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以下三條數位同軸線,在官方的說明上,均是標準的75歐姆線材,所以在端子的搭配上,都選用了Canare 75歐姆的接頭,並且三條線材,都是用壓接的方式,避免因焊錫而產生的音色改變。

截面示意圖: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Mogami 2964
中心導體:OFC 多股絞線(20×0.12 mm),約 0.226 mm²(相當於 AWG24)。
絕緣層:低噪音聚乙烯(XLCPE),厚度約 2.65 mm。
內部屏蔽:螺旋銅線,約 66 根 0.12 mm 銅線。
外部屏蔽:銅編織網,覆蓋率約 70%。
外皮:柔性聚氯乙烯(PVC)。
外徑:約 4.8 mm。【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Canare L-3C2VS
中心導體:銅線多股絞線(7 x 0.18 mm),約 0.22 mm2(相當於 AWG25)。
絕緣層:聚乙烯(PE)。
內部屏蔽:鋁箔。
外部屏蔽:高密度銅編織網。
外皮:聚氯乙烯(PVC)。
外徑:約 5.5 mm。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Belden 1695A
中心導體:實心裸銅(18 AWG)。
絕緣層:泡沫氟化乙烯丙烯(FFEP)。
內部屏蔽:鋁箔。
外部屏蔽:95% 覆蓋率的錫鍍銅編織網。
外皮:低煙無鹵聚氯乙烯(PVC-LS)。
外徑:約 5.82 mm。【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 真.數位 】75歐姆數位同軸線試聽

Belden 1695A ,這一條比較特殊一點,兩頭都是BNC → BNC的接頭,所以在DAC這一端,加上了一個BNC轉RCA的轉接頭,當然也是Canare的75歐姆轉接頭。

現在的DAC,雖然也都支援各種介面,但我想使用USB的,應該還是居多數。數位同軸的使用者,不能說沒有,但是比起來應該算是少很多。但我就是想要試看看,也作為一個分享,讓有興趣的人,可以做為一個參考。

這三條的價格,都是台幣千元以內(線材+接頭),三家都是知名線材廠,個人覺得算是非常合適的價位,有線材大廠的品質保證,價格卻又落在好入手的程度。

引用Lingo兄臺的話:「喇叭(耳機)-擴大機」佔音響系統聲音表現七、八成以上。
說的非常中肯,所以僅僅更換一條同軸線,不會有飛天鑽地之能,但是音響像是一個工程,是需要考慮整體的架構的。

以前,我也是對於數位線材,會對聲音造成改變的這一件事情,覺得很嗤之以鼻。但是自己親身體驗之後,發現即使是數位的線材,對聲音仍然有一定程度的影響。

以下是AI對於數位線材,為什麼會影響聲音的解釋,我截取了部分,請酌情參考。

儘管數位訊號傳輸的是二進位數據,但實際的傳輸過程是類比的電壓變化。線材的電氣特性、屏蔽設計和連接器品質會間接影響 DAC 接收訊號時的準確時間(時基誤差)以及電氣環境(雜訊干擾),這些都會對最終重播的聲音產生可以察覺的影響。
因此,線材的材質和設計並非「改變」了0或1本身,而是影響了 DAC 如何接收和處理這些0和1的過程,特別是對於那些對時基誤差和電源噪訊比較敏感的高階音響系統來說,差異會更為明顯。

為了盡可能降低外在變因,本次測試的設備如下,並且測試中不變動:

Roon Core:NUC 12th 1260P 電腦。
1.改裝無風扇機殼。
2.使用LHY線性電源(空載電壓:19.60 )。
3.安裝 Roon Optimized Core Kit。
4.優化 Bios。

數位轉盤:Lumin U2。
1.使用康寧電信級低插損光纖線,代替RJ45網路線,作為數據的輸入。
2.使用BNC或RCA輸出,使用該輸出時,皆關閉其他端子的輸出。
3.關閉螢幕顯示。

DAC:Weiss DAC204。
1.類比輸出,衰減10db。
2.使用KECES P6 線性電源(空載電壓:7.01 ) 。
3.使用Mogami 2534 RCA線,作為類比訊號線輸出。

真空管擴大機:PrimaLuna EVO 100。
1.無音樂熱機30分鐘,播放音樂60分鐘後,開始試聽。
2.使用Sennheiser HD 660 S2 開放式耳罩式耳機。
3.只有6.3mm單端輸出。

【 真.電腦喇叭 】Genelec 8341A 開箱

【 真.雙修 】耳機系統開箱


以星等制,或是分數制在呈現時,容易讓人混淆,所以當看到:
高頻:⭐️⭐️⭐️⭐️⭐️(滿分)
實際上是無法分辨:
是「高頻很多(亮度強)」還是「高頻的表現非常自然、延伸順暢」。

因此本比較表採用 量感、品質、說明 三大類呈現的方式,並以五顆星制表示,三顆星代表中等或合格的表現。

量感:代表音樂聲音的力度或強度。
品質:代表音色的純淨度、細節與解析力。
說明:對各頻段的具體聽感,例如明亮或柔順、延伸、泛音感、層次分明、速度、收放等的抽象說明。

聽感比較表:
<thead data-start="570" data-end="622"></thead>
項目 Mogami 2964 Canare L-3C2VS Belden 1695A
高頻 量感:⭐⭐⭐⭐☆
品質:⭐⭐⭐⭐⭐
量感:⭐⭐⭐⭐⭐
品質:⭐⭐⭐⭐☆
量感:⭐⭐⭐⭐☆
品質:⭐⭐⭐⭐☆
中頻 量感:⭐⭐⭐⭐☆
品質:⭐⭐⭐⭐⭐
量感:⭐⭐⭐⭐☆
品質:⭐⭐⭐☆☆
量感:⭐⭐⭐⭐☆
品質:⭐⭐⭐☆☆
低頻 量感:⭐⭐⭐☆☆
品質:⭐⭐⭐⭐☆
量感:⭐⭐⭐⭐☆
品質:⭐⭐⭐⭐☆
量感:⭐⭐⭐⭐⭐
品質:⭐⭐⭐⭐☆
整體聲底 說明:高頻細緻,柔順圓潤,中頻自然,整體協調,層次分明。 說明:透明清晰,線條感強,低頻強勁,樂器分離度高。 說明:泛音自然,量感豐富,中頻飽滿,低頻厚實,低頻下潛深。

以上的比較。若依自己喜好度而言排序:
1,Mogami 2964。2,Canare L-3C2VS。3,Belden 1695A。

以上排序,並不代表第二和第三的線材是不好的,只是第一的線材,在我這裡,是適合我的,且聲音的風格是我比較喜歡的。

感謝各位的耐心閱讀。以上的聽感比較,均是個人的主觀,也許同樣的線材,在您的地方聽起來,會是完全不一樣的感受。
2025-10-19 10:45 發佈
感謝分享

一點小補充,既然標題是「真」「75 Ω」,這三條線只有半條,第三條的BNC端子是真75 Ω,RCA同軸的阻抗通常是30 ~ 60 Ω之間。

為何阻抗重要?數位同軸訊號(S/PDIF)屬於高頻方波,若傳輸線與接頭阻抗不匹配,就會:
產生反射(signal reflection)
增加 jitter(時基誤差)
導致部分解碼器鎖相不穩、聲音毛躁或定位模糊

自己有一台舊旗艦DAC(如下),原廠基於以上理由全設計成BNC



「75 Ω BNC」並不只是指線材的電阻,而是整個傳輸系統的特性阻抗(characteristic impedance),這是一個 高頻傳輸線的波阻抗概念,而不是導線的直流電阻。如使用BNC則DAC內部有75Ω 匹配電阻,使其不會不匹配產生反射。
歐痞康
歐痞康 樓主

即使是Belden 1695A ,兩頭都是BNC → BNC的接頭 ,轉了RCA,還是會因阻抗的變化,而產生反射。

2025-10-19 17:35
歐痞康
歐痞康 樓主

話說,我看到「LD 」的輸入端,有種回憶上心頭的感覺!

2025-10-19 17:44
歐痞康 wrote:
以下三條數位同軸線,...(恕刪)


謝謝這麼用心的分享文
要canare 線跟頭可找在下.........
歐痞康
歐痞康 樓主

好的,感謝聯絡,多了一個購入的管道。

2025-10-20 8:50
以一個市場消費者和使用者立場對同軸一些單純看法(非專業)
與影音相關的同軸線常見商品規格有50/75/110歐姆三種, 而常見接頭端子則有BNC/ARC /F三種類型
先強調50-110歐姆指的是線纜裡面電壓電流比值, 不是電表量的電阻喔
目前在家用音響設備’ 網路工程, 影音訊號傳輸大多都被雙絞線(俗稱的網路線)以及光纖取代, 端口模組多為RCA及S/PDIF及HDMI及PD…
BNC大多都只剩下用在影像監控的部分;目前監控主機DVR及攝影機就是其中一大聚落。
家用音響裡一般訊號線和同軸做成的訊號線....效果有何不同? 聽的出差別來的當然要買線換模組來換換玩, 不過換線聽不出來差別的, 或許才是真正的幸福
唯一的誠心建議, 換線至少要先看你的設備, 輸出端子相符的才買來換, 傳輸距離遠的才要換, 室內小房間音響設備, 不要再加一個轉接頭來換, 或者根本換錯規格…俗話 : 多個接頭多個鬼
照香港SPILL網站統計, 一般RCA或或平衡或3.5/6.3訊號’ 音頻線設計, 接不接地或接地順序, 就有9種規格, 所以除非你很專業, 還是先用原廠線較為妥適…
RCA轉BNC真的不建議, 而75歐姆的BNC不小心接上50歐姆的BNC更是不該(二者外螺旋一樣, 內觀不一樣), 就連對面X寶經常躺在搖椅上賣產品的那位都會在網頁上以反白字警告 : 50/75別買錯接錯, 用途不一樣…
颱風天出不了門, 話又多了, 請見諒…
歐痞康
歐痞康 樓主

謝謝您的留言與分享,讓我們看到不同的角度。

2025-10-20 11:55
關於線材,近年經驗只傾向使用廠線

不同使用習慣,僅提供個人看法參考

1.
自製線未成規模,高手自製線品質雖然穩定
但是,自製線等同私人規格,有各自目的
汎用及交換性較廠線稍顯不明朗

2.
自製線使用的材料及品質,使用方購入前
並不一定熟悉及符合器材特性,碰運氣的
機會佔一定比例

話雖如此,自製線的設計因為特殊化,
通常能有效解決部分器材癖性或特化優點
仍然是眾多人使用的選擇。

我個人對於一些問題上,因為長期抓不到
所以,放棄自製線改用廠線控制縮小變數
讓自己輕鬆一點。

當然也包含75歐姆數位同軸線。
並非離題或無的放矢。
歐痞康
歐痞康 樓主

謝謝您的留言與分享。

2025-10-20 14:42
Brian 168

感謝理解,也希望你分享更多

2025-10-21 13:0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