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開箱文

前陣子去了一趟歐洲回來(X)FB抽獎中了(O)就突然有個大包裹寄到我家
然後就應要求寫了這篇文章(?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原本還想說沒有黑膠唱片是要怎麼寫XD
結果打開箱子後看到了一個印有鐵三角標誌的袋子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果然抽出來的就是一片黑膠唱片
"朱俐靜 Miu存在的力量"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這張黑膠唱片也是朱俐靜和鐵三角合作的一張唱片
內容只有兩首曲子:
存在的力量 韓劇 《我的野蠻情人》片頭
光的定律 電視劇 《在一起,就好》插曲

接下來就是黑膠唱盤本體的盒子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打開
是滿滿的包裝材料呢(廢話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配件:
一張詳細又易懂的說明書、幾條轉接線和7吋唱片轉換器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機身上的端子
只有RCA線和電源插頭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唱片轉盤本體以及唱片墊
需依照說明書指示安裝
其實就只是放上去然後皮帶套上馬達而已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然後是....倒過來的本體!?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正面
唱臂有固定住
也已經將唱頭安裝好了
右下角有個7吋及12吋的切換開關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前方的LOGO及按鈕
左邊切換33/45轉
右邊依序是Start、Stop以及唱臂升起/降下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將唱盤本體皮帶安裝到馬達上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放上唱片墊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然後是一些細節的部分
唱頭上有保護蓋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接著就是放上唱片然後聆聽啦
【開箱】Audio-Technica AT-LP60 BL 全自動立體聲黑膠唱盤

實機還是有質感多了XD
網路上看起來塑料感比較重
而實機是消光藍

操作
真的非常的簡單
接線->設定line/Phono out->小心放上黑膠->蓋下保護蓋->Play
就可以直接聆聽了
保護蓋兩側有橡膠包著
一方面防止保護蓋向下敲到機身
另一方面也可以讓使用者靠著橡膠來打開或關閉保護蓋
以免壓克力的部分沾染指紋,清理較麻煩

聲音的部分
其實個人對黑膠的聲音很不熟悉
但一播放下去就有一種感覺
這..不太像黑膠吧
可能是送的黑膠唱片品質也很好
沒有炒豆聲、聲底非常乾淨
人聲距離接近且帶點水分
較可惜的是高低頻延伸較差一些(畢竟是黑膠?)

總結:
這是一台非常簡易上手而且價格不高的黑膠唱盤
功能齊全,質感也不差
保養上也是容易許多

比較大的缺陷大概就是原廠的RCA線其實滿短的
大約只有50~60公分而已
不過可以透過轉接線延長

如果想入門黑膠
個人會很推薦這台機子
2017-05-03 21:17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開箱
cao8617 wrote:
聲音的部分
其實個人對黑膠的聲音很不熟悉
但一播放下去就有一種感覺
這..不太像黑膠吧
可能是送的黑膠唱片品質也很好
沒有炒豆聲、聲底非常乾淨
人聲距離接近且帶點水分
較可惜的是高低頻延伸較差一些(畢竟是黑膠?)...(恕刪)



關於這點 之前在我開的主題都有談過 你可以參考看看:
#436
#414
#378
#376
#323


簡言之這些流行歌數位黑膠音質是不可信的 換你當音樂製作人 mp3那麼好用 優點多到說不完 你會捨有損去追求高音質無損以滿足消費者挑剔的要求嗎? 你會為了他們針對黑膠唱片在進行一次後製嗎? 很顯然的: 「絕對不會」 一來成本考量 二來大部分消費者使用的多是低階音響設備 或者能用到高階配備的使用者也未必就有絕佳聽感.... 這才是問題所在


cao8617 wrote:
"朱俐靜 Miu存在的力量"
這張黑膠唱片也是朱俐靜和鐵三角合作的一張唱片
內容只有兩首曲子.......
聲音的部分
其實個人對黑膠的聲音很不熟悉
但一播放下去就有一種感覺
這..不太像黑膠吧
可能是送的黑膠唱片品質也很好
沒有炒豆聲、聲底非常乾淨
人聲距離接近且帶點水分
較可惜的是高低頻延伸較差一些(畢竟是黑膠?)


首先恭喜樓主跟我一樣跳火坑,這坑未來又將是另一筆為數可觀的開銷!

其次建議樓主可以跟我一樣,先從二手進口唱片入手,例如我找的Nat King Cole,他的絕對不會是CD版黑膠,相對你也比較容易感受到真正黑膠的聲音以及察覺黑膠與CD的音質差異。

最後,祝樓主可以在黑膠的天地裡找到音樂所帶來的快樂!
pariah.T wrote:
簡言之這些流行歌數位黑膠音質是不可信的 換你當音樂製作人 mp3那麼好用 優點多到說不完...(恕刪)


大哥..你真的懂數位和類比的東西嗎...
128kbps和wav人耳是能夠分辨得出來的..

建議你還是先做做功課再來回覆這些好嗎
不然怎麼買器材怎麼曬自己的品味都只會被所有人認為是無知的初燒玩家而已...
我本人就是音樂製作人。我所製作的音樂雖然不大眾,但也是你會認為的"垃圾電子音樂"

黑膠和數位需不需要再一次後製
就我的看法則是依照目前業界準則
業界準則如果有分為黑膠和數位的母帶後期處理方式
那麼當然是分開來處理
沒有一家好的唱片公司會那麼隨便
說"mp3聽起來跟wav一樣
那我出一張80首金曲合輯就一張CD通通塞mp3,看,多省成本"
然後發行來賣的

業界訂下的規則所考量的絕對不是看成本
而是照正常程序一步一步確實的製作
不然為什麼到現在還那麼多錄音室不惜成本買那些混音器材、極昂貴的效果器甚至是單一軌道的EQ

至少如果是我
我大概會製作完母帶後將能夠達到的最高規格檔案(192khz/32bit)送去製作黑膠
畢竟才兩首歌
專業母帶重弄一次也不會花到破萬
出黑膠所花到的錢可能比例還比較高
這張黑膠也是鐵三角直接合作的
多花一點錢製作
還能替自己代理的器材打一波宣傳
你還覺得廠商不會為了黑膠再進行後製嗎

cao8617 wrote:
聲音的部分
其實個人對黑膠的聲音很不熟悉
但一播放下去就有一種感覺
這..不太像黑膠吧
可能是送的黑膠唱片品質也很好
沒有炒豆聲、聲底非常乾淨
人聲距離接近且帶點水分
較可惜的是高低頻延伸較差一些(畢竟是黑膠?)

正常的黑膠本來就沒有炒豆聲,聲底乾不乾淨看年代及錄音方式,一般來說大多聲底乾淨.
高低頻延伸就別為難這台唱盤了吧,有興趣再去投資更好的唱頭和唱頭放大器.
悠聆專業音響
入門黑膠還是買那種一切手動,功能簡單但基本構造用料好一點的
比如PROJECT REGA MUSIC HALL那種一萬多入門的

至少唱臂 轉盤 馬達這三個轉盤基本構造運轉穩一點
那個塑膠齒輪及唱臂運轉起來像玩具一般的生硬不滑順,
不用期待會出多好聲

但影響聲音最重要的還是唱頭跟調整,即使是一萬多入門盤
配上6-7K的MC頭,效果還是很不錯的

但入門者往往不會在唱頭下重本(覺得是消耗品外新手也有弄壞的可能)
我以前也是,但從1K到3K的MM頭到6-7K的MC頭,換頭真的是中低階黑膠
升級C/P值最高的選項
黑膠唱盤只要沒有損傷,唱針沒有卡東西,
基本上撥出來的聲音都很清楚。

何況你是全新的唱機、全新的唱片,
聲音當然乾淨、清楚,
等你用久了就知道,有刮傷跟沒刮傷之間的區別。

再者,一般玩到黑膠的,音響也不至於太差,
要分辨音源音質的差異,會容易的多。

cao8617 wrote:
大哥..你真的懂數位...(恕刪)


128kbps和wav能夠分辨的前提是錄音品質在很好的情況下,如果wav是由較低的有損格式轉出來的話或是錄音品質欠佳的音樂即便用很好的器材也很難分辨的 (像許多Hip-Hop、流行歌曲大量使用Limiter / Compressor就喪失許多音樂的表情,即便用DSD格式也好不到哪裡去)。再者現在的音樂公司製作本來就很隨便 (這是事實),在財團的控制/併購下音樂產業早就往利益最大化的方向靠攏,音質早就不再考慮範圍,有機會你用好一點的器材比較早期的CD/黑膠跟近期重製/新發的音樂你就懂了,完全不在同一個檔次上...
器材重要,但錄音師/製作人的音樂素養更為重要,之前比較過早期Deutsche Grammophon原版黑膠 (編號:429 226-1)跟後期重刻同錄音的黑膠,那天才錄音師竟把前五秒小聲演奏的部分當成噪音給cut掉了,音質也馬馬虎虎,即便有昂貴的器材重製還是一個慘字。
錄音規格愈高不代表能得到愈好的聲音,32-bit/192kHz的錄音不見得比16-bit/44.1kHz的錄音好,因為器材在很高頻的運作下,你的錄音其實跑進了許多高頻的噪訊,理論上錄到了更大的頻寬,但其實極高頻的部分大多都是雜訊為主 (浪費處理器資源跟硬碟容量的成分居多)。再者,在高頻率的取樣過程中,取樣器取樣間格是否能一致都是值得深思問題。很多經典數位錄音的黑膠當年都是以DAT/Digital Reel Tape "DASH" Recorder當母帶錄出來的...即便只有16-bit/48kHz的格式,音質幾乎都可以屌打現在一堆高解析錄音的音樂。還有你唱盤配的唱頭說實在挺糟的...所以高低頻才被削減了大半,唱針的材質可能也不耐久,聽久了會磨損連帶把你的唱片唱壞掉

vasily8065 wrote:
128kbps和wav能夠分辨的前提是錄音品質在很好的情況下,如果wav是由較低的有損格式轉出來的話或是錄音品質欠佳的音樂即便用很好的器材也很難分辨的 (像許多Hip-Hop、流行歌曲大量使用Limiter / Compressor就喪失許多音樂的表情,即便用DSD格式也好不到哪裡去)。...(恕刪)


確實是如此 流行歌去比較mp3或WAV或CD或SACD...格式 根本毫無意義 就算聽力再好能分辨出差異又如何? 還不就流行歌 聽來聽去還不就那個樣 音樂內容乏善可陳 毫無藝術感動價值 甚至更差的 沒文化沒教養色情暴力偏激仇恨歧視的.....一堆就不再講了

只是有些音響或耳機玩家本身可能也是剛入門 經驗及專業尚且不足 但因預算充分能夠購買大量高價器材 便經常會以自身聽感很好
能夠分辨流行歌錄音有損無損差異而四處賣弄 事實上這種心態根本就是自相矛盾的

理由很簡單 聽感很好的人怎麼會喜歡聽流行歌? 聽感很好的人怎麼不覺得古典樂比流行樂好? 聽感很好的人怎麼會沒發現流行樂錄音不好? ...所以很顯然的就是聽感不好 因為人聽感要好 早就都聽古典樂了 換言之就是聽感不好所以才只能聽流行歌 就是如此而已
pariah.T wrote:
確實是如此 流行歌...(恕刪)


p兄,雖然現在許多流行歌都是腥羶色外加負面新聞包裝為主,早期的流行歌(民歌時代)也是有用心的製作人以及眾多實力派歌手作出許多錄音品質不錯的作品,MP3跟原版黑膠/卡帶是可以感受到差距的。即便是近代仍有少數的歌手 (ex.江蕙)的一些錄音仍有一定的水準。咱們不能以偏概全,用心製作的流行樂仍有其值得學習欣賞的地方,只是表達情感的方式不同,並無對錯。相較古典樂含蓄(細微的表情變化)、嚴肅的表達 (柴可夫斯基比較例外,像是義大利狂想曲),流行歌是比較"情緒化"、簡單直白的方式表達情感。很多人聽不出古典樂跟流行樂錄音的差異不是聽感差,而是因為近期MP3橫行、CD粗製濫造所導致的(MP3、CD、網路是大家比較負擔得起接觸古典音樂的渠道,加上很多人沒有機會聽現場音樂會/受正統古典音樂教育),當常見媒體中保真度最高的CD都失守時,自然大家接觸到的都是被閹割的古典樂 (CD被閹割,MP3就...不用說了)。這些古典樂的細微表情變化被刪剪掉之後,就變成了嚴肅又碎碎念一樣的老頭不討喜。如果是用一台稍微好一點的器材,例如EMT 927, Micro Seiki SX-5000搭配好一點的唱頭、臂或是好的CDP加上早期錄音良好的CD,出來的聲音絕對有感,大家也會對徹底古典樂改觀的。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