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不震撼, 只是感慨, 特別是我, 感慨良多
前幾年受某網紅說教 : 玩耳機太小卡了, 喇叭' 音響' 擴大機多有格局, 面向落地喇吧, 肖想甚麼英國風' 北歐風...
當然B&W / Tannoy是首先崇拜的目標, 從桌面基本款起, 開始不太好推, 原有一堆耳擴當前級不行, 要搭配較高水準的擴大機, 當駕斡的差不多了, 也有空間了, 準備迎取6系列入厝前, 財經雜誌上一則B&W珠海廠介紹讓我縮手了, 不是說產品不好' 太貴, 而是你說的甚麼英國製造' 歐洲風' 純血統...這些字眼, 明明是珠海製造' 珠海風, 工廠美美的, 見不得人嗎...罵我崇洋吧, 但當年鼓吹xx風xx血的也是你...我只是明白了
這二三年來, 我已淡出音響發燒這塊, 清理了桌面, 線材...連辛苦託人日本帶回的達利也出了, 回歸輕鬆聽耳機, 音響僅保留一台MCR612數位串流一體機( 400美金越南製 ), 接台製AHE 8''及J牌6.5''全頻, 這些能代工德' 義品牌單體的本土喇叭工廠, 木匠師傅手工做的音箱沒有差到哪裡( 除了沒有測試數據...是傷? )
天氣熱上火, 鬱卒一吐為快, 到底音樂平台歌曲千萬首, 天天聽, 三生三世也聽不完...
隔壁樓燒友推薦手嶌葵Therru's Song, 一聽入迷, 何止電影配樂, 獨唱' 清場' 鋼琴伴奏, 3分鐘' 5分鐘版, Spotify還有還有手嶌葵電台, 依喜愛歌曲, 一口氣編輯給你3小時50首他的最愛, 平台還有Jam功能, 聽友' 同好還可交換蒐藏, 雷同建立自己的電台...串流平台另類迷人的地方, 等你挖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