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音響調校=儀器+人耳缺一不可

兩支喇叭發出的聲音,會因為距離人頭中心線的不同,到達雙耳的時間就不同。人腦就會自動判讀音源座落在先聽到聲音的耳朵方向。
我們的耳朵能辨別出來的時間差大約是0.65ms。
當我們聽到左邊一輛超跑奔馳而過。引擎的聲浪透過空氣的傳導,先經過左耳再到右耳。聲音抵達兩耳時間一定不一樣,我們稱為雙耳時間差。
家庭劇院的調校按照約定俗約作法,每一支喇叭到皇帝位的距離,必需確實的設定。才能達到良好的劇院效果,聲音移動的連實性才會更好。
試想,家庭劇院的組合,動輒7、11、13支喇叭,甚至更多的聲道數。
如果基礎建設(距離)沒有做好,我們體驗到的家庭影院還會是正常無違和感的效果嗎?
雙耳的相位差對低頻較敏感。人耳對於1Khz以上的頻率靈敏度較低。
我們的耳朵間距不會改變,所以相位差的大小是由發聲源決定。
700hz的半波長大約是24cm(一般人耳大約的間距),所以我們很難分辨出那一支耳朵的聲音比較早到、那一支耳朵的聲音比較晚到。
反射音多的空間中,相位差也會讓人搞不清楚,因為駐波以及反射的疊加,讓我們聽到的聲音被早就被扭曲。
這時如果做超低音的調整,單純以人耳接收訊息。我們能很正確的判斷修正方向嗎?
我相信經再驗豐富的人,只能大概、大約判斷調整方向該怎麼做。如果需要精準,還得依賴儀器較能快速而且明確的抓到方向。如果光聽音樂能非常明白精準的回答這是25hz、78hz、666hz、978hz。我想他的腦開發的程度應該超過40%(參考圖片、自已猜電影)。我相信絕對音感、但是我不太相信人體頻譜。

音響調校=儀器+人耳缺一不可

透過儀器的輔助,我們能快速找的修正的方向。但是光仰賴儀器就可以了嗎?
答應是否定的,當數據誤差不大時,我們就應該用自身的經驗來驗證音響效果是否已經達到了合理範圍。
相對影像調整也是一樣。光從儀器上顯示出來的是你做的動作沒有錯。但是結果是否正確、色彩是否在合理範圍內?還是需要透過經驗來驗收。

音響調校=儀器+人耳缺一不可
2025-05-09 19:1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音響調校=儀器
簡單說,你聽到的不等於儀器聽到的



看到藍色跟綠色的球對不對,實際上2個球都是相同的RGB值49,255,233。

台灣夜市切片西瓜撒上鹽,客人都會覺得變得「甜」,儀器跟數據只會說「鹹度」增加。

同樣人聽到三頻的感受也無法從儀器告訴你經過大腦的互補作用之後,人類聽覺感受如何。

大家都有的大腦跟耳朵,你也有為何不用?
鐵板不神算

請問是怎麼測出RGB值49,255,233? 我用MACBOOK內建的測色計, 這兩顆球測出來不一樣的RGB?

2025-05-10 23:17
eclair_lave

drc也不是只儀器跑跑就結束,一樣跑完要人工驗收細修過,儀器是先幫忙把概略的輪廓先勾勒出來

2025-05-10 23:20
不要認為校正軟體把線條變得很平整就會好聽,別被誤導了
不要認為現在網路流行的Direct校正軟體把線條變得很平整就會好聽,別被誤導了
鐵板不神算 wrote:
請問是怎麼測出RGB值49,255,233? 我用MACBOOK內建的測色計, 這兩顆球測出來不一樣的RGB?

dida812 wrote:
不要認為校正軟體把線...(恕刪)


主要是要消除凝聽房間裡駐波或補凹陷的頻段。
在我房間有低頻駐波,原本準備換單體小一點的喇叭,但經過修正後,三頻乾淨精準,差點誤刪忠良。
這標題的觀念並不新穎,只是某些商家、燒友的觀念及作為,已落後音響聲學相關的習者至少25~35年。
是故,台灣音響圈可以看到,至少15~20年前至今尚有之,一堆僅以耳聽為憑者,有不少批判使用測量者為「觀音派」。
至少網路文章許多斑斑之跡可查、可見、可鑑。
dirac的強項應該是處理空間的問題。
至於能處理到什麼樣的程度,我還是覺得運氣的成份很重要!
跑完軟體後的微調,我也覺得很重要。

dida812 wrote:
不要認為現在網路流行...(恕刪)
MarsAudio wrote:
dirac的強項應該是處理空間的問題。
至於能處理到什麼樣的程度,我還是覺得運氣的成份很重要!
跑完軟體後的微調,我也覺得很重要。


1.就如個人10多年以前預言的,AVR...等會出小白式、一鍵式聲學調整。
(這類的調整,主要是要幫助小白及銷售商家,因為製造AVR等廠商知道,大部分的小白與商家的專業度不高,而不調整,問題更大,小白式、一鍵式聲學調整,根據分析與統計,大多數可以達成有調整比沒調整的好,但差專業聲學的相關修習者、聲學工程師是落差的很大很大很大的。)


供眾看倌參茲:
DRC 觀念提整 的 A20




2.觀念上的錯誤,往往易造成自己的錯誤認知,也易誤導他人,身為商家者甚至更易誤導消費者。
不管是Dirac、DRC、DEQ等,其實都「不是處理空間」,它們都是DSP之屬,處理的是信號(數位信號),更不會是Dirac的強項是處理空間問題。


供眾看倌參茲:
DSP(DRC)、EQ惑--(2)
T大:感謝您的分享非常實用的知識。
其實我蠻認同你的講法,我也並不是那麼相信DIRAC官方宣稱的那些軟體能力。

thxman.tw wrote:
1.就如個人10多年...(恕刪)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