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人還在大陸出差要到8月才能回台灣的關係, 目前所有入手的商品都是網購快遞在台北的家裡仍未開箱, 保固默默的起算有種蛋蛋的哀傷. 會先買都是因為芯片缺貨導致商品都得用搶的, 但不溢價購買是我的原則, 最終都還是買的挺划算的. 以下只能先用網路圖片跟大家分享, 等後續回到台灣開箱再把實際使用的照片與心得分享上來給大家.
出差期間只能腦補自己用PPT編排家裡的樣子


現役5.1影音設備一覽
電視機 : BENQ 55" LED
擴大機 : ONKYO TX-NR575
重低音 : 古力奇 Klipsch R-100SW
左右聲道 : JBL落地式喇叭
中置聲道 : JBL中置喇叭
後環繞 : 不知啥牌的吸頂喇叭
輸入裝置 : Switch+4K增強器, Cable機上盒, 騰訊盒子, 普通4K藍光機, 以及電視內建的Netflix & Youtube APP
每次整理繁雜的視聽設備線路與佔據的空間感覺躁鬱, 重點是只有自己最清楚擴大機要如何切換, 一堆遙控器, 家人搞的是一頭霧水, 更加深了我決定打造一個懶人無線視聽環境, 於是乎在陸續的入手了以下戰利品跟選購心路歷程故事跟大家分享與心得討論, 也因為自己習慣買任何的家電或電子產品都會認真的做許多功課, 畢竟花錢買經驗不能浪費是吧



電視機 : SONY 83A90J
心中再選擇電視機時的想法一是要換就換大, 而且要大的有感, 畢竟電視機不是說換就換的家電, 後續脫手還不像電子產品好脫手, 所以一下就放棄了SONY 77A80K, 並不斷在 85X95K 與 83A90J之間猶豫, 畢竟前者公司貨與後者水貨價格差不多, 也每天都上網做功課看了很多評測, 感覺自己都瞬間專業了不少.
在大陸的商場現場直接對比了85X95K跟83A90J後, 個人觀感85X95K HDR亮度與色域高, 展示片源的顏色呈現優於OLED, 但最新的QD-OLED好像又更上一層樓 (全白畫面偏灰的現象是QD-OLED的通病), 煙火場景的火花也優於A90J, 但煙火從底部剛放出來的時候, OLED存粹的黑仍然吸引著我, 夜景都是燈的畫面也是一樣. 但不得不說85X95K的暗場處理比旁邊的三星8K MiniLED都還好, 不確定是不是商場刻意為了製造對比而調整的, 例如關閉三星的控光分區, 或是調暗X95K的亮度避免光暈明顯. 最終還是下訂了水貨的 83A90J (還在路上), 畢竟台灣有看到網友的X95K光暈案例, 心裡仍有疙瘩. 雖然OLED也可能每天擔心亮度是否越來越不亮了, 烙印是否開始產生, 或是下午光線強的時後會明顯電視亮度不夠等問題, 但仍屈服於他的薄機身與霸佔2021年電視評測排行榜之首的實力吧. 購買2021年的機種無疑是享受不了2022 Bravia Core的sony影業大片, IMAX Enhanced片源與Bravia Cam的所有功能了

PS. 只考慮SONY電視還是受到接下來要分享的黑科技環繞音箱 SONY HT-A9支持S-center (SONY電視可當中置喇叭)的影響






影音系統 : SONY HT-A9 + SA-SW5
挑選時在SONY A7000與HT-A9之間猶豫, HT-A9的HDMI輸入與eARC輸出均支持Dolby Digital 音效解碼、Dolby Digital plus、Dolby TrueHD、Dolby Atmos、Dolby Dual mono、 DTS、DTS HD 高解析音質、DTS HD Master Audio、 DTS ES、DTS 96/24、DTS:X、 LPCM,可以說是完整符合我心中設定的幾個重要條件, 最後也是看了YT九妹的介紹說HT-A9的感受較優, 所以就選了它. 而 SA-SW5 無線重低音揚聲器搭載 180 mm 驅動單體,帶來 300 W 強勁渾厚的重低音音效, 據了解相較SW3的價差與效果, 直接選擇SW5是最佳選擇, 適用機型: HT-A9、HT-A7000, 只需要一條電源線就能配置, 讓我可以方便的放在沙發旁或是客廳角落, 實現最大彈性的空間規劃. 接下來就是找合適的購買渠道, 3月在蝦皮跟某A電器行(比較便宜)就開始排隊等貨, SONY展售店也去排著(店員還說暑假到貨價格上漲就算付訂也要加價

PS. 3月到7月中間漫長的等待, 一度想直接買大陸貨跟日貨, 後來發現有配對協定上的問題, 如日貨的HT-A9配台灣的SW5會使用中會斷訊, 同時大陸的HT-A9使用過程後環繞也一堆災情在B站上討論著, 期望8月回家開箱不會碰到

也分享下我幫HT-A9的兩顆後環繞喇叭找的落地架, 可以高地調整外, 底座設計可以塞進沙發底下, 不像立在中間的款式, 只能塞進去一半, 突一半在外面感覺隨時會踢到.


藍光播放器 : SONY UBP-X700
平時覺得不錯的電影就會買張藍光保存著, 畢竟心裡總覺得串流視頻就算是杜比視野也是壓縮過的, 現役的機種指示普通4K藍光播放機, 因此在挑選新的藍光播放機的時候特別找了支持4K UHD + 杜比視野 + 杜比 ATMOS 格式的, SONY還有另一台X800的樣子, 比X700貴上幾千元, 只多了內建Youtube, 既然現在電視都有內建了, 我想就不用重複功能, 而這台SONY UBP-X700也是跟露天一位賣家A用7K入手全新機, 官方定價10900??
有播放機了, 就順手也買了幾張有4K UHD及Dolby Atmos的來準備試下感覺, 如果大家有其他推薦的UHD電影也可以分享給我


杜比世界(Dolby Vision)和杜比全景聲 (Dolby Atmos) 測試光碟

星際效應

毀滅大作戰



電視氛圍燈 : Govee H6199 75-85"
說到電視氛圍燈, 是我發現最近看YT非常流行在螢幕或電視後面打燈, 一開始我就覺得可能只是氣氛好看, 但仔細研究了一番後, 才發現在螢幕或電視後使用氣氛燈, 可以在燈光較暗觀看螢幕時讓眼睛比較不吃力, 如果搭配能隨電視內容與顏色變化的氣氛燈, 更能放大電視播放的內容效果, 感覺電視又大了許多. 礙於我的初衷是預算內電視能大就大, 多個幾千塊買個氣氛燈就能在83" SONY上觀感再放大, 必須入手. 因此目前應該就是兩家廠牌支持判斷電視播放內容進行光色調整, 一個是飛利浦的HUE, 沒兩萬搞不定. 另一個是較划算的方案 Govee. 這兩個最大的差別是HUE是透過HDMI交換盒做內容的解析後進行燈帶的顏色與亮度調變, 變換效果最即時, 但是缺點是該HDMI交換盒只支援4K@60Hz, 不支持@120Hz, 同時如果電視內建的Netflix & youtube或其他APP影片, 因為沒有將內容透過該HDMI交換盒進行解析, 所以燈帶是不會連動的, 這也導致為了看Netflix要另外買Apple TV或是外接機上盒, 有點脫褲子放屁. 而Govee的方案是在電視上有個攝像頭對著螢幕來判斷畫面的內容顏色與場景, 並同步調變燈帶的顏色與發光, 聽網路說即時性相對會差一些, 但不論什麼輸入源給到電視都能判斷, 不需要HDMI交換盒, 這點我覺得還是比較直覺的, 等我到時安裝好試看看再來跟大家分享.
PS. 因為Govee是大陸製外銷美國, 目前蝦皮上的Govee賣家好像都只有賣55~65"的版本(燈條長度不同, 無法串接), 我只找到唯一一家amazon上的賣家有賣75~85"的版本, 卻不能寄送台灣(代購商說從美國買大陸製的, 不能寄到台灣, 我也不知是啥法規...), 最後是在大陸掏寶賣家從美國代購進大陸 (大陸製外銷美國Amazon販售, 大陸人在從美國代購回來大陸, 我再帶回台灣??


好啦, 以上是我這次做家庭影音升級的心路歷程, 當然中間做了許多的功課與找尋合適的購買渠道還是花了很多功夫, 如果有大家感興趣的而我上面沒說明到, 歡迎評論區交流, 也期待能有更多的發燒友一起分享給我你們的想法, 我想這樣我應該再之後升級打怪之路會更有信心, 感謝大家~
PS. 後續我會再分享最近剛入手的掃地機器人 S7 MaxV Ultra 與SONY大全套一定要配上的PS5 + 83A90J + HT-A9 + SA-SW5 + Govee H6199 85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