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標題: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
(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前言
各位好,首先來講個寫橫評文的動機,在上個暑假的時侯,差不多8月左右的時候,劉子維大(他是一個會自己做耳機、耳機線的玩家)突然問我說有沒有興趣寫一篇橫評文,這裡簡單介紹一下橫評文是什麼東西,畢竟在我寫這篇文之前,其實對於橫評也不是到特別了解。

耳機的橫評文,其實就是一個把很多耳機排在一篇文章的一個耳機文,有些可能會做個排名,會在同一篇文章比較各個耳機不同的走向,所以你會在這邊文章看到很多不同的耳機。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小獨白:
那為什麼我想要寫這種文章呢,字數多而且要麻煩,架構又要清楚,而且寫一寫又很容易亂,其實主要也算是為了圓了一個我國中的夢想,在我國三那年,我有寫過一篇當時我手頭上有的耳機的耳機文,雖然寫得很不通順,而我的耳機也不怎麼樣,但我很享受於其中,彷彿自己就是像網上的寫文大佬一樣。

而過了差不多將近3年,目前的我高二(我在潤文時已高三,哈哈哈,寫完後發文時學測大概剩下100天左右吧),在高二下學期到高三的這段路程上要準備學測了,可能休息和玩樂的時間會變得很少, 那想說慢慢累積寫一篇屌的橫評文出來好了,自己好像也能獲得一點成就感(吧),就這樣,這篇文章算是在我放暑假到寒假左右之前時間寫的(後續有增加耳機所以又從寒假寫到暑假,用了瑣碎時間寫了一年多),為了盡量體驗充足而且充分比對各耳機特色的差別,我犧牲了蠻多玩樂電玩或睡眠的時間,說實話何況我是超愛打遊戲的那種,不過當成品出來的時侯也是很值得啦。

————————————————————

聲明:
「這裡強調,我沒收劉大或任何人一分錢,這篇文也沒有任何廠商來找我合作,0業配、0收錢,出發點是劉大問我是否有興趣,我有興趣才接下來寫文章的。這篇文出發點是我想分享,我想要寫這篇評測且我樂意,並不是我必須一定要評測的,然後我也會這篇文章分享到社團與我的粉專、巴哈、網路平臺之類的。」

好了 回歸正題,再把一些擋死盾拿出來講,首先 我這篇文可能會有一些語病或者是語句不通順的地方,還有標點符號什麼的,當然我寫完文章的時候一定會潤文,但還是有可能會遺漏一些東西,再請各位多多包涵🙏,然後就是聽感是個人的主觀評論,尤其最近我左耳其實有特別去掃描,在左前耳道那邊有長塊小肉壁,那個肉壁很容易吸掉低音,而且有些耳塞很難配戴好(不過有配戴好後影響是很小),總之聽感也許有可能跟你想的不太一樣,僅供參考,當然也歡迎討論,還有基本上我這篇文章大部分都是很直覺的寫出來,當隨聽日記在寫的感覺,都會以比較輕鬆、口頭的方式來講,各位輕鬆看就好了,配飯最香。

————————————————————

個人口味喜好:
講一下我自己的聽音風格,我自己什麼音樂都聽,古典比較少碰一點,常聽的有日文流行、西洋流行,蠻少聽華語的,華語真的要聽的話也是厚低男音聲比較多,ost也聽蠻多的,有電影的也有遊戲的,不太喜歡太吵的音樂,比如搖滾,能接受,但不愛,中性溫暖的音樂最合我,以耐聽為主。

主要喜歡的聲音我大約粗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稍微成熟一點的女聲,不是像蘿莉音那樣子幼嫩的,而是帶有點厚度,比較耐聽的; 第二種是音樂性比較豐富一點的,我自己喜歡聽起來帶有色彩的樂器,聲音豐滿飽滿,太散或者是太細的我不喜歡,第三種則是流行西洋、抒情樂,最好的例子我舉最近很常聽的 wave to earth 的 "seasons"或是keshi的歌都很不錯,喔耶。

————————————————————

橫評:(正式開始)(順序不代表排名)

(備註:有些耳機在不同時間點寫的,並且有些有調整過搭配,我會盡量整理成可以明瞭不同版本,以及不同搭配的格式)

《 耳機1 Ma audio Eclipse 日蝕 》
耳塞搭配:CW dual nozzle( 舊版s號 + 塞earrbond EYE填充物 )
線材搭配:Viltm pantheon / Liquidlinks evua II

器材(便攜/桌機):算小吃推力,上桌機開中增益下,需開到30左右音壓

綜合:這台耳機算還蠻稀有的,市面上並不常見,能摸到日蝕要感謝下劉大。

日蝕在外觀上和聲音都挺特殊的,腔體裡面總共塞了兩顆動圈,然後外型面板上還做了一個凸出來的設計,我自己配戴沒甚麼問題,但左耳問題耳塞有時會戴不好,不過搭配其他耳塞的低頻都會太肥,所以聲音主要還是以長管矽膠塞來分享。

講講主要低頻的部分,量感適中,打擊感偏強,整個低頻是很飽滿的,下潛算深,層次方面如果跟其他耳機AB比較的話,會發現日蝕來得沒有那麼分明,感覺上日蝕是鼓成一片的,但如果只單聽日蝕,又會覺得其實挺自然的,我覺得這就是日蝕厲害的地方,很適合在晚上時聆聽,個人感受是日蝕本身就帶點老燒味,有種跟以前耳機想詮釋一樣的味道,而將這以前的味道與現在的hifi感比較肯定是有一大節差距的,個人覺得拿日蝕聽一些古典、原聲帶十分不錯。

順便講一下之前線材搭配版本的比較,老實說我自己是比較喜歡之前pantheon的版本,個人覺得當時是搭配一樣的耳塞,低頻的量感多了一些,層次和細節也比較明顯,而高頻的解析也比較好一點,整體是比較均衡一點,而目前搭evua的高頻延展比較好點,聲性一樣是均衡類型,低頻的收放速度快了些,但自己覺得音樂性沒有前者來的好,之前版本聽的還是比較喜歡一點。

比較:在沒搭配好的情況下,低頻容易過量過肥,搭配長管矽膠塞雖然有減少了低頻量,且低音的打擊感不會那麼厚重,不過與c2dm+相比,就沒有那麼乾淨的低頻了,他有點像是Ie900的翻版,Ie900是中頻凹陷下去,厚度偏薄,而日蝕是中頻人聲偏細,在聽流行樂時感受雖有些許凹陷,但厚度方面卻十分充足,樂器表現的線條也很飽滿,蠻有趣的,在通透度也是一樣,與Ie900算是一正一反,Ie900的音色通透度十分不錯,各線條亮度都很剔透,而日蝕就比較內斂敦厚,走的是醇厚踏實的路線,不會太刻意表現細節與資訊量,聽起來格外的自然舒服。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2 hifiman 天鵝 》
耳塞搭配:Final 短E套
線材搭配:ERUA Orca 虎鯨

器材(便攜/桌機):隨身也推的動,我一樣還是上桌機聽的。

優點:人聲有溫度有質感,算是我認為動圈中人聲數一數二好聽的、音樂性很好、表現自然銜接順暢。

缺點:低頻下潛偏少、音場範圍偏小(註)
綜合:天鵝的低頻是我認為在這幾隻橫評中低頻算偏點少的,下潛點到為止,速度來的快去的也快,是具有節奏感的低頻,低頻殘響收的很乾淨,背景蠻黑的,低頻的質感也算好,搭配短E套有稍微增加一點低音,我認為低頻在這樣的建立基礎下,如果能在增加一點下潛,那就更好了。

我認為中頻是天鵝最大的賣點,我之前聽過非常多的人聲耳機,但在天鵝上,我聽到有著幾乎能說上完美舒暢自然的人聲,女聲十分細膩,她不是那種帶有過多甜度水分的聲音,而是塑造有溫度、有感情的清晰人聲,厚度也恰到好處,聽男聲和女聲都很悅耳,人聲的聲音定位沒有故意設計放到很遠很廣,有點類似差不多身處於一個橢圓型房間內的聽感,我認為這樣很不錯,有特別的獨享性存在,(見註)所以我認為其實也不能說音場是他的缺點,只能說如果單論樂器表現上,分離度雖好,但天鵝的音場表現可能就沒有那麼大氣奔放。

演唱者的換氣聲和口水聲都非常清晰,旁細節信息量多且清楚,舞台表現有現場演唱的感覺,而在搭配orca後,有明顯減少高頻的毛躁感,亮度有達到良好的控制,使天鵝擁有乾淨且活潑的高頻,也能在音樂的高潮點能帶給你當下的爽感,但又不會瘋狂的訊息炸裂,增添了些許的新鮮感,也為完整度補上了一塊拼圖,我覺得這樣的搭配加分不少。

天鵝不能完全只說他是一隻單純的人聲專武,他的人聲力度沒有到很突出,但卻有非常自然的表現,整體聲音很飽滿、很均衡,音樂的銜接都很順暢,可以說天鵝是一台音樂性與完整度都很高的一台耳機。

————————————————————

《 耳機3 vsonic grx40 》
耳塞搭配:Alza formax(將濾網拆除版)
線材搭配:Viltm silver -> Viltm reference silver(線基應該是相同的,但五金與焊錫有更改過)

器材(便攜/桌機):不會到很難推,但我都還是上桌機聽。

綜合:之前搭配 silver 線材,並搭配sony的超級哥套時,我認為那應該是最好聽的版本,當時grx40的搭配就是高頻延伸非常好,而且線條又柔順,低頻量感算少,很適合聽些輕快、纖細的女聲,算是我覺得女聲很美的一台耳機。

而現在的搭配其實也不錯,變得比較全面一點,以星星來比喻的話,以前像是滿天星的聽感,不是華麗方式呈現的那種,我指的是透亮晶瑩的高頻延展,現在搭配這個耳塞,像是黑夜中閃鑠的幾顆星,背景比較黑,犧牲了一點原本高頻延展的特性但整體更完整。

而formax把濾網切掉後,比原本耳塞的延展確實是有變得比較好點,我這裡有另一副完整的formax可以比較,沒土砲的版本感覺人聲被擋住,而去除濾網的版本就好很多,還保留之前高頻的一些優點,女聲的高頻帶有點亮度,整體氛圍感增加了許多,低頻的份量也補了很多,但因為是海綿的關係,低頻的打擊就沒有很準確,而主體一樣是凸顯高頻的部分,自己在聽Re:0的專輯很有感覺,推薦Stay Alive或是door,然後聽Yoasobi的歌也不錯,是個氛圍感稍微多點的女聲專武,聽男聲其實也不錯,蠻適合聽KPOP類型的。

缺點:不太適合解析太強的音樂,EDM類型也沒那麼合適,因為低頻沒到太乾淨準確,然後海綿耳塞的問題所以感覺線條沒那麼分明,沒辦法完整展現這兩種音樂的特色,不過相反的好處是很耐聽,配戴也很舒適,還是比較適合聽些演唱者類型音樂的。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4 Softears Turii 圖靈 》
耳塞搭配:巴洛克s號、TWS版巴洛克、origin耳塞
線材搭配:ViLtm Kölner Dom 劉大製
優點:聽感雜食,完成度高、滑順的線條感、分離度好,大編制的表現超群、音樂性好、色彩豐富,瞬態表現優秀,妥妥的樂器專武塞,很好的動圈標竿例子。

缺點:我認為不太適合聽Acg,低中高頻都不錯,只挑個中頻人聲出來講好了,相比其他頻段的優秀表現,人聲確實是沒有太大的驚喜&pros,基本上來說可以說是水月雨光那隻的翻版,音色就是一個ACG女聲專武,一個古典流行樂器OST,還有耳機本體重量有點太重了w(不過不太影響配戴)

綜合:中性均衡的聲音,配戴其實還行,之前有給不同的燒友比對過配戴,有些人說配戴有點空,而且音樂如果聽大聲點就會漏音,但不至於配戴不適,也不會不穩,跟twilight有類似的配戴體驗,不過twilight配戴更穩一點。

twilight本身很適合流行樂,人聲刻畫比較明顯且focus一點,turii相較twilight聲線要再散點,也就是因為這樣,我認為turii比較適合聽古典樂或ost相關的,但在各方面音樂類型上turii已經都能很不錯的表現,只是如果與其他耳機單較人聲,圖靈的人聲還是差了點意思,但這只是雞蛋裡挑骨頭罷了。

turii的樂器瞬態表現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拖泥帶水,感覺身處於吸音布置很好的空間那樣;turii的聲音範圍規模龐大,音場寬廣,搭配有質感且彈性十足又寬鬆的低頻,整體層次豐富,確實有讓我感受到排山倒海的場面,橫縱音場都蠻深廣的,有如身處於一個類似正方形範圍的音樂廳內,聽大編制類型的音樂非常過癮,細節量充足不會過多,樂器的中頻高頻也很通透,聽起來是舒服耐聽的。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5 Sony ex1000 刻字版(before 2014) 》
耳塞搭配:內襯海綿 外套矽膠塞
線材搭配:sony muc m12sb1

器材(便攜/桌機):接桌機低增益下大概45左右有足夠音壓,以現在的機子上,推力的需求量沒那麼大,對於前端要求也算輕鬆,但對機子的於搭配我覺得前端可以找比較暖厚聲類型的,管擴其實就蠻相配的,我是有使用樂彼的EA4來搭配,ex1k既帶有著韻味的人聲,背景又有遼繞的感覺,聽慢節奏的人聲十分有感覺,很容易融入音樂其中。

綜合:這算是上個世代索尼經典旗艦的耳機了,在當時跟 akg k3003 都是常被拿在一起談論的耳機,不過k3k3跟ex1k我個人是比較喜歡ex1k的聲音的,ex1k的人聲帶有一種吸引力,人聲具有一種磁性,很勾人耳朵,會越聽越久,而且該亮麗的時侯他能毫無保留的展現出來,該溫潤柔和時又能內斂展現,就像舞台上的偶像一樣,該活潑時活潑,該溫柔時溫柔,整體的帶入感很好。

ex1k的中高頻與高頻十分的細緻與廣大,聲音擴散性很好,人聲也充滿了能量感,聽女聲非常可以體現出來,ex1k他的人聲表現手法跟現在近期的女毒耳機表現手法不太相同,如今的女毒耳機通常都是刻意留有些許齒音來增加女聲的刮耳感,使人感到爽快與貼耳的感覺,而ex1000的表達方式則是比較自然,且刻在骨子裡的通透,如果短時間聆聽可能會誤以為他是刺、亮的聽感,但細品才明白這才是「通透」的聲音啊,ikura的歌曲鑑別度非常高,至今很少耳機能做到遠飄到近的柔聲。

不僅是人聲,聽刷弦聲也非常的爽朗輕快,而低頻的部分,聽一些鼓在敲打時的聲音非常真實,尤其是樂團類型的音樂,快速的鼓聲非常清晰,單次敲擊的感覺也很清楚,以樂器的低頻來說算很還原,但電子低頻就比較薄弱一些,聽些edm就比較吃力。

我後來聽了ex1k其實有很多新的感受,他有點把我帶回我2017年當時玩耳機的那種感覺,雖然我都是一直跑耳機店,去蹭聽那些高不可攀的耳機,但那聲音卻充滿回憶,拋開那些素質的比較,我認為現在已經是索尼裡面自己前幾隻很喜歡的耳機。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6 瑞弦 VR1 》
耳塞搭配:Jvc fx9
線材搭配:ViLtm Melancholy 劉大製

器材(便攜/桌機):vr1根本就是家用入耳寵兒,上了設備,跟普通的隨身推出來是一個天一個地,之前我用N6ii A01聽,出來的聲音厚度不足,聲底出來是冷的(??別問我為啥,我也覺得很奇怪,但聽起來就是冷硬硬的),低頻甚至量感不足且動態模糊不清,而上桌機推好後聲音放得很開,線條清楚細膩,音色溫潤、聲底醇厚,人聲底韻充足且細膩溫暖...... 兩個推出來是截然不同的東西。

優點:vr1音樂性好,也是雜食通吃類型,vr1有著14.2mm的陶瓷振膜,超級巨大(不知道到了如今2025還是否還是最大的振膜耳機)vr1的縱橫音場都十分廣大,且上限能提升到很高,可以跟一些推好的中階耳罩相比的等級,與其他耳道的音場廣度又是另外一個級次的比較,我認為vr1是大編制類型音樂專武,雖然這方面跟turii是同類型的替身,不過單論大編制的爽感,還是vr1略占光彩。

缺點:(乾 上桌機我被電到好多次惹 但沒接地所以我活該就是。之後也有很多耳機會講到被電的問題,但實在沒有餘裕所以就忍著被電的風險聽了)

聲音部分,如果是沒搭配劉大做的那條線的版本,vr1的中頻稍微突出點,搭配好後倒是蠻均衡的。在上述優點有講到大編制的部分,我認為vr1在大編制的表現雖然磅礡宏偉,不過論整體完整度來說,我覺得turii的完成度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在聽高頻時,可以感受到高頻素質還是稍微差點意思,而在比較音場的空間時,其實vr1的音場邊界沒有那麼明顯,沒辦法大概敘述出其輪廓,只能說它是很立體且有被包圍住的感覺。

這是優點也是缺點,優點就是擁有無邊際的聽感,搭配上大音場立體的表現,整體來說是蠻新奇有趣的,像是開放耳罩一樣,不過因為瞬態表現沒那麼好(振膜太大的關係?),一些線條收的不是那麼乾淨俐落,殘響還是有點多,有時候空間會變得有點雜亂,就比如雖然喇叭素質很高,但吸音部分的布置沒有做好,所以這入耳道無邊際聽感也從優點被我列成一部分的缺點了。

還有vr1真的蠻難搞的,很吃線材搭配,也吃前端能力,我認真覺得要完全推好真的難,一般的隨身機很容易出聲,不過實際試了出來的聲音也不是很理想,細節什麼的都糊,且聲音也放不開,各頻段都很僵直且陰暗,下限偏低。

話說,我印象中知道瑞弦這條vr1當初有爭議過,不過當初事情出來的時候我幾乎沒有關注,也不知道為啥有爭議,就不再過多討論了,至少在我的評價下是還不錯的。

綜合:我前面優點缺點部分寫的太上頭了w,這裡統整一下,vr1推好之後感覺變了一台耳機似的,原本沒表現出來的細節清晰許多,解析度上升很多,樂器的線條豐富滑順,人聲富有感情,低頻強勁有力,打擊的定位也很準確。

我認為實際的調音跟森海hd600系列的大耳蠻類似的(更新 之後有幾次跑去宙宣摸來摸去後,發現音感更像hd660s2,聲底帶有點溫暖感,樂器的分離度高,且細節資訊量兼具,中頻人聲都是細膩的溫底)(然後高三的時侯我就買了hd660s2,整體的體驗是有類似感覺,但在素質方面差的還是有點多,我認為vr1中頻的素質更好,但在高頻就沒有hd660s2來的完整,而hd660s2的聲音更立體的,但vr1的音場感覺更大些,當然這比較的部分看看就好,我實際聽起來只是覺得兩台的調音是還蠻相近的,跟vr1整體的搭配有關)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7 Acoustune hs1790ti 》
耳塞搭配:水月雨 清泉套
線材搭配:viltm bright

器材(便攜/桌機):接桌機大概10左右就有足夠音壓了,吃的推力不算大,前端要求也還好,算是中等可推動且推好的耳機。

綜合:這隻是我應該是之前第二或第三批次交流,寄過來耳機聲音最喜歡的,當時我記得ab比較就是金神圈與1790,測試的專輯是Zimerman 的 chopin complete concertos,1790聽古典交響其實是還不錯的,一些雛形都大概有出來,我認為是聽鋼琴的表現最為突出,1790的高頻是寬鬆廣大的,亮度也有醒亮點,低頻下潛雖沒很深,但量感與飽滿度都十分足夠。

對於鋼琴一些泛音和低頻的共鳴表現的都蠻不錯,聲音也帶有些水份,但解析部分弱了些,線條刻畫也沒有很明確,比較細緻的資訊就沒辦法完整表現出來,而音場的表現不是特別之大,整體是偏向於小編制類型的,相比之下,金神圈就比較適合小大編制類型,再加上氣勢特色又有加分。

不過1790的聲音會更雜食,聲音的全面性更高,聽一些人聲、acg、日流、ost都沒問題。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8 FAudio major 金神圈 》
耳塞搭配:Azla Sednaearfit short light,這耳塞我自己配戴沒有到很佳,但整體聲音還是以這副耳塞的搭配來寫,我自己有換 Alza Origin 來聽,其實論結像也是蠻清楚的,空間感也不錯,但在低頻的控制上,就還是原本的耳塞搭配比較好點,origin的低頻細節雖然也不錯,但凝聚力沒有Ssl來得好,高頻也沒有Ssl來的柔和,然後 Sednaearfit short light 的氣勢感也比較好,比較能表現神圈的優點,origin的聲音就比較均衡一些。

線材搭配:ViLtm Monastery,這條是我自己蠻喜歡的一條線,在我的私膜上音樂性非常好,調音也蠻合我胃口的。

器材(便攜/桌機):我自己是都上桌機聽,中增益下大概12左右足夠音壓,其實現在隨身擴也能把神圈推的很不錯了。

綜合:金神圈真的是老耳機了,說真的我對於金神圈多少也有點情懷,它在我的心中一直都有著動圈標竿的地位在,如今我還是覺得他的聲音很不錯, 當初第一次聽的時候,好像是跟某個南部的朋友在交流,聽到那個氣勢感和編制的表現真的令人印象深刻。

來講講這搭配的聲音吧,以鬼滅之刃配樂 椎名豪所創作的專輯來舉例,「煉獄と猗窩座の戦い」是2022年猗窩座登場的bgm,很能表現當時決戰的緊張感,這首是以電吉他圍繞著整首,然後以頻繁敲擊大低音鼓為輔,神圈在低頻的量感控制上剛剛好,打擊是蠻真實的,不會有太死板的低音,淤積感也沒那麼重,低頻的解析與層次也是清楚的,不過太多低頻的情況下,還是可以聽出有著些許殘響。

在氣勢方面的測試,我用了阿凡達2的ED來形容,威肯的 Nothing is Lost,開頭就可以感受到如海嘯般的氣場朝你撲過來,並整個又擴散開來,剛戴上耳機甚至還會被嚇一跳(你可能覺得我說的太誇張,但我至少被嚇到至少2、3遍了),而這首也是有著不少的低頻,但低頻不是整個混在一起的。

而神圈的低音一樣十分飽滿,更能感受到神圈低音打擊的份量,在背景的線條也是蠻清楚的,人聲置中,溫潤柔和又帶點老韻味,音場方面有著明顯的舞台感,但背景沒那麼透,比較黑,聲音不會到壓迫,是舒服耐聽的。

缺點:素質方面稍微弱了點,各方面表現也與其他耳機有些差距,不過神圈還是有著很自然祥和的聽感。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9 劉大 ViLtm gkf 》
耳塞搭配:透明短e扁套,之前在調整的時候有陸續配過好多不同的耳塞,聽感紀錄不完,這邊主要聲音我拿搭配完聲音均衡且人聲非常自然的短e套來測,而且對我自己的配戴也比較友善。

然後說一下原本劉大的搭配,原本耳塞是搭配velvet寬口,也可以提一下之前也有搭配過不錯的 土砲金屬圈耳塞,類似EBT那種,這土砲塞增強高頻延伸和細節,低音也變得比較準確,人聲的存在感更強。

線材搭配:ViLtm Abyss 劉大製

器材(便攜/桌機):上桌機就對了。

綜合:開門見山,這應該是劉大做的耳機裡素質最強的一台,GKF的全名是Golden King Four,就是GK系列的第四個作品,而這個GKF也是前前後後調整了蠻多次了,我一開始寫的心得也與我現在寫的評論完全不一樣,目前應該已經定最終版了(吧)。

我覺得這隻很適合來跟major金神圈來做對比,可以想像這是素質全面提升、氣勢感削減1/2、更加雜食、線條更加順化、人聲更好聽的版本,我記得當初gkf和金神圈是一起寄過來的,金神圈當時在我的評價本身就不錯了,可以做為一個旗艦動圈耳機的參考標竿,而那時還沒有搞好桌上系統,所以聽gkf或是金神都還差點意思,等弄好之後,就還蠻常拿這兩隻AB的。

切入聲音,先講講高頻吧,在搭配好的情況下,gkf的高頻延伸又廣又舒服、高頻與中高頻的細節都很清楚,聽女聲或是樂器都很過癮,推薦Ikuta 的 sweet memories 和 sign,可以聽出這隻人聲與中高頻的特色,細膩自然,線條感很好,且人聲帶有著動圈特有的溫度,搭配上豐富的背景細節,整個聆聽效果真的是不同凡響。

而人聲類型其實不管聽什麼都蠻適合的,西洋女聲我常聽AURORA的your blood,阿羅拉的聲音穿透力極佳,整首歌節奏也掌控的很自然,男聲的話拿joji的Afterthought來當例子,這首歌整首都有強烈的電子低音打擊,但在聽gkf時,聽起來一樣很舒服自然,人聲也沒有跟低頻混在一起,處理能力還是不錯的,在樂器的表現上,gkf的分離度還不錯,雖然沒有c2dm+那麼開,但也有神圈的標準之上了,古箏類型的音樂gkf表現的很好,樂器線條也是很飽滿。

寫到這裡,可能會覺得這沒甚麼特別的對吧,市面上的旗艦或是超旗艦耳機,素質大多都能做到或是超越我剛講的,但別忘了,劉大做的耳機都是單動圈啊,這單動圈光是有這樣的表現,想想都恐怖。

缺點:沒什麼短版,調音很自然很討喜,素質各方面都很優秀,如果真要講,可能聽完c2dm+來聽gkf會覺得低音比較少一點吧,那種大編制的鼓聲就沒有c2dm+來的磅礡隆重,而且在這種情況下,低音還要保持乾淨,層次也要分明,屬實有點難做到,但gkf這種清新自然的風格也不錯,屬實雞蛋裡挑骨頭。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0 劉大 ViLtm gkf 舊版 心得 》
對了,這裡也放上之前版本,聽gkf聲音的特色描寫,這個應該是中間經過一次大調整後的第一次聽感紀錄:

GKF的聽感橫向音場較大,而空間感營造的不錯,細節量不錯,刷弦聲相當清楚,低頻有著適度下潛,有蠻好的鼓感表現,跟Gkii(註)比起來低音乾淨了不少,低音的速度適中,打擊感較重且量感中偏多,整體低音是有彈性的。

搭配土砲金屬圈耳塞,中高頻的細節更明顯,而高頻延伸較還好,不過有稍微提升其亮度,中頻人聲表現順滑清楚,人聲定位置中偏後,聽些流行樂都很不錯,然後想特別提一點,在一些齒音重且刺激的歌,GKF的人聲是不會刺激,控制力還不錯,這點是令我意外的。

(潤文時增加註解:gkii是二代,gkf是四代,據之前聊天內容,gkii是劉大在高3時做的,而上了大學後,學習了更多的調音技巧,才又做出gkf的,然後gkiii已經爆了😭。但gkii的聲音很悶,低頻太多,基本上沒有太多聲音參考性,可以把gkii的比較,當作說gkf低音有大幅改善的對比就好了)

————————————————————

《 耳機11 森海 IE900 》
耳塞搭配:origin M號、velvet寬口、謝蘭圖2 耳塞、原廠塞吃解析但最耐聽

線材搭配:副廠線(原廠線)、漢聲torfa
器材(便攜/桌機):隨身與桌機推起來差最多的應該是人聲厚度的變化了吧,而且大力出奇蹟,聲音差很多,隨身一樣很猛,我外出有線大多數都是戴ie900。

優點:妥妥的樂器塞、優異的低頻表現,層次感表現清楚,低頻質感也不錯、聲音細節資訊多、清晰度好、聲音整體的素質高、有著自然廣大且不過於誇張的空間感,Ie900的空間感是我聽過最喜歡的,且調音融合了新森海味與古典的元素,在聆聽純樂類型的音樂時都很對到我的胃口。

缺點:(不配原廠耳塞且裡面沒塞調音棉的話)人聲中頻明顯凹下去,人聲厚度太細太薄、中高頻毛邊多、高頻太尖銳刺激,亮度太亮,不耐聽、如果是原廠線搭配的話基本上拿來聽人聲都蠻恐怖的,可以聽出來人聲的底子不差 但就是會刺到爆炸,我的最佳解是搭配漢聲的頭髮,把人聲厚度補足回來,且順便把中高頻的毛邊消除掉,也讓高頻變得乖巧許多,如同調教完的小貓一樣乖順(??,根本就是Ie900的高級版DLC。

我印象中當時還順便試了一條線,名字叫巫毒吧,深綠色那條,也不錯,增加了一些厚度與溫潤感,不過細節部分和高頻的修飾方面就沒有像頭髮那麼優秀,頭髮算是能補足Ie900的大部分缺點,然後又不犧牲音場或其他細節與頻段,蠻推薦去試看看這個搭配的。

ie900要找到合適的搭配其實還是有一點難度的,我之前的要求是要中性的聲底、增加一點中頻的厚度(視情況,等下會講到velvet寬口,那搭配也不錯)、低頻不能過肥過量,深度要有、音場不能犧牲太多、最好能調成耐聽的類型,不然常聽ie900耳朵就很累。

綜合:IE900作為森海家的旗艦,硬實力依舊恐怖,到了如今我認為還是能對著起「單動圈之王」的稱呼,對於我個人目前來說,本身擁有多隻耳機的話,這隻我想找的調音,已經不會再去往補足人聲厚度的方向了。

如果聽純樂的話,velvet寬口搭配Ie900也是蠻不錯的選擇,聲音更通透、氣勢更磅礡點,有興趣的也可以去搭看看,如果覺得太薄,可以用看看azla origin耳塞,當初有用大一點的size,聽起來線條飽滿,解析一樣優秀,各部分頻段也都挺均衡,整體的擴散感也有小提升。

剩餘的耳塞就稍微提一下:jvc那個spiral dot++ 耳塞我還沒有買來配過,之前有幾次配過朋友的,印象聲音稍微凝聚點(但也忘的差不多了);我印象中唐三彩搭ie900好像也還行,一樣跟origin都是均衡音場寬廣的類型,不過唐三彩的音場好像更大點,而origin的解析好點,差不多這樣。結論是想聽短時間、純樂、刺激一點的可以搭velvet寬口,耐聽、均衡、中性可以配origin。

這邊小小增加一下後面配上 Xone audio orbit 的心得,ie900配他這條線的聽感,稍微類似漢聲頭髮的效果,都有消除一些高頻的毛刺感,並把人聲拉回來,使ie900的聲音完整度更好一些,但orbit的整體音場更寬廣,對我來說他的線條是比較散一些,而印象中頭髮的線條比較緊密,兩者細節的優點都有保留下來。不過我個人一樣還是原廠耳塞、原廠線派,因為我覺得原廠的調音還是最好聽🫠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2 興戈 EA2000 》
耳塞搭配:軟套/硬管 粉紅色矽膠耳塞
線材搭配:原廠線 / ViLtm Nebula 劉大製(這條原本是裝在A8K上面的,後來發現跟EA2000也蠻搭的,詳細等等下面會講)

器材(便攜/桌機):我一直被電到,嗚嗚嗚。基本上這隻都是上r4聽的,對於前段沒有要求到很高,但上了桌機一樣有比較好,聲音會比較乾淨點,但我自己覺得r4的比較耐聽點,反而桌機太過解析素質太強耳朵聽的好累。

優點:聲音素質高、細節資訊量多,解析類型的耳機,音場算寬廣,聲音偏華麗,控制力還不錯聲音不會到過激,三頻均衡偏上盤一點,高頻的穿透力很好,刻畫也清楚,低頻的部分層次與細節方面不錯。

缺點:原廠線搭配比較不耐聽,聽久了還是會累,空間感的營造與之前上述的一些旗艦(如Ie900、圖靈),低頻量感偏少一點

綜合:分兩個部分來比較,分別是原廠線以及劉大做的Nebula線材。原廠線的聲音偏刺激,聲底中性偏冷,不算耐聽,我很容易聽不到1小時就耳朵累了。而Nebula增加了些中頻的厚度,低頻更飽滿點,並中和原本過激的聲音,高頻的毛刺感也有削掉一些,變得更加耐聽。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3 RE2000 Gold Edition (before 2020 / 原版不是pro版) 》
耳塞搭配:Final Fusion G 稍減低頻過肥且維持細節與聲線
線材搭配:ERUA TAWA 4股

器材(便攜/桌機):又一個大力出奇蹟,上桌機大改變音場與厚度,蠻有趣的,稍微難推但不到難搞,耳塞搭配比較難找而已,目前聽來聽去還是 fusion g 最適合。

優點:作為家用耳機真的好爽 而且素質優秀 高頻延伸良好 線條很順,調音合我胃口,二手價格也挺香,說實話我都有點心動了w

缺點:低頻的鼓感有點偏多,量感也是偏小肥一點,是一個小過飽和的低頻,稍微帶點膨脹感,但我覺得還算在可接收之範圍,因為有些歌在這樣的低頻表現也蠻不錯的,會有低頻另類的共鳴感。

而中頻沒甚麼短版,類型也蠻通吃的,高頻7k左右那邊明顯有抬高的感覺,聽acg有時會出現金屬音,但沒到很明顯,鈸敲擊時是沒有感受到一直狂響,只是敲下去後的聲音就感覺沒那麼真實,形體稍微扁平點。

綜合:這是那天在收到劉大的包裹後,當天我聽最久的耳機了,我聽最多的應該是uru的歌,溫暖又有韻味的人聲將我的耳朵包圍住,好舒服,而且聽「心得」這首歌的時侯深有感觸,uru的人聲既溫潤又細膩,感動力極強,營造的氛圍非常自然以如此真實。

聽男聲也很不錯,聽keshi的「Wantchu」,一開始的通透人聲與低頻搭配的很合適,節奏掌握的也很好,可見re2000流行的處理能力也挺不錯,我認為re2000的聲音本身帶了一個「潤」,就像手錶保養上油、鍵盤的軸體彈簧上油般,re2k的樂器表現精確,人聲又帶有自然的滑順度,如果用二手價位入手還是十分超值的。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4 Jadhifi c2dm+ 》
耳塞搭配:Fusion g
線材搭配:ViLtm - Reference Copper

器材(便攜/桌機):上台機比較能推出完成的型,普通便攜能推個小雛形出來,但素質與解析跟桌機推出來比還是差太多了。

綜合:樂器king,音色優美,素質極高,且配戴意外的舒適,之前有爬過文章認識一下這台耳機,果然如文章所說整體重量分布在耳朵中間,我覺得是挺意外穩固,蠻訝異的,畢竟整個耳機的重量其實沒到很輕(他的外殼是純銅外露)。

回到聲音,聽來聽去還是覺得c2dm+樂器類的表現比較好,這台與vr1相較,都是稍顯清亮並有著溫潤細緻的聽感,且大部分音樂都很合適,但vr1整個結像比較大點,最大的不同是vr1中頻較突出,c2dm+中頻則較平淡,但沒凹陷。

而c2dm+在聽刷弦類的樂器,出來的音色更清亮更甜美,搭配rc的素質極高,線條感很滑順,樂器動態有著非常出色的表現,而且分離度很好,比vr1還要再開點,解析c2dm+也比較好點。

我自己認為c2dm+的完整性比vr1還要再高點,那之前vr1也有與與圖靈比過,跟c2dm+相較,我還是感覺圖靈對我所追求的完整度比較相近(這評價包含我個人口味)如果是素質比較的話,應該是c2dm+勝出點,c2dm+的底比圖靈還要再細緻點,在樂器上我認為只要是刷弦的聲音,c2dm+的表現都比較細膩華麗。

c2dm+跟日蝕比較的話,可以感受到兩者的調音走向有點相似,尤其是低頻的部分,兩者的量感都是給的比較多的,但c2dm+的低頻更加乾淨,擴散感也更好,低音更加的舒服清晰,不會有像日蝕那種過飽和低頻的擁腫感。

缺點:雞蛋挑骨頭,要講的話可能講中頻,人聲本身不差,該有的都有,可能就整體中頻的人聲沒那麼明顯,如果更突出更立體會很符合我的口味,還有因為copper這個外露的關係,所以拿在手上或配戴,銅味都有點重,算是美中不足的地方。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5 campfire Vega 2020 陶瓷版 》
耳塞搭配:透明短e套,然後要把耳塞推到vega的出音孔邊,不然低頻會太多
線材搭配:Viltm scale

器材(便攜/桌機):沒到很吃推力單吃前端,易推能力中等,低增益下需開到17左右音壓,隨身的話還是接個擴比較好點,不然出來的聲音都糊的。

綜合:這台在營火家中好像蠻冷門的,我之前好像有看過他的前一代,金屬外觀的,但聲音都已經忘記了,而vega有出二代陶瓷版我是真的完全沒注意到。

來講講聲音,一開始聽的時候,有注意到耳塞為何要推到那麼前面的位置,結果調整成一般的位置後,聽了好久覺得低音的量明顯太多,自己還在找其他耳塞搭配看看,幸好劉大有提醒我說要將耳塞位置往前切齊出音孔,調完後不僅低頻的量感搭配剛好,高頻也透亮許多,有更完整的聽感了。

我覺得vega 2020 在西洋流行的表現真的很不錯,音樂性很好,舉asumuh的stay或是joji的glimpse of us,他們的歌到副歌的時侯,都有用假音唱出很輕柔的聲音,再加上低頻氛圍的渲染,我聽起來十分享受,日流的表現其實也挺不錯的,女聲的通透度非常好,個人覺得來Dazbee的聲音來舉例蠻合適的,聽她演唱的 Catch You Catch me,一開始帶入時的小號吹奏,可以感受到空氣感十分開闊,加上Dazbee的聲音很空靈,人聲細膩的線條中帶點水分,整體帶有種涼爽的聽感,剛好符合整首歌青春活潑追逐的那種滋味,我覺得蠻不錯的。

缺點:目前這樣試下來,低頻我覺得是我理想中量感剛好的(因為我自己本身口味就喜歡低頻量感多的)但低音打擊的速度收放沒有到很快,他也不是非常乾淨俐落的低頻,所以還是可以感覺到低頻的存在感比其他頻段多了點,中頻人聲十分細膩也很清爽,但在厚度上表現稍微細了點,如果聽像藤井風那幾首慢歌,就感覺差點意思,高頻也有蠻不錯的表現,但極高頻的飄逸感我感覺沒那麼好。

這台的聲音我是蠻喜歡的,我對於營火家的耳機大部分其實我都沒有那麼喜愛,但這台是少數我覺得還不錯的。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6 劉大 Viltm solar 》
耳塞搭配:ePro Propeller Pro01,這耳塞蠻酷的,之前我有先在臺南耳機展試聽到,聲音的定位會準確點,尤其低頻的定音效果更明顯,聽不同類型的女聲都挺不錯的,如果聽纖細刺激型的會去掉點毛邊,並柔化聲音,厚女聲則變得更有份量,還有增加了點低頻氛圍感。

線材搭配:ViLtm Valhalla

器材(便攜/桌機):比lunar好推一點,我設備的中增益開到25左右足夠音壓。

綜合:我想起來了,這隻好像是阿夸畢業那時候做出來的耳機,當初就是拿來聽阿夸的歌的😭。

好,該回歸正題,雖然名字是叫solar,也就是「陽」的英文,但聲性並不是偏高頻活潑走向的,他比較偏向中性帶點溫暖,然後主體感覺是以女聲與低頻為主的耳機。

不過聽了湊あくあ的歌後,不會感覺有明顯的溫暖感,反而出來的是活潑開朗又不刺激的感覺,蠻奇妙的,比如舉「未だ、青い」來當例子,阿夸既輕柔又清晰的聲音,刻印在我的腦海裡,共鳴感越聽越深,聽著聽著真的感覺眼淚快掉出來了😭😭😭,還有聽了海想列車與恋愛ストラテジック,節奏掌握的恰當且人聲適度甜耳,不帶有任何齒音,這裡呈現的人聲不是那種甜膩型的,而是比較還原夸原本的聲音那種,還有自己私心推薦一首,「エイムに愛されしガール」,因為我自己本身也有打Apex,聽這首又更想哭了😭。

自己試了其他hololive成員的音樂,也很合適,然後值得一提的是,拿來聽星街的音樂也不錯,像是stellar stellar比較偏華麗高頻的音樂,用solar聽起來一點都不炸耳朵,有亮點而且又聽的很舒服,或是像みちづれ一開始也會炸一次耳朵,但solar終究是幫我們擋下來了。

總結是一個饒富有趣又極度耐聽的耳機,很像在床上時,阿夸替你蓋了層棉被的感覺,總之就是很舒服,很適合長時間聽一些acg。

缺點:聽男聲的存在感比較微弱些,厚度也不太明顯,比如keshi的聲音常常就直接融在背景裡,還有音場稍微小了一點,不過幸好沒有被男人搶走風采(誤。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7 劉大 Viltm lunar 》
耳塞搭配:CW dual nozzle / cp100 由於原本配的耳塞,因我左耳關係會有配戴不適,所以有部分時間是換成導管較細小的cp100。

線材搭配:PW audio 聯名 Eddie線,這條後續接我的私膜或是五重奏聲音都很不錯,順便推薦下,人聲線,聲音溫暖厚實,是我聽過的耐聽線算很不錯的,人聲還帶有點小底韻,聽到現在有點後悔當初沒買到(

器材(便攜/桌機):大部分時間都是上台機聽,感覺阻抗不小,桌機開中增益音壓還要調到40左右才到位。

綜合:整體調音的走向偏向下盤一些,是說之前聽lunar的時侯,因為常一起比較lunar和solar,所以才說lunar的聲音感覺比較暗一點(雖然lunar的聲音也沒有到很明亮就是了),但實際上不是如此,lunar是中低頻的厚度稍微厚了一點,然後主體呈現於中低頻那區間,高頻幾乎不帶有刺激感,所以才會有覺得調音比較暗的錯覺,如果戴上lunar後,聽了藤井風HEH(黑白人像那張)專輯or類似曲風的音樂,或是坂本龍一的鋼琴樂,就會發現本身調音並不暗,還是有很多隱藏的驚喜在的。

先來講講高頻部分吧,lunar本身的高頻延展其實很好,線條也很順滑,控制力還不錯,可以用LiSA最新鬼滅無限城的那首EP來測試控制力,高頻的亮度都沒有爆掉,而帶有輕鬆的飄逸感與微微的空氣感,高頻不是lunar想凸顯的主體,但本身調音也十分舒服,不會覺得無聊,我認為這點值得佩服,畢竟同樣類型中下盤調音的耳機,要同時主顯中下盤又兼顧上盤的就比較少了。

lunar中頻的人聲稍微靠前,且人聲醇厚有力,感情豐富,是偏向中性的人聲,富有感動力,聽aimer、uru或優乳西卡的歌都很有感覺,整體中下盤的擴散感很好,而背景又營造了溫暖的感覺,這融合蠻妙的,在人聲和樂器方面個人覺得比solar好,聽的出來本身單元的素質比較好點,再加上分頻與腔體技術有改善(應該吧,印象中之前聽劉大講的,實際上我也不知道怎麼做的w,沒看過分解圖),才有如此乾淨又醇厚的聲音,聽些抒情樂、流行、厚人聲其實都很享受。

啊對了,這隻很適合在晚上聽。

缺點:整體節奏稍慢,快流行或acg比較不合適,會覺得節奏太慢,有點喘不過氣來的感覺,然後在刷弦類樂器或是喇叭的表現比較微弱一些。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8 Dita x Eletech Phantasm 幻境 》
耳塞搭配:velvet 一般版
線材搭配:Viltm void

器材(便攜/桌機):都是接上桌機聽,大概中增益下20左右足夠音壓,還算好推。

綜合:小小說一下,其實我對於dita家的東西印象沒到很好,尤其在發現了一些拆機後的他們在處理動圈小秘密,又更讓人覺得疑惑了,這裡就不繼續明講了。

而真正主要不喜歡的點,是我覺得他很多耳機的聽感都很怪,XLS我是真的完全聽不懂,聲音感覺放不開,價格還很虧賊,而dita最近出的那台比較平價的紅色耳機我還沒去聽,考完試後有時間再去看看,之前出過的projectM也沒很喜歡,印象就是刺、生硬,ppt我沒聽過,如果有機會是想去聽看看的。

而這次拿到劉大的幻境,還是有讓我改觀一點,聲音有讓我驚豔到,因為以動圈來說,這表現很不像原本的動圈有的樣子(為煲義),令人最印象深刻的,一定是他晶瑩剔透的人聲,我拿這台耳機聽的第一首剛好就是 Damiano David & d4vd 的 "Tangerine",這首歌透過幻境的聲音,表現出極為通透的人聲,且與其他頻段的銜接也十分自然,感覺上高頻和中高頻都有著類似動鐵靈亮的聲音,但不會刺,且這種剔透的表達方式又與其他耳機原本增亮的聽感不同,它不是清爽型的表達方式,你察覺不到幻境有在明顯控制的感覺,他是那種遊刃有餘、大氣又舒服的高頻,而因為本身素質極高,所以根本不用擔心他有過刺、過亮的問題,這種類型的耳機我還真沒聽過。

且中頻人聲也很柔順,刻畫十分清楚明瞭,低頻量感雖少了點,但打擊感與鼓聲十分的真實,整個是輕快年輕的聽感,聽感偏活潑,樂器與人聲都很好聽還有就是聲音很乾淨,殘響非常少,解析非常好,舉例 polyphia 的專輯,聽過一輪所有專輯後,都不會感覺有太過混雜的情況出現,這也是其中一個我蠻佩服的點。

最後放個我覺得算小缺點的地方,算是在挑魚刺,人聲我認為沒甚麼問題,有特色且順耳好聽,厚度我覺得也剛剛好,唯一就是聽吉他類型樂器,因為低頻本身較少,那種粗弦的打擊感,肥厚度容易沒出來,低頻的厚潤度也就比較少,但這聲音有保留後聲音也就沒那麼乾淨,一題兩面。

而dita這隻幻境可能是我聽過少數聲音覺得很佩服的動圈了。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19 Aune jasper 》
耳塞搭配:Final Type A
線材搭配:Viltm darkflow

器材(便攜/桌機):接上桌機在中增益下20左右足夠音壓,跟幻境比的話,稍微難推一些,感覺靈敏度比較小一點。

綜合:jasper本身的配戴在我耳朵上非常合型,三頻十分均衡,也很耐聽,而且中高頻與高頻的調音與素質十分優秀,不管是聽人聲或是樂器都有很真實生動的表現。

原本我都拿jasper聽吉他類型的樂器,他樂器結像很強,跟上隻聽的幻境相比,幻境的低頻偏少,所以像吉他比較粗的弦,那種低音飽滿彈擊的感覺比較不能表現出來,聲音的水份也偏少一點,而jasper就有點像是補足了幻境低頻的那些部分,聲音會更加完整。

中高頻與人聲的部分,jasper人聲帶有部分亮度,量感非常自然舒服,聽男聲女聲厚度也剛好,搭配好會帶點溫潤感,且這搭配又不會過暖過潤,是蠻中性的聲音,這樣冷暖結合使得jasper在人聲都有與其他耳機相比很突出的表現,聽 the marias 的 no one notices很有感覺,他不是整個暖,而是在中頻一段的部分有種暖度,而jasper他高頻的定位十分準確,線條感也很順,且聽小提琴類弦樂的線條十分還原,細節基本上沒lost掉多少。

高頻泛音的提亮非常自然,整體表現可稱為優秀,唯一小缺點可能就是高頻本身的動態沒那麼強,然後極高頻延伸沒那麼多。我這篇文章寫完後,查了一下價格,很難想像這台原價連萬頭都不到的耳機有著如此表現,之後有閒錢一定會買來聽。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 耳機20 Final a8000 》
耳塞搭配:外型與構造類似e套的耳塞,但不是e套,能削8~10k刺激感
線材搭配:viltm Fontainebleau

器材(便攜/桌機)+ 綜合:上桌機20左右有足夠音壓,接了桌機完整了形體後,發現這版本的a8k與之前聽過的搭配,聲音差距非常大,先從低頻講起,低頻的控制力十分優秀,量感適中,打擊感也不錯,重點是可以用量不多的低頻做到極好的深沉感,比例抓的很好,下潛是這幾隻算前幾深的,瞬態也表現的非常好。

與圖靈相比,中低頻的細節和分離度a8k好上不少,人聲跟圖靈比較蠻相似的,拿 Ayane 這首 Analogy 來說,部分人聲特色其實差不多,厚度都適中,聲性為中性,圖靈感覺會稍微厚潤一點,且人聲定位都是中微微靠前,如果拿輕快的 Fight for victory 比會更明顯,但這首又可以發現 live 的人聲圖靈會更加立體,而a8k的人聲比較貼一點,形體稍微扁一點。

a8k中高頻的細節很多,密度高且線條細密滑順,高頻有搭配好所以幾乎不會刺,細節一樣也是十分的豐富,而a8k的特點是高低頻的瞬態反應都非常得不錯,所以有時聽一聽會起雞皮疙瘩w,極高頻的延伸跟vr1都是偏少點,音場廣大,但不超過vr1,整體來說a8k非常雜食,線材搭配有調整過後,厚度變得更自然,聲音比之前的線(目前ea2000配線)層次更豐富點,之前的厚度有點偏小厚,現在搭配的人聲就是厚度適中,音樂性有增加且各方面都修飾的更好,目前的版本應該是我聽過最完整的聲音了。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

寫到最後,來分類一下上述耳機,調音就分成均衡、還原、平坦 三類,我會各挑一隻調音的標竿出來,大概這樣。

定義的標準是我查了一下這三種類型的資料後,自行定義分類的,完全為主觀想法,僅供參考。

————————————————————
*定義區:
————————————————————

《 均衡型(Balanced) 》

定義:
指耳機的頻響曲線在「還原型」的基礎上,對低頻進行適度增益,使得整體聽感更符合流行音樂、電子音樂或合成音樂的需求。

特徵:
與還原型相比,均衡型保留了中高頻的自然比例,但同時在中低頻與低頻段給予額外增益。

重點:
均衡型的特色不像還原型那樣偏監聽取向,也不像純哈曼曲線那樣有時會顯得低頻稍多,而是介於兩者之間,既保持自然的中高頻,又補足低頻以增添音樂氛圍。

————————————————————

《 還原型(Neutral / Studio Reference) 》

定義:指耳機的頻響曲線接近「真實錄音還原」的概念,做類似於擴散場的調音。

特徵:
通常低頻較少較乾淨,中高頻比例比中低頻多至少5db。

重點:但我自己認為這個還原型的定義比較模糊,因為「錄音室」的概念在不同場合幾乎都會不同。主要的大概念還是在於錄音與混音的監聽,在還原聲音的同時又保持自然,不會刻意作作或太突兀。

————————————————————

《 平坦型(Flat) 》

定義:整體不強調特定頻段,只視目的針對某些窄頻進行峰值加強。

特徵:
・平坦型的中高頻則沒有整體的突起,在特定頻率加上峰值,使其有特定亮度,也因此中低頻量相對會比較多且寬大。

重點:相較其他聽感類型,平坦型聽起來會比較直白一點。

(以上解說 有部分來自劉大補充)

————————————————————
*分類表:
————————————————————

・還原型:jasper、Turii 圖靈、a8000、幻境、ea2000、ex1000、lunar
還原型標竿:Turii 圖靈

・均衡型:re2000、vr1、solar
均衡型標竿:re2000

・平坦型:ie900、major金神圈、1790、c2dm+、eclipse日蝕、vega2020、grx40、gkf
平坦型標竿:c2dm+ / gkf

(分配結果均有被線材和耳塞搭配所影響)

————————————————————

結尾
啊 終於寫到結尾了,我知道前面有幾隻耳機的部分我寫的不是很好,有很多特色或是我想分享的點,也沒辦法完整的表達進去,之前寫完後也搞不清自己到底寫了什麼w,自己沒寫過橫評也不知道該怎麼寫,而寫這篇文章其實有很多的搭配變動,寫著寫著自己也會亂掉.... 🫠

但後期在寫作時,我有了蠻多新的體悟和感想,在這過程也學習並了解到更多耳機的知識,很多東西都是我邊寫邊學才認識到的,所以說我花那麼長時間在製作這篇耳機文,就算完全沒有任何酬勞,也不是徒勞無功。

後面再次感謝劉大很大方的分享了他的耳機來交流,過程中完全無催趕並尊重我的寫作方式,這算是我寫過最長的一次文章了,也感謝我自己不是虎頭蛇尾的人,有把這橫評文確實完成

最後 也謝謝看到這裡的你 辛苦了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旗艦動圈與劉大手作耳機主觀橫評文(高中發燒之路の斷章心得)

以上
也敬上。
2025-09-30 8:28 發佈

不過
貼錯地方了!!
應該貼到[行動影音]的!
發文小建議
1. 貼文長度太長了,建議分段,提高可讀性

2. 言簡意賅,文字精簡比較看得出重點。

3. 每個耳機都套用一個「共通的模板」評鑑。不然看敘述好像不同人寫的放在一起。

4. 因子單一化: 耳機線跟耳機線比較,耳套跟耳套比較,避免混在一起

5. 既然有這麼多耳機一起比較,最好做表比較,而且「量化」,不然都是形容詞,很難理解:

例如:很清晰,超清晰,相當清晰,特別清晰,格外清晰,極度清晰,無比清晰,異常清晰,水晶般清晰......
常有人這樣寫,但到底誰比誰清晰,一頭霧水。

(我自己這段都已經嫌長了)
耳機特區 HeadphoneZone

感謝建議,我會好好參考下的。

2025-09-30 17:2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