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菜味? 應該是索然無味我可以很負責任的講,哈曼工業底下的Harman Becker以前是我的客戶,以前我還能內部價買他們的東西。賣給泡菜國之後完全豬羊變色到親生媽都認不出。AKG後來多慘 (N5005 199鎂我也盲狙了),ML現在是car audio...,員工都跑光光,現在一個都不認識。三爽自己現狀都不好了,還有多少餘力也是祝福啦,越多人加入一起撐船,不是超重沉更快。
Pachilla wrote:以後所謂古典英國味會...(恕刪) 音響帝國的重組–Harman 宣布收購 Sound United正確來說是Sound United被Harman International收購了,其實誰買誰都沒關係,一般消費者根本不會知道與關心,以上品牌會買的還是會買,如日立空調易手兩回賣很好。
warwickwang wrote:音響帝國的重組–Harman...(恕刪) 空調的事問空調小教室。其實我覺得Samsung應該要買的是Dirac這樣的軟體公司,之後應該可以直接套用在所有的音頻產品上,甚至聯手google弄進新的Eclipsa Audio大包裝中,直接打爆DolbyDirac最新的估值就有1.4億。如果要吃下來可能要2億,對潛在的利益來說根本小錢。
三星集團旗下的哈曼國際現在的品牌算算看:AKGBowers & WilkinsBoomClassé AudioDenonDefinitive TechnologyHarman KardonHEOSInfinityJBLLexiconMark LevinsonMarantzPolk AudioRevel
音響這種靠熱情支撐的產業,引入資本走歪路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集團化最大的好處就是有很多關進技術開發,例如串流、空間校正、、、都可以藉由集團的資本來處理撇開那層不說,大家最關心的音響產品,都無關技術能力,純粹是主事者要怎樣打磨自己商品....這點在引入資本後,很難不被打歪掉。(因為成本議題就被提出來了)但我認為整體音響產業沉淪得非常快,最明顯的特徵就是撈錢心態非常明顯。例如過去2年,一大堆廠商推出50萬美元以上的產品(例如一對喇叭超過50萬美元,前後級擴大機組合超過50萬美元.....以前覺得超過10萬就很夭壽了,現在一堆公司說10萬只能買他們三當家)這類產品無關好壞(因為只有規模放大,這沒有技術,明眼人都知道他們在幹麻),純粹就是出來撈錢....市場上一有人這樣做,馬上一堆人有樣學樣....其實這些"旗艦"我紙上馬上就可以規劃,然後找人6個月開發完成(然後說自己經過5年研發),例如15吋低音單體一個,雙12吋中低音,雙7吋中音,超大鋁帶高音,喇叭高1.8M,重150Kg.....夠旗艦吧! 隨便寫寫就可以出來撈啦!當公司經營者和產品設計者都抱持撈一票的心態在玩,這產業能怎樣撐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