為了容易跟其他量測對照,由此衰減器輸出端接到Tascam X6錄音時,在錄音設定中增加52dB,使由DAC一路經前級到錄音機總增益回到0dB。系統加入衰減器後更新如下圖:

以Case B為例,原本無衰減器時前級需要衰減52dB,加上衰減器後,前級只需衰減26dB。因為前級輸出端60Hz雜訊不隨前級增益改變,因此提升了訊號對雜訊比26dB,反過來說也就是雜訊會等效變小。如下圖,由量測頻譜可見到,加了衰減器後,60Hz及相關倍頻干擾都小到不可見了。

同時還看到另一個好處,紅色橫線可視為底噪強度,加入衰減器後底噪下降了約5~6dB(黃色區間)。可惜的是底噪降低的效應,在聽感上差異實在太過明顯,以致無法感受單就60Hz等倍頻雜訊,抑制前後對聽感會有什麼變化。

[AB test (Jazz)]
[AB test (Guitar)]

[錄音檔下載點]

五之二:後級擴大機輸出端

處理好了沒有60Hz雜訊的輸入端訊號,接下來就可以開始觀察後級擴大機輸出端,是否有另外引入其他雜訊。

因為整體到後級輸出時,總增益為-25dB,電壓其實很小,在這個量測點不需要再額外增加一級衰減器。量測方式簡化如下圖,將槍型香蕉插後,轉接成XLR進錄音機錄音。


再將錄音增益設為+25dB,使DAC一路經後級到錄音機回到0dB,進行錄音。


量測頻譜結果如下,原本在後級輸入端已消失的60Hz倍頻雜訊,在輸出端又再出現,且新發現有更多如240/360/420Hz雜訊出現,可推論這些雜訊都是在後級擴大機引入。

且不論輸入端有無60Hz相關雜訊,最後看到雜訊強度都約略一樣大。後級擴大機引入的雜訊能量,主宰了整體60Hz相關雜訊量。

另一方面,先前提過的底噪(紅線),在此處比起無衰減器時,約降低了約10dB(黃色區域)。因此聽感上,仍可非常容易分辨出差異,加了衰減器明顯變好。

[AB test (guitar)]
[AB test (jazz)]

[錄音檔下載點]

最後,還是想嘗試看看,有沒有機會降低輸出端的60Hz及其倍頻雜訊。

從拔掉由AV綜擴接到後級的12V trigger、切斷XLR ground(Alctron衰減器功能)、拔掉AV綜擴接到前級的RCA線、最後再拔掉AV綜擴電源插頭。一步步分別看到的頻譜如下:

目前想得到的招數,看來對60Hz及其倍頻雜訊都沒有影響。只剩電源處理還可試試。(或是來找部電源處理不錯的後級)

結語:

最後雖然仍搞不定60Hz及其倍頻雜訊,在這整個過程中,還是學到了一些經驗:
1. 一般聆聽音量下,後級輸出電壓並不高,直接錄喇叭線訊號,比用麥克風錄喇叭輸出要穩定。
2. 電源(含鄰近電器)有機會造成影響
3. 雜訊(含底噪)可藉由加入適度衰減,增加訊號相對強度而改善。(擴大機若可調輸入增益,會更方便)
4. 錄音分析可看到很細微的變化,但未必容易聽得出差異。

期待未來有更多具聽感差異下的錄音,能更暸解影響聽感的機制。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加入此實驗中的衰減器後,應該有影響到音質。在座位聆聽喇叭的實際聽感,自己仍比較偏好未加上衰減器時的聲音。

2024-06-30 22:56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宅男工程師 補充一下,好的衰減器對所有頻率做相同衰減,不論是訊號或雜訊,像是音量變小的概念。(不會稱之為”頻率衰減器”,若對特定頻帶衰減就變成EQ了)

2024-07-01 8:22
大感謝樓主這麼科學化的測試,
60hz(或是其n倍)的雜訊確實來自於電源,
各設備的電源前面補上平衡式隔離變壓器就可以處理掉

請參考這篇
https://records2ear.blogspot.com/2019/11/blog-post_3.html
goldbingo
goldbingo 樓主

謝謝您的建議,找機會來試試。[謝謝]

2024-07-03 13:09
  • 1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5)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