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分享小弟的黑膠之路

小弟之前是聽CD為主。
從大學到上班後,前前後後大概也蒐集了約600套CD與約100張SACD。
其中9成都是古典音樂(與歌劇)。

雖然大學時也有接觸到黑膠,但是當時只有便宜的
二手CEC黑膠唱盤,轉速也不穩,所以也沒有繼續聽黑膠,
只有對於黑膠溫暖的聲音留下深刻的印象。

大約4年前(2015)黑膠開始復興的時侯,剛好也比較有能力買一台比入門好一點的
黑膠唱盤,再次開始投入聽黑膠的行列。於是把當初CD聽過的版本,再去
找黑膠版本回來聽。而許多古典音樂CD一張,可能是兩張黑膠所合併的。
算一算真的很燒錢

而且一開始很克制地在MYAV二手黑膠/小宋/FB黑膠社團/日本雅虎等等地方購買
後來乾脆自己上eBay去購買,只能說eBay是個買二手黑膠的天堂。
慢慢地黑膠的蒐集量越來越大,也幾乎超越了CD的蒐集量,
開始比較重質不重量,片況好又喜歡聽的才收不然也只是站衛兵而已。


對於黑膠的購買,買多了也有些心得分享給各位~以下以古典音樂黑膠為主~

1.不須刻意追求頭版(首版)
許多古典音樂熱門版本的第二版只需頭版的1/2價格,而第三版只需頭版的1/4價格。
聲音的差異不是沒有,而是頭版常常就算沒有刮傷,也因多次撥放而減損音質,
反而是第二版與第三版的CP值較高。

2.認清黑膠的優勢與劣勢
黑膠的聲音較CD溫暖,但是解析力不如CD。
若你是個喜歡大動態管絃樂,建議還是以聽CD為主。
若是喜歡弦樂獨奏或是人聲,建議可以來聽黑膠。

若你是喜歡聽古典或爵士,建議可以來聽黑膠。
若你喜歡流行音樂與搖滾,建議聽CD就可以了,畢竟幾乎無差異。(除非你喜歡蒐集LP的大封套...)

3.二手黑膠或是復刻
除非有店面,不然二手黑膠幾乎都無法試聽,只能參考賣家的信譽或評價來斷定。
而復刻的品質又常有良莠不齊的情形產生,該如何是好...
小弟自己是若有二手黑膠且價格不要太誇張的版本,就會以二手黑膠為主
,另外會確認eBay的賣家評價至少是99.5%。
若該曲目太稀少或是二手片況不佳者,當然就會入手復刻版。

目前Warner(前EMI)所復刻的大部分算是品質佳,價格又合理,而且常有黑膠首刻更不容錯過。
至於Universal(DG/Decca)的復刻品質,小弟是持保留態度。
而Sony自己本身對於復刻似乎不積極,只買過少數幾張品質還算過得去。不過許多復刻小廠倒是常常復刻RCA的Living Stereo系列...

以上,希望有幫助到準備踏入古典音樂黑膠的朋友們~
2019-05-08 16:20 發佈
文章關鍵字 小弟 黑膠

megamarx99 wrote:
小弟之前是聽CD為...(恕刪)


感謝分享

聽黑膠要好的音響搭,可以稍為透露一下?

買個有數位輸出的唱盤在黑膠狀態最好時轉錄下來保存?
聽黑膠要好的音響搭,可以稍為透露一下?

小弟是用傳統的擴大機加上兩聲道喇叭,不過獨立的唱頭放大器建議一定要另外購買
,建議不要使用唱盤或是擴大機內建的唱頭放大功能。

買個有數位輸出的唱盤在黑膠狀態最好時轉錄下來保存?


目前有數位輸出的唱盤都是以入門唱盤居多,轉錄結果可能...不盡理想。
不過自己嘗試轉錄也是玩黑膠的樂趣之一。




cdma2k wrote:
買個有數位輸出的唱盤在黑膠狀態最好時轉錄下來保存?...(恕刪)


聽類比訊源的目的,就是在與數位完全不同聲音特質,如將類比訊號再做01數位處理,您覺得家用音響會勝過專業設備(如製成CD...)嗎?我看都很難優於網路串流(如:YOUTUBE...),似乎沒太多意義,但如果聽不出其中的差異,只能說那是幸福的,又另當別論;古時候,會將LP轉錄到TAPE上,在於「相傳」利於LP保存,而接受了秏損和失真,但類比本質是沒有被改變的,與轉成檔案是完全不同

現在入門唱盤幾乎都會內建ADC(類比→數位),只是投好年輕人聽音樂模式,純商業考量;真正想聽LP的聲音,先要找個「穩定」的盤和「容易調整」的臂,這個基礎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而這些正是入門盤所欠缺的.

megamarx99 wrote:
2.認清黑膠的優勢與劣勢
黑膠的聲音較CD溫暖,但是解析力不如CD。
若你是個喜歡大動態管絃樂,建議還是以聽CD為主。
若是喜歡弦樂獨奏或是人聲,建議可以來聽黑膠。

若你是喜歡聽古典或爵士,建議可以來聽黑膠。
若你喜歡流行音樂與搖滾,建議聽CD就可以了,畢竟幾乎無差異。(除非你喜歡蒐集LP的大封套...)...(恕刪)



謝謝分享.........
SENDOH0420 wrote:
謝謝分享........(恕刪)


不過音樂類型也有例外...

就是1980年到1990年之前的台灣自己發行的國台語流行音樂黑膠
真的比CD好聽許多。
雖然最近也有許多復刻片,產地不是日本就是德國,
但是音質就是有明顯的落差。
再加上中國的崛起,也造成這些首版的流行音樂的黑膠身價暴漲
上網搜尋鄧麗君或是張雨生就可以知道...

只希望這些發行復刻的大公司,要重視後製與刻片。
而不是只把母帶送去日本或德國,就妄想有好聲音出來。
不然花個1千~1千5買個比CD音質還差的黑膠,任誰都不願意,
更是扼殺黑膠聽友的興趣!

不好意思,發發牢騷



megamarx99 wrote:
不過音樂類型也有例外...(恕刪)


不只是國語黑膠,7-80年代的西洋流行黑膠也比CD好聽很多
所以我收黑膠都是7-80年代西洋流行(有些我都有CD了)

主因是當時數位器材(80年代初)剛起步,ADD AAD的轉錄技術還不成熟
轉錄的CD都有很重的電子ECHO味(像在山洞裡唱歌)

steffen wrote:
像在山洞裡唱歌...(恕刪)


這個形容詞真有趣...
小弟倒是覺得早期CD聲音偏硬偏冷
加上解析度常常不足,真的只有選曲與攜帶比較方便。

而且加上每每CD新的技術出來,就是破財的時刻。
CD->HDCD->XRCD->HQCD/SHM-CD/藍光CD->MQA CD。難怪同版本一直買不完...

megamarx99 wrote:
而不是只把母帶送去日本或德國,就妄想有好聲音出來。
不然花個1千~1千5買個比CD音質還差的黑膠,任誰都不願意,
更是扼殺黑膠聽友的興趣!


國片,如果「母帶」指的是當年刻片的「鋁盤」可能要失望了,如果是指「工作母帶」更要絕望了,原因不詳述,看看以前未數位化前的膠卷影片,差不多就是那樣,數位化後看起來假假的,那是另話.

台灣比較有規模的非滾石莫屬,80年代至今還存在的好像只有他,如果有管道,問問他們上述一般人所謂的「母帶」情況,遑論其他公司,倒的倒逃的逃,本來規模就不大環境不佳(很多隱身在公寓),加上智慧財產保護(存)觀念薄弱,現在拿「母帶」來複刻,自然是件不可能的任務;「日本或德國甚至發燒大廠」只能說是「商業手法」噱頭(小弟就中招六張,捐了萬元),「台灣人!」打從出生就在其中,說要改善恐怕...您還沒習慣嗎?

發現國內外片子比較有問題的早期是「A*D」,現在則是「D*A」,因此,覺得數位類比轉換可能是問題所在,可惜地球上搞這玩意只有玩音響的人(譬如軍火是數一數二,有聽過那國家發展類比指管通情嗎?),囿於市場規模,欠缺尖端研發,恐怕這個A的下場...但無論如何,這1000~1500元其實差不多吔,扣除喝洋墨水的錢,需要製作成本(想想那精美又煩人的包裝,還有愈來愈高的人事費用...)+業務費,還要利潤...,只是,一切的一切還是得面對前景堪慮的窘境.

快樂點,有音樂聽就是幸福!

lingo1388 wrote:
國片,如果「母帶」...(恕刪)


兄台所言甚是...
不過小弟要表達的是比較「近代」的錄音。
許多有DAT母帶的公司,直接把母帶送日本或德國
導致市場上許多國語錄音...真的都不怎麼樣。
只能騙騙黑膠的新手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