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 3 Biggest Reasons to Go Back to CDs... Again
個人覺得這名youtuber講得滿有道理,他不是陳腔濫調強調<懷舊>或是<儀式>,而是從過度壓縮、自動修音、重錄舊作三個方面來看。各位參考看看。
若看倌不想花十分鐘去看影片,小弟請AI將重點節錄如下:
===============
1. 串流與數位音樂的過度壓縮
自 2000 年代起,唱片業界開始進入「響度戰爭」(Loudness War)時期,製作人與公司不斷提高歌曲的平均音量,透過壓縮來讓音樂聽起來更大聲。但這樣的做法犧牲了動態範圍與音質細節,導致許多音樂失去原本的層次感。
在串流平台上,用戶通常無法得知所聽的版本是否經過這類「磚牆式壓縮」(brickwalling)處理。但如果選擇 CD,尤其是早期發行的版本,透過 Discogs 等網站可以查詢每個版本的評價與混音差異,讓消費者能有意識地選擇音質較佳的版本。
2. 經典專輯遭到自動修音(Auto-Tune)處理
影片中提到,2024 年重新混音的 Queen 首張專輯 Queen I,在部分樂迷耳中,已經使用了音高修正技術。即使是 Freddie Mercury 這樣公認的傳奇歌手,也被加入了自動修音處理。
這讓影片創作者感到震驚與憂慮。他認為,音樂中的些微不準、瑕疵與表現上的起伏,正是展現人性與真實情感的所在。若經典錄音被數位加工成「完美無瑕」,可能會讓音樂失去本質。
他雖然不認為這種情況會立刻普遍發生,但也指出,現在許多年輕聽眾因為習慣聽到被修整過的聲音,反而不太能接受真實未加工的聲音,甚至可能覺得「原始錄音」是不準確或不好聽的。
3. 音樂人為了版權重錄舊作,導致新版本與記憶中不同
許多音樂人在簽約時雖然擁有歌曲創作權,但不擁有原始錄音的版權。為了能獲得更多播放收入與授權權益,他們選擇重新錄製自己的經典歌曲。
這種重錄行為已被多位藝人實行,例如 Taylor Swift、Def Leppard、ELO 等。這些版本在編曲、演唱甚至整體質感上與原版不同,即便是原班人馬重新演出,也很難還原當年的聲音與感覺。
結果是:當聽眾在串流平台上播放這些歌曲時,可能會感覺聲音與記憶不符,卻說不上是哪裡不對勁。而這,也是許多人重新購買或保留原版 CD 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三點,影片最後也提到了一個重要觀察:現在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從未經歷過有實體媒體的音樂時代。他們的音樂接觸多半來自手機、平板或電視的串流播放。
對這樣的世代來說,CD 反而成了一種全新體驗。能夠用手拿起來、有封面設計、需要放進播放器、按下播放鍵──這些對我們來說曾經麻煩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可能充滿儀式感與新鮮感。這也可能是 CD 再度受到年輕族群關注的原因之一。
總結:
CD 的回歸,並不只是懷舊風潮或老派堅持。從音質壓縮、數位加工、重錄取代原版,到年輕人對實體媒體的重新認識,它正逐漸變成對「原始聲音」的一種保護與選擇。
未來的音樂世界可能會有兩條路──一條是為了數位平台而經過修整的版本,一條是保留真實錄音的原始版本。而 CD,很可能是保留後者最穩定的一種方式。
===============
或許你可能覺得 CD 回來了?其實,我們從未真正放下它。
在這個被演算法主導的串流世界裡,音樂如「弱水三千」,看似取之不盡,但真正讓人反覆聆聽、深刻記憶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瓢」。
我們年輕時愛上一位歌手、一張專輯,從第一首聽到最後一首,一聽再聽,不是因為演算法推送,而是因為我們主動選擇、深度投入。那是一種建立關係的過程,是時間與記憶的交疊。相比之下,串流推薦的曲目即使無限延展,也容易淺嘗輒止,終究停留在感官而非情感。
Kyle Chayka 在《Filterworld》中提醒我們:當我們把選擇交給演算法,我們可能也讓自我感知逐漸模糊。音樂不該只是被「消費」,而應是被「相遇」與「陪伴」的對象。而 CD,恰恰是一種讓我們重新建立選擇與關係的方式。
如同 Kyle Chayka 在《Filterworld》中所說:「當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像演算法的輸出,而不是內在經驗的延伸,我們就愈加遠離真正的品味與判斷力。」
音樂原本是一種緩慢建立關係的媒介,它需要時間、重複、深入,也需要選擇。而當我們把選擇交給平台的演算法,或許省了時間,卻也減少了理解與情感的可能性。CD 的價值不在於格式,而在於它提醒我們:選擇、投入與反覆的過程,本身才是對音樂最深的尊重。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8&t=6623876#85311930
平常心啦,re-master再發行串流版會auto-tune, 很多在錄音混音階段歌手就已經auto-tune過了。
鐵達尼都有4K 3D版了,也許未來10年/20年直接就是AI合成給你聽(or 看)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