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在被壓縮與修飾的時代,CD 留下了什麼真實?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 3 Biggest Reasons to Go Back to CDs... Again



個人覺得這名youtuber講得滿有道理,他不是陳腔濫調強調<懷舊>或是<儀式>,而是從過度壓縮、自動修音、重錄舊作三個方面來看。各位參考看看。

若看倌不想花十分鐘去看影片,小弟請AI將重點節錄如下:

===============
1. 串流與數位音樂的過度壓縮

自 2000 年代起,唱片業界開始進入「響度戰爭」(Loudness War)時期,製作人與公司不斷提高歌曲的平均音量,透過壓縮來讓音樂聽起來更大聲。但這樣的做法犧牲了動態範圍與音質細節,導致許多音樂失去原本的層次感。

在串流平台上,用戶通常無法得知所聽的版本是否經過這類「磚牆式壓縮」(brickwalling)處理。但如果選擇 CD,尤其是早期發行的版本,透過 Discogs 等網站可以查詢每個版本的評價與混音差異,讓消費者能有意識地選擇音質較佳的版本。


2. 經典專輯遭到自動修音(Auto-Tune)處理

影片中提到,2024 年重新混音的 Queen 首張專輯 Queen I,在部分樂迷耳中,已經使用了音高修正技術。即使是 Freddie Mercury 這樣公認的傳奇歌手,也被加入了自動修音處理。

這讓影片創作者感到震驚與憂慮。他認為,音樂中的些微不準、瑕疵與表現上的起伏,正是展現人性與真實情感的所在。若經典錄音被數位加工成「完美無瑕」,可能會讓音樂失去本質。

他雖然不認為這種情況會立刻普遍發生,但也指出,現在許多年輕聽眾因為習慣聽到被修整過的聲音,反而不太能接受真實未加工的聲音,甚至可能覺得「原始錄音」是不準確或不好聽的。


3. 音樂人為了版權重錄舊作,導致新版本與記憶中不同

許多音樂人在簽約時雖然擁有歌曲創作權,但不擁有原始錄音的版權。為了能獲得更多播放收入與授權權益,他們選擇重新錄製自己的經典歌曲。

這種重錄行為已被多位藝人實行,例如 Taylor Swift、Def Leppard、ELO 等。這些版本在編曲、演唱甚至整體質感上與原版不同,即便是原班人馬重新演出,也很難還原當年的聲音與感覺。

結果是:當聽眾在串流平台上播放這些歌曲時,可能會感覺聲音與記憶不符,卻說不上是哪裡不對勁。而這,也是許多人重新購買或保留原版 CD 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三點,影片最後也提到了一個重要觀察:現在二十歲以下的年輕人,大多從未經歷過有實體媒體的音樂時代。他們的音樂接觸多半來自手機、平板或電視的串流播放。

對這樣的世代來說,CD 反而成了一種全新體驗。能夠用手拿起來、有封面設計、需要放進播放器、按下播放鍵──這些對我們來說曾經麻煩的小事,對他們來說卻可能充滿儀式感與新鮮感。這也可能是 CD 再度受到年輕族群關注的原因之一。



總結:

CD 的回歸,並不只是懷舊風潮或老派堅持。從音質壓縮、數位加工、重錄取代原版,到年輕人對實體媒體的重新認識,它正逐漸變成對「原始聲音」的一種保護與選擇。

未來的音樂世界可能會有兩條路──一條是為了數位平台而經過修整的版本,一條是保留真實錄音的原始版本。而 CD,很可能是保留後者最穩定的一種方式。

===============

或許你可能覺得 CD 回來了?其實,我們從未真正放下它。

在這個被演算法主導的串流世界裡,音樂如「弱水三千」,看似取之不盡,但真正讓人反覆聆聽、深刻記憶的,往往只是其中的「一瓢」。

我們年輕時愛上一位歌手、一張專輯,從第一首聽到最後一首,一聽再聽,不是因為演算法推送,而是因為我們主動選擇、深度投入。那是一種建立關係的過程,是時間與記憶的交疊。相比之下,串流推薦的曲目即使無限延展,也容易淺嘗輒止,終究停留在感官而非情感。

Kyle Chayka 在《Filterworld》中提醒我們:當我們把選擇交給演算法,我們可能也讓自我感知逐漸模糊。音樂不該只是被「消費」,而應是被「相遇」與「陪伴」的對象。而 CD,恰恰是一種讓我們重新建立選擇與關係的方式。

如同 Kyle Chayka 在《Filterworld》中所說:「當我們的選擇越來越像演算法的輸出,而不是內在經驗的延伸,我們就愈加遠離真正的品味與判斷力。」

音樂原本是一種緩慢建立關係的媒介,它需要時間、重複、深入,也需要選擇。而當我們把選擇交給平台的演算法,或許省了時間,卻也減少了理解與情感的可能性。CD 的價值不在於格式,而在於它提醒我們:選擇、投入與反覆的過程,本身才是對音樂最深的尊重。
2025-03-31 21:3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CD
Celibidache88 wrote: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恕刪)


過度競爭跟往底線下探便是如此

談到品味

品味需要懂得在時間上奢侈,去慢慢反芻跟累積沉澱

現代娛樂太多,越年輕的越偏速食取向,任何資訊未經修飾的自然風貌也很難接受

像之前看日本報導提到,現代日本年輕人聽音樂甚至習慣跳過間奏或是前奏跟尾奏這些用來醞釀.整理情緒的段落

由於娛樂及資訊太過氾濫,導致現代人普遍都有焦躁或沒耐心去享受過往那些用作心情放空,調整情緒得空檔
只想最短時間壓榨出最多資訊然後趕著撈取下一個訊息

或許這個年代就是這麼一個看似在進步,但同時也在丟掉更多初心與失去耐心慢熬,任何資訊都變得更支離破碎得年代
Celibidache88 wrote: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恕刪)

個人感覺,把相同的話套到,黑膠被CD 擠下舞台時,也很合適。
老人總是喜歡無病呻吟一下。更早是愛迪生的臘紙留音筒。
年輕人會自己闖出一番新局面,老人要適時讓出資源,供年輕人發揮。
哥普拉

現在年輕人買 CD,重點不一定在 光碟,而是光碟之外的東西,又或是表達對喜歡歌手的支持,家裡不一定有 CD player 的

2025-04-01 11:56
laiway

Celibidache88 黑膠有存在的必要, 但CD這種不上不下的東西? 沒必要吧, 串流(畢竟世界上還是有很多木耳)跟黑膠留下就好

2025-04-03 6:48
最早發現這問題是在十幾年前大量從國外標買各國民謠二手黑膠後,發現Spotify 也能找到這些冷門唱片高興不已
不過曲數和聽感卻和自已數位化的差很多,不光LP,CD去掉ReMaster不同版這因素都有這情況
Celibidache88 wrote:
當聽眾在串流平台上播放這些歌曲時,可能會感覺聲音與記憶不符,卻說不上是哪裡不對勁。
CD?現在不是流行聽黑膠唱片了嗎?
感覺還沒跟上潮流!
luxor_w

HI-FI有趕潮流這種概念[不知] 即便有我也不覺得要跟別人一樣,玩這麼多年有自己想法跟玩法很自然,初哥自己去趕吧,我都還在聽MD (mini disc)

2025-04-01 10:04
Donkey-Eason

luxor_w 同意!!

2025-04-01 17:00
Celibidache88 wrote:
今天看了一個影片:The...(恕刪)

這跟相機的興衰歷程一模一樣
我有底片機,有單眼,最常用的是手機
我有黑膠,有CD,最常聽的是串流

雖然自己不至於木耳
但~最近也只收CD了
自己拼湊的老5.1
聽CD聲音比較乾淨,比較順耳
黑膠是純類比錄製,雖然音域範圍低會有失真,但比較不會有修音問題。
CD的話以後有價值的就前幾版,只是CD存放壽命沒黑膠長,老CD沒辦法當傳家寶保存。
Mike H

黑膠是純類比刻製播放,但母帶就難講了。有些後期黑膠還標榜數位錄音。

2025-04-03 2:13
串流最嚴重的問題應該是一堆 AI 製作的音樂吧

甚至連官方播放清單都有 AI 音樂
在方便、便宜、易傳播、可快速獲得的前提下~犧牲點音質是可以被接受的!....cd、藍芽耳機都是如此!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