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請教音響性與音樂性的不同

小弟是個入門新手,最近看音響雜誌,會說這片cd的音響性怎樣怎樣,音樂性怎樣樣的,
或者是這對喇叭的音樂性及音響性怎樣怎樣的?
不曉得這種說法是在形容什麼效果的,如果一片cd錄音的效果很好,
細節多,臨場感夠,不知道該用音樂性佳還是音響性來形容呢?
小弟都只是稱呼讓該片的"效果"很好而已,不知能否請版上前輩具體說明一下,
十分感謝!

sorry,沒檢查到那個錯字,己更正,是臨場感!
2010-01-03 17:36 發佈
文章關鍵字 音響性 音樂性
Giro育大 wrote:
小弟是個入門新手,最...(恕刪)


臨界感夠

什麼叫臨界感?第一次聽到。
定義一下吧!

沒聽那唱片
如何判斷它的音樂性好不好?

音響性好的唱片,也許所謂的「音樂性」也很好。


音響性好小弟猜測是反映在器材上的表現平衡感音場等.
音樂性則是針對人聲細節樂器中高低頻延伸等等


自己粗淺的想法,

我認為一張專輯的音響性好,就是錄音很好,定位佳音場自然,殘響也都恰如其分,
什麼空氣感活生感之類的,都表現得很棒,那就是個音響性很好的專輯。

至於音樂性好,那可能就是唱歌的人把歌曲歌詞表達的意思非常好,讓人一聽就「陷」進去歌曲意境,
或者是指揮者把一首樂曲的詮釋發揮得淋漓盡致,樂團表現也非常理想,讓人對這首作品有了深刻感受。

舉個不一定正確的例子,梅艷芳的女人花,當年錄音效果最多只是平平,但是她把這首歌的意境唱得絕佳,
而近幾年大陸的古璇同樣也有低沈渾厚的聲底,也詮釋過這首歌,錄音效果當然是極佳,但是說起意境,
至少對我來說,還是梅艷芳的版本好聽許多。對我來說,這就是音響性與音樂性的差別。

又如大部分都耳熟能詳的福老指揮的貝多芬九號,儘管是mono時期的錄音,音效絕對比不上大部分邁入stereo時期的其他大師指揮的版本,但是福老的版本讓人感覺到的熱情,是讓人願意「忍受」mono音效的。這也就是音樂性掩蓋了音響性的些許瑕疵。

甚至拿同一個指揮家來說,卡拉揚自己曾經不止一次指揮過貝多芬全套交響曲,但是一般認為,他最後在DG時期錄製的數位版本,雖然錄音效果是最好的,但是似乎比不上他早先的版本。這也就是音樂性與音響性的差異所在吧。

不過我認為每個人都同時有愛音樂與愛音響兩個面相。所以就算你愛聽福老的貝九,但是你也會偶爾聽聽Tacet的任何一張精采錄音古典音樂,享受一下優異的自然錄音效果。

所以有人能白話些的說明音響性與音樂性的差別嗎??

有看沒有懂@@...
音響性好 儀器測試頻率高低中暫態什麼好,但不見得你會覺得好聽
像國產低價神器S520測試數據好看但很多人覺得不耐聽
音樂性好 拿耳朵聽氣質氣氛感受好,但不見得是高傳真 說不定跟原本聲音有差,修飾過
像很多中古喇叭或是全音域喇叭測試數據不好看,但聽音樂就是舒服耐聽

一個指的比較像是量化,一個則是質化描述。
我講的學理叫做:音響性


斂財神棍講的學理叫做:音樂性


夠不夠白話
570 wrote:
我講的學理叫做:音響性
斂財神棍講的學理叫做:音樂性
夠不夠白話(恕刪)

某種程度贊同這種說法
不過這樣解釋跟一般大家解釋有差拉

老真空管擴什麼偶次諧波比較高,測試數據不好看但就是好聽
那你的學理中,要說他音響性還是音樂性好?
一些小喇叭天生就沒低頻,但中頻聽人聲就是好聽,那這樣音響性算好嗎?有人說他音樂性好 不對嗎?

不需要把談及音樂性的人就一股腦打成神棍拉~

ad47 wrote:
某種程度贊同這種說法...(恕刪)




我明白講就是假音樂性之名行斂財之實,千古不變的惡質商業行銷手法。

兄台講的"諧波與小喇叭"這些範例,是屬於不是我會去關注的人人偏好行為,也與我的論點不相干
在我的認知裡..給你參考..觀念不同別戰..

音響性:日系居多.年輕.清亮.理性.刺激.快速.晶體機.
音樂性:歐美居多.老派.厚實.感性.慵懶.略慢.管味機.

上述對立沒有一定的肯定性..只是要形容時方便帶出..通常我跟同好談論時沒太大爭議..
無論是音響性或音樂性..都只是一種聽感的形容方式..沒有代表哪種多就不好..
不否認音響性較高的器材會不耐聽..而音樂性較高的器材會顯得不夠爽..
通常大家喜歡的是中性..雙邊兼具..但又有幾家能真正做到"純中性"..

不用太在意這類的形容方式..而人的口味也會因時間有所轉變..聽久了自然會有所體認..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