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理想的音響比較方法?

音響配備廠商總是一波波的推出音質改善道具跟器材, 從數百元到幾百萬的都提出有某種技術可以讓 背景更黑, 更多細節, 音場更大,低頻更下潛,聲音更凝聚, 人聲更有溫度, 要什麼有什麼~

導引式的聆聽比較是這一類業者必定要展現的方法。 用AB test當場比較方式來表現耳聽為憑的有效性。

我覺得Audio Science Review的Amir 有一段話寫的很中肯
Amir: 這發生在無數人身上,甚至在展會上的我身上!它是人類的一部分。

你會看到一個系統,然後有些東西發生了變化。你現在更加關注,你對聲音的印象會發生變化,因為你的大腦運作方式不同。它現在正在集中精力,聽到更多的細節,更多的樂器,更多的一切。這就是為什麼在改變之後你會聽到改進。另一方面,如果你沒有嘗試這樣做 - 這很難 - 那麼你就不會注意到任何區別。我這樣做了一次,沒有聽主持人的話,事實上,差異消失了。

以上就是為什麼對一些發燒友來說「一切都會有所作為」 的原因。無論多麼難以置信,許多人都說聽到了聲音的變化,而這些變化是不可能的。合乎邏輯的結論是,我們正在執行不正確的聽力測試,而不是每個調整都會使音訊聽起來不同,以及為什麼我們在適當的音訊研究中盲目地進行此類測試。然後,你不知道哪個是哪個。然後,您將專注於兩個樣本(更改之前和之後),結果通常是隨機的。應該是因為聲波沒有改變。
This happens to countless people, and even to me at shows! It is part of being human.

You are shown a system and then something is changed. You now pay more attention and your impression of sound changes because your brain is operating differently. It is now focusing and hearing more detail, more instruments, more of everything really. This is why after change you heard improvements. If on the other hand you did not attempt to do this -- which is hard -- then you would not have noticed any difference. I did this once, not listening to the presenter and indeed, the difference vanished.

Above is the reason why "everything makes a difference" to some audiophiles. No matter how implausible, many people report changes to sound where none can possibly be. The logical conclusion then is that we are performing improper listening tests, not that every tweak makes audio sound different.

And why we perform such tests blind in proper audio research. Then, you don't know which is which. Then you would focus into both samples (before and after change) and outcome is usually random. As it should be because the sound waves did not change.

合理的盲測, 沒有引導說明, 在適當的環境(有空間處理過的,殘響200Hz以上跟空間尺寸符合理想值,Room mode有控制,空間頻率響應沒有超過10dB的峰谷) 這樣來判斷是否有提昇音質表現才是理性的做法。
相對的網路上很多振振有詞的見證換了配件/器材有差別,有改善的網友,其實他們都不敢接受嚴格的盲測。 因為盲測不是交換兩三次, 是至少十次測試隨機切換可以聽出八次。 其實大部分器材的升級,都很不容易能通過盲測, 不過能夠入手外觀精美,高級品牌的器材還是讓人趨之若鶩。 重點是整體的財力展現,外觀氣勢,聲音倒是其次了。
Truth shall set you free
2023-09-14 11:54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音響 方法
需要盲測的東西 = 「非顯而易見」的差別。

一個需要盲測的東西,不是男女老幼路人白丁都異口同聲的相同認定

測不測的出差別都無所謂,可以了解但不用花太多時間耗在上面。

音響之道說小也不小,別糾結
Homepod變磚恢復 https://ppt.cc/fDAerx
從科學來說,用儀器察覺有無改變其實很簡單就知道,但有無改善,只有當事人知道,而且每個人都不同,因為每個人的聽力都是獨一無二。
做人太過偏執,下場不只自己受害,搞不好連身邊的人都深受其害。
vinjoutw wrote:
音響配備廠商總是一波...(恕刪)

我自己的親身經驗,盲測前覺得Qobuz與TIDAL差異明顯,盲測後測不出差距!之後就再也聽不出CD音質以上的差異了!

現在對我而言,簡單、方便、輕鬆聆聽音樂才是我想追求的!去年底終身訂閱Roon完全符合我的需求,現在每天必聽家中三套系統,扣除上班、睡覺剩下的時間不多!但卻是我最享受的音樂時光!
goldtsai

所言甚是,完全同意![微笑]

2023-09-27 15:15
不久前,國內的經典音響交流社團有舉辦過線材盲測的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641666169678551

節錄一下活動的方式:

為使線材使用者更能了解各種線材的屬性與自己的需求,找出一個公正,理性的評測方式
本次盲測目的,並不是評比各式線材優劣,只是要引導如何去聆聽,聽出線材對整體是否有影響。
流程方式:
本次活動進行時,會選幾首較客觀的曲目,由關老師於測試前,進行音樂導聆,讓大家暸解聆聽重點,有個參考方向。
會選定幾種RCA訊號線,測試時,關老師及參與測試人員及工作人員都不會知道是何種線材,僅會用A、B、C、D……來標記線材。
參與者每人皆會有一份評測表單,藉以評定各線材分數,例如:
這首音樂要大家比較線材表現的哪個部份,如此來評分。
.
每位參與者對各式線材,在聆聽各種音樂時,各有不同的喜好,借此活動,可以更了解線材是否對於系統的聲音的影響,同時,更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聲音。

活動之後的結論:

https://www.facebook.com/319HomeEntertainment/posts/pfbid0cgKDpTj6qaa6PKGGRiVPksU39BeyLF1WWCPmeAvnpYMwBv4kShK7HT99rg12od1ol

這一次的線材盲測,事前的規劃頗多,包括器材的選擇,活動的流程,評分的項目,盲測的程序….等,每一個環節都是經過再三討論而來
今天來參與測試的來賓,在解盲之前,是不知道會聽到那些種線材
六種參與評測的線材,也是當天才隨機編號,每一輪的聆聽次序也是隨機抽取出來
現場除了負責換線的人員之外,就算是主持人也只知道編號,而不知道當下評測的線材是哪一條
本次活動的評分項目,有鋼琴、弦樂、多樂器的編制,以及人聲等
先有一條基準參考線來播放音樂,並由主持人先導聆,告訴大家待會要聆聽的內容與重點
參考基準線播放完畢之後,更換線材的人員會拉起捲軸來當屏蔽,所有人都不會看到接下來要接上去的線材是哪一條,播放的次序也是隨機抽取出來,以避免固定的前後次序會有固定的落差比較感覺
聽完了所有六組線材個別播放不同的音樂,在解盲之前,燒友們各自表述一下自己的聽感
一到六號不同的線材,大家彼此交換心得與聽感。在彼此交換心得的同時,發現其實大家的聽感都蠻類似的,很容易藉由這樣的盲測歸納出線材的特性與屬性。燒友們也很容易藉由這樣的測試,找到自己想要的線材特性。
如同主持人在歸納大家聆聽盲測的同時,分享了之前在雜誌社用各種測試儀器測試各種線材的經驗與心得,越是調整越完善的系統越能聽出線材的差異性。
主持人更引用影音高傳真蒲鴻慶總編輯的說法,線材在系統當中,沒有辦法「雪中送炭」,但絕對可以「錦上添花」,也就是說調校良善的系統,使用好的線材可以讓器材有更好的發揮,添增更好的效果,但在調校未臻完善,還有很多系統上的缺點掩蓋著更換線材的差異的時候,不但聽不出來,換再好的線也沒有用。
我們這一次舉辦線材盲測,其實不是要找出哪一條線是最好的或是最抵買的,但我們藉由一次一次的調整修正,可以找出最好的測試的方式,讓燒友們找到最合適最需要的線材,才是我們的目的。
JohnTitor

這個不是盲測,流程弄錯了

2023-09-15 21:56
羅明泰雅亮晶晶 wrote:
參與者每人皆會有一份評測表單,藉以評定各線材分數,例如:
這首音樂要大家比較線材表現的哪個部份,如此來評分。


請問最後評分表在哪邊?
連結中我找不到

這不叫盲測
反而有點置入性讓人覺得換線是有差別
其實啊,人耳對聲音細節的記憶沒有那麼好
估計啊~~
聽第三條時,早已忘了第一條第幾首某段落有何差別

任何音頻測試,理應都用量測儀器
才有基準,才能排除變因干擾,在不同時空下進行分辨與比較

當然~
我不認為音頻類比訊號,在RCA或喇叭線中
會不受阻抗的影響產生變化
事實上
拿一條專業麥克風線跟廉價麥克風線
唱起歌來你很快會發現不一樣
只不過呢~
看過專業線材型錄的應該都知道
會有導線披覆材質說明,線徑剖面圖及阻抗標示等(無論類比或數位線)
請問這些幾萬幾10萬神線,啥都沒有,這你也信它值這個價?
羅明泰雅亮晶晶 wrote:
不久前,國內的經典音...(恕刪)


關先生是我好朋友。 這比較像是體驗會,而不是盲測進行的方式
真的要盲測就是ABX而且是要trained listener, 不是吃瓜群眾就可以有效測試
Truth shall set you free
那您覺得怎麼樣的盲測才是真的盲測呢?

會去參加這種測試的,大多都是對音響有興趣的燒友,聽感應該會比一般路邊抓來的要敏銳很多

vinjoutw wrote:
關先生是我好朋友。 這比較像是體驗會,而不是盲測進行的方式
真的要盲測就是ABX而且是要trained listener, 不是吃瓜群眾就可以有效測試
沒那麼複雜.
人眼可以同時比較左右二個螢幕的差別.
人耳卻不能同時比較二對喇叭發出聲音的差別.

所以
說螢幕表現有差異 沒人會有意見. 因為看得到.
說聲音會不一樣. 就一堆人有意見了.

如果 拿個幾台螢幕. 也來玩"盲測" (一次只讓你看到一台螢幕的中間部分畫面).
你覺得 又有幾個人能過關呢?
那就代表 這些螢幕的表現都一樣嗎?

很簡單的邏輯問題.
就這樣.
霉痢奸不倒 世界不會好
Ye-Kin-233

手機麥克風授權打開讓ChatGPT來判定最公評[笑]

2023-09-22 23:43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