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先進大家好。
月初原本考慮購買管機,但研究一陣子之後決定先放棄了,想先改成升級現有的系統,所以前來請教。
目前的系統是:NAD C326BEE + Wharfedale Diamond 9.5,訊源是用樹梅派播放TIDAL、Spotify。
聽的音樂類型大致如下:流行50%,聲樂35%,古典15%。
感覺現在的系統偏暗(低),希望系統能加強中高音部份,因為滿喜歡聽男女高音的。
若以大約3-4萬的預算,會建議怎樣升級呢?
又或有其他的建議,也請多指教。
要改善你的目前問題, 可能要看
1. 你覺得擴大機推力是否夠滿足你的喇叭? 以你的喇叭6ohm 30~150W
擴大機8ohm 50W >> 6 ohm 可能在80W, 應是還算可以滿足一般
流行, 人聲, 古典需求的比率
2. 你的聲音偏暗, 希望加強中高....
因為你沒有提及你用的訊號線/喇叭線/電源線等級
<< 若是3~4萬元, 加上你的線不高等, 我會建議投資在萬元左右等級的二手線材
若是你的線材都巳是萬元等級, 那我會建議你換擴大機找瓦數大一點的
因為你預算的3~4萬去買喇叭跟你現在用的, 其實等級不會提升太多 (除非買二手喇叭)
而且你換喇叭又要考慮你的擴大機是否夠力推.....以免換了又后悔
我個人經驗是, 若你覺得喇叭音色你還滿意, 只是音色暗, 加上線材未投資在萬元以上,
我會建議這些3~4萬元預算用在線材
一般音響用的電源不要離電箱太遠或者跟很多用重電的家電共用同一保護切換器或排插,
基本換上好一點的800元壁插及此壁插或排插是專門獨立僅供音響用,
搞定電源不要有太多干擾因素后, 再把音響設備線材提升到萬元以上,
我相信系統的聲音基本上會有一大程度的提升了
我經驗是~
機器跟用的線材要互相有一定程度搭配,
入門的機器, 配上不錯萬元的線, 也是會有好聲
目前我的情況是
中等擴大機+中等喇叭, 一路由千元>>萬元>> 數十萬元的線...一路上來,
所以每一變換都有花一段時間體會變化, 陸續走來也花超過兩年以上過程,
基本上我建議每換一條要聽2個星期后再換另一條
先投資電源線, 再喇叭線 或者 訊號線
我抱持的是線不會壞, 所以機器喇叭若有換屋就以后再提升, 所以先投資在線材
其實是.....因為線材躲在音響及電視櫃后頭, 老婆比較不會看到.....
您的喇叭比較入門,
即便是適當等級的書架喇叭一樣可以樂勝
目前的喇叭。
樓主價位帶內
BestVox LS5/9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85th
Bowers & Wilkins(B&W) 606 S2
KLIPSCH RP-600M
AE300
......還有很多,只是列舉
其中2、3、5我都聽過,都喜歡。
3萬多的606 S2有機會務必去聽聽看,
個人覺得CP極高,以這價位的高音算是有打到我,而且中頻凝聚度夠,整體以價位考量算可圈可點。
再便宜點的AE300只能說價錢合宜又超通吃任何音樂性,可以的話也該試聽,應該不讓你失望。
Heritage 85th中性偏暖、聲厚,聽起來也迷人,重點根本不貴啊!外觀漂亮
如果預算能捏到4萬多,個人有聽過兩次AE500,振膜復位極快,動態相當好,非常清晰,空間音樂密度又很夠,三頻均衡,
高音比AE1 Classic還細絲點、甜。
而且他似乎在市場定位是要取代已停產的AE1 Classic(個人目前現役)。
不過說那麼多,還是你要去試聽,畢竟我聽的不多,像是Dali喇叭一直以來都不是我的菜,
感覺中低音很和諧,高音也表現的很搶眼,
可是感覺高音總是稍過於搶戲,
當然這就是主觀聽感。
網路分享就是看看就好,樓主自己去聽為準,
才是你要的
1.NAD擴大機自3020獲選Stereophile百大經典器材以來,器材聲音走向「略嫌粗曠,溫暖,不刺耳不聒噪」,意即低頻優於高頻。
2.Wharfedale Diamond 9.5為劇院喇叭主聲道,劇院著重音效﹙普遍狀況也是低頻優於高頻﹚,應該是低頻為求效果,過量以致蓋過高頻。
3.臆測喇叭置於有限空間,在背側牆距離不足下,本來﹙1,2﹚已有明顯低頻過多現象一發不可收拾。
解決建議:
1.在空間有限且不影響生活動線前提,先以海綿塞在背後反射孔﹙視所望低頻效果,可半塞、全塞、塞緊塞滿幾種選擇﹚,求凝聚低頻感、減少低頻量;其次喇叭線接高音端子,再以跳線﹙多試幾種材質﹚接低音端子,嚐試衰減低頻。
2.如上述仍未獲改善,借部高音表現佳的後級﹙NAD擴大機有前級輸出,也可BI-WIRE接線法﹚,以BI-AMP來調整高、低音量比,兼有提升高音音質,看看是否為所望之效果。
3.以現有預算無論更換喇叭或擴大機,都稱不上「升級」,而且無論怎麼做,都會有顧此失彼的遺憾;如果一定要「止癢」,當然換喇叭是正選,但請再忍一忍,喇叭價位在五六萬以上才堪稱音響入門,選擇優良有口碑的高音單體+六吋以上低音,才會有感﹙低頻量感才不致太少﹚。
樓主表列器材小弟無緣相會,僅憑網路心得文及品牌聲音走向分析研判,所以參考即可。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