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Anne-Sophie Mutter 現場聆聽 VS 居家音響

2024-03-10 參加 Anne-Sophie Mutter 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奏會, 行前在家中聽數遍演奏曲目, 加深印象:
第一首 莫札特: G大調第18號小提琴奏鳴曲 KV 301
第二首 舒伯特: C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幻想曲 934
第三首 克拉拉・舒曼:三首浪漫曲,
第四首 雷史畢基: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第一次接觸 Mutter 是剛退伍時觀看電影 辛德勒的名單, 沒料到 30 年後有幸聽到她現場演奏.
入場前外面櫃檯就擺滿 Mutter 歷年作品, 黑膠, CD, SACD ,BD. 很多人排隊等著拍照打卡.
國家音樂廳的音場設計很好, 在沒有電子擴音設備下, 能把樂器聲音完美擴散到整個空間. 聆聽比較過後, 才發現我家 10 坪客廳存在駐波殘響, 低頻過多的問題.

Anne-Sophie Mutter 現場聆聽 VS 居家音響

Anne-Sophie Mutter 現場聆聽 VS 居家音響

61 歲的 Mutter 身著金黃色低胸晚禮服, 其容貌體態氣質台風, 堪比好萊塢一線女明星, 整場 100 分鐘站著演奏. (Anne-Sophie Mutter and Lambert Orkis)

Anne-Sophie Mutter 現場聆聽 VS 居家音響


第一首 莫札特: G大調第18號小提琴奏鳴曲 KV 301, 與家中音響的差異是, 音色偏中性厚實, 高音較低, 快節奏時略顯毛邊躁氣. 到第二首 舒伯特: C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幻想曲 934 時, 我發現小提琴音色變得輕盈高亮, 不知是技法改變, 或者換另一隻小提琴, 還是我聽力不到位 ?
第三首 克拉拉・舒曼:三首浪漫曲, 而 第四首 雷史畢基: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 又回到第一首的音色.

安可曲有四首, 最後一首 辛德勒的名單主題曲. 算是畫下完美句點. 我接觸古典樂大多是從電影配樂, 因為旋律與影像結合, 讓我容易帶出意境. 例如: 教會 Gabriel's Oboe, Somewhere in Time 的拉赫曼尼諾夫《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第18段變奏, 芭樂曲 我的野蠻女友 Pachelbel Canon in D Major, 與 The Sum of All Fears: Nessun Dorma.

當聽到 Mutter 演奏 "辛德勒名單主題曲" 時, 腦中就浮現那紅衣小女孩的無助身影, 以及辛德勒哭喊為何不用手表戒指換更多條人命, 心中激動莫名. 回家當晚就翻出 BD 重看一次.

對需熟知樂理才領略其美的樂曲, 我是力有未逮, 只覺得旋律好聽, 樂器豐富, 不會像流行歌單調反覆. 也試著看 YT 樂理頻道, 但也好奇旋律在評論者腦中, 究竟形成何物 ? 像我第一眼就喜歡梵谷, 不需要先接觸色彩學, 構圖平衡, 技法..., 就是單純喜歡他, 看自畫像能感受到其狂熱生命力, 憂鬱憐憫慈愛的眼神. 之後有系統地了解梵谷, 從圖畫, 傳記, 電影, Don McLean: Vincent. 有生之年要去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看其真跡, 再順其足跡旅遊歐洲, 終點止於麥田群鴉.

現場與家中音響 (B&W 803D2+TEAC NT-505X+AQ C2850+AQ A80)比較下, 音響會將小提琴音色變溫暖, 高音略為延伸. 而鋼琴是完美複製 (個人淺見), 居家10 坪客廳存在駐波殘響與低頻過大等問題. 但聽電影配樂 獵殺紅色十月, 神鬼戰士 The Battle, 變形金剛 Arrive to Earth 時, 低頻過大反成優點, 更能展現出氣勢磅礡,撼動內心(被低音震到心臟).

演奏會看到許多愛樂年輕學生, 心想他們如何能用耳機聽出現場感受 ? 這非得用百萬級 Hi-Fi 音響, 搭配好的空間, 才能重現 50-80% 現場聽感. 我是自認在 60% 及格邊緣, 需再進行空間調整與器材升級.
2024-03-11 11:25 發佈
宅男工程師 wrote:
2024-03-10...(恕刪)
"真"是做不到的,退而求其次"善,美"就好了.過多的比擬,真的會流於聽音響,而失去聽音樂的真意.
宅男工程師

CS_TANG 感謝提供資訊, 我是心野一點, 想跟著梵谷一生足跡, 來趟歐洲之旅. 以前皆因公務出差歐洲, 一路坐飛機, 搭歐洲之星, 鐵路, 巴士, 計程車,奔波在歐洲諸國之間, 沒時間抽空旅遊.

2024-03-12 14:32
CS_TANG

羨慕宅大的心態還很年輕還保有興致,因空巢期無聊,幫朋友跑了一次業務,揹著行李拖著樣品上上下下,好辛苦,水土又不服,才認心態折舊光了,用進廢退,現連開車都5KM/2年,搭飛機旅遊還真提不起勁.

2024-03-12 18:56
慕特一共聽過現場演奏3次 (聽說來過台灣10幾次)

第一次還是上個世紀,而且是聽他現場演奏那時他最火紅的卡門
(聽慕特這張必備,還有那張4季... )



之後每次就間隔個4~5年,嗯隨著年紀拉得也比較~~~~怎麼說呢? 輕鬆隨意嗎~~再就沒去捧場過了。

當時的mutter的穿著除了年輕又穿著晚禮服,那個年代的確為一亮點。不過現在很多女演奏家打扮得更吸睛,必然說到這位



Yuja 的確彈得太好了(拍子太快跟協奏的不一致也不重要),後來都不會注意到穿著了。
宅男工程師

有些年輕女小提琴手, 琴藝普普, 卻穿低胸短裙, 腳踩三吋高跟鞋, 濃妝豔抹扭腰擺臀地拉琴, 我對其觀感很差.

2024-03-12 14:29
Mike H

Mutter 穿低胸禮服上台拉琴,在當年是創舉。她說是為了達到人琴和一,毫無阻隔的境界。不過年輕時顏值高,賣弄風騷沒人介意。

2024-03-13 2:53
我學生時代就參加音樂社團,本身也是吉他手
我小孩也有學鋼琴和小提琴,參加過很多場中小型弦樂演奏會
坐在台下聆聽演奏會,聲音包覆全身那是無比享受和感動
家裡音響要達成現場演奏會很難
好比樂器奏出70分貝的音量,遠聽近聽都能感受充滿能量包圍
一般家用喇叭放出70分貝,還是無法達到,除非調教不錯的大型喇叭
宅男工程師 wrote:
2024-03-10...(恕刪)

印像中安可曲有一首是John Williams寫給她的?
宅男工程師 wrote:
國家音樂廳的音場設計很好, 在沒有電子擴音設備下, 能把樂器聲音完美擴散到整個空間. 聆聽比較過後, 才發現我家 10 坪客廳存在駐波殘響, 低頻過多的問題.

家中的音響因為空間小且聆聽距離短, 音樂來源也是錄音室調整過的, 要像演奏廳現場基本上不可能. 每個音響主人的喜好也不同, 像我偏愛輕鬆無壓久聽不累, 音響調整就朝向細緻精確而不是大音量大氣勢。 

無擴音現場演奏可以讓我們體會到真實正確的聲音, 如果是大編制樂團, 還可以體會到完整的三頻分佈及樂曲架構. 我沒玩音響以前, 現場欣賞交響樂團表演常常聽到想睡覺, 接觸音響後聆聽現場有更多的體會, 再也沒有昏昏欲睡的情形.

宅男大有耳機, 可以趁著現場記憶新鮮, 先試著調整前端搭配, 讓它三頻分佈貼近現場表演, 有了參考依據, 以後再慢慢調整喇叭系統.
有一首是 Brahms Hungarian Dance No. 1 in G Minor
個人覺得,不用太過計較現場演奏和錄音的差距。如果各位有現場聽過協奏曲,應該都會知道獨奏樂器和樂團的比例跟錄音結果差異甚大;錄音時收音技巧、後製都會讓獨奏樂器較為突出,而且若是室內樂型態(如獨奏等非大編制曲目),往往會偏好在小型場地錄音,減少變數,也會讓聽起來的音場不同;如果再加上演奏者當天使用的樂器、狀態等變數,那真是沒完沒了。

另外,國家音樂廳的效果不差,但其實也不算很好(這其實跟聽眾坐的位置及當天觀眾人數有關);有機會去聽衛武營的葡萄園式,應該算是台灣效果較好的音樂廳,大部分的位置都能有不錯的聲音。

我在國家音樂廳聽過維也納愛樂,剛好同年也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聽過同樣樂團的相同曲目,在國家音樂廳的感覺就是像各位常說的"隔了一層紗",有些細節怎樣就是聽不清楚。

宅男工程師 wrote:
有生之年要去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看其真跡, 再順其足跡旅遊歐洲, 終點止於麥田群鴉....(恕刪)


正巧我也是梵谷的愛好者,若有機會去荷蘭,更推薦您去Kröller-Müller Museum,至少看得到星空咖啡座;阿姆斯特丹梵谷美術館其實東西不多,票也貴。印象中梵谷美術館最有名的畫就食薯者而已,以名氣或畫作數量而言都比不上Kröller-Müller。

去阿姆斯特丹,我比較推薦去梵谷美術館旁邊的皇家大會堂聽音樂會,不論是樂團演奏能力或是音樂廳的音響效果都不輸在金色大廳的維也納愛樂,偶而還會有免費的午間音樂會可聽。
宅男工程師

感謝提供梵谷博物館資料, 等歐洲局勢較為平穩後, 就踏上梵谷之旅

2024-03-12 14:22
Anne-Sophie Mutter 也是我最愛的演奏家
安可曲。




這場演奏會我因為訂票時操作不慎,買到2樓第2排中間的票,一般而言這並不是非常好的位置,因為據說國家音樂廳好位置是7~10排,但也因無心插柳,可以近距離觀賞小提琴家的指法,在璀璨的舞台燈光聚焦下,隨著琴弓輕盈地在琴弦上跳躍,空氣中飄散著的松香粉末,倏忽又隱末於黑暗中,編織出一場視覺與聽覺的盛宴。小提琴家要求現場不架麥克風收音,所以每個音符都是作曲家的樂思、意念,透過小提家的詮釋、經由手指、弓、弦化為每一聲的聲響從史特拉底瓦利小提琴,真實、純粹的、不經其它電子器材,直接透過空氣的傳播,傳進聽者耳裡、心坎裡,可以說幾乎完全0失真(那晚演奏中突兀的咳嗽聲很少,我聽到咳嗽聲幾乎都是在沒有演奏的間斷時,觀眾水準很高),這就是聽現場演奏會的魅力。至於聽不聽得懂那些樂理其實並不會影響當下的心領神會的感動。


至於樂曲,個人平常比較少聽到的是雷史畢基B小調小提琴奏鳴曲作品110,整首曲子慕特一氣呵成,氣勢真逼協奏曲。整場音樂會慕特的琴藝精湛無比自是不用再多說,伴奏的老伯伯藍伯特歐爾吉斯,不要看他溫溫的,奏到舒伯特C大調小提琴與鋼琴協奏曲作品934最後一樂章末了急板時,還有雷史畢基那首最後一樂章,他用力彈到我都怕他跌下椅子。總而言之,慕特和藍伯特歐爾吉斯真是合作無間,完美。這場演奏會對我來說,真是如醍醐灌頂,太享受了。安可時段,慕特講到她是約翰威廉士的粉,也談到了奧斯卡獎,並很大方的加了好多首約翰威廉士的曲子,還有最後一首辛德勤名單,另一半聽完直說拉到心坎裡了,太好聽了。



對了!中場休息時,在演奏廳外面,還看到小提琴家曾宇謙,正在和人合照,他本人看起來很靦腆。
宅男工程師

感謝指正 Encore 第一首, 聽現場真的會上癮, 完全不同於 Hi-Fi 音響的感受.

2024-03-12 14:21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