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olihmin wrote:
iping507大!請問您是一位專業的演奏家嗎?(恕刪)
我不是專業音樂家啦,讀的機械,做的是機構RD,充其量只是個很喜歡音樂的愛樂人而已。
也因為對音樂的喜歡和好奇,還曾學過和聲、對位、曲式...一些作曲的理論知識,無奈天賦和能力都不足,只好做罷,哈!能接觸些音樂家則是因為曾在功學社工作,也只是因緣際會的小小交流。
音樂家,莫札特是我的最愛;巴哈是我的鬧鈴音樂;貝多芬是精鍊+偉大,但人生已經很辛苦了,最近很少碰。自己還是最喜歡巴洛克和古典時期的音樂,純粹也精美。而音樂版本,網路上音樂與音響的高手如雲、人才濟濟,也已有高人提供,Low咖的我就po些youtube的影片,也但願樓主喜歡。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nD9NsBdU7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TQag_3G1mI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8e0fBlvEM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3ozCY9p9M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0FbQZCsYXV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ajTcwJBbw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z62cQPYyI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D3UZGQqbl8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3i6_EuYSt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q-OVvprTQ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LJy6yHadUg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ObQ6npV-Y
樓主超謙虛,看樓主的po文,想來樓主應該是位很敏銳的愛樂人,而樓主82樓的po文,又讓自己想起一些故事:
某次一個學生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準備採排,後台人多熙攘、吵得要死,突然間一位女同學拿出她的大提琴,在後台拉起了巴哈的無伴奏組曲,就在琴音響起後,原本喧鬧吵雜的後台頓時化為寧靜,獨留悠悠漫漫的巴哈和那長髮飄逸的身影...
還有,以前在功學社有位女同事常在中午午休時吹著長笛自娛(現在想來當時為何沒人抗議?長髮女生吹長笛最美?其他同事佛心?)。某次女同事吹著我國民謠"小河淌水",自己路過一聽:不應該這樣啊!自己就逕自走進辦公室跟她借了長笛來吹,還跟她解說著哪些音符、樂句...應該如何如何...。末了,她的主管跑來問我:你為何不去當個音樂家...(我哪有資格啊)
請勿誤以為在下我很厲害,故事的重點是:音樂的好聽與否除了曲調本身是否悠美,還包含演奏者對樂曲的理解認知和對音符、樂句和樂曲抑揚頓挫、起承轉合...的詮釋和表達能力。而"表達能力"就類似音響的器線材、搭配、擺位、空間...還是都得具備了這些基本的表達和反應能力啦
樓主的「環境、情境、心境、意境...美聲、美感、美化也(化而為一)」甚至「忘"機"、無心,才能抵達桃花源吧」都對,也很有道家老莊的意境。想表達的是:在現今處處物慾利誘、利益薰心的環境裡,要有這樣的修為與境界還是得經由人生的成長、學習、歷練、省思...才能達成吧?!人生如斯,詩詞如是,音樂與音響,何嘗不也如此...
越寫越歪樓,離樓主黑膠唱盤或SACD的主題也越遠了,歹勢啦
自己沒有長期、仔細的使用、聆聽過黑膠唱盤或SACD,所以無法提供經驗或看法。
不過,自己聽過最美的人聲女高音不是在音響或音樂廳,而是在名不見經傳的教堂;感受貝多芬會被奉為樂聖的體會也不是在唱片或音樂會,而是在自己雙手指頭觸擊鋼琴黑白鍵盤的瞬間(厲害的讀譜就能了啦)。
也還記得德國女小提琴家 Mutter去年底在高雄衛武營音樂廳採排後一再盛讚在衛武營音響廳拉琴宛如置身天堂。所以,若有機會的話,一定要南下去衛武營聽場音樂會。
至於樓主對於黑膠唱盤或SACD的想念,會建議多做功課,多跟樂友、發燒友交流,理性客觀+主觀偏好的多聽多比較後(盲測最準也最殘酷),應該就能雲破月來花見影了。自己認為:功課做足後,只要搭配得宜,便宜也會有好聲。
看了圓山音響展的器線材價格,有時想想,音樂與音響,不就是美學+科學,得之,我幸;不得,就再加個哲學,退一步不也海闊天空,對吧?!。加油,也祝福樓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