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預算有限
3D也比較沒需求
準備這2台衝1台
主要需求
看第4台
連電腦
跟看BD影片
比較推薦哪台 謝謝
SONY 42吋LED液晶電視(KDL-42W650A)
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4330439
Panasonic國際 42吋WiFi LED液晶電視(TH-L42E6W)http://buy.yahoo.com.tw/gdsale/gdsale.asp?gdid=4301422
使用群創 Innolux PSA 50/60Hz 2D 面板 ... 有圖有真像...
Sony 32CX520 也是用一樣像素結構的面板, 評論的特徵是 ... image rendering was not famous: Color drift high, clouding, responsiveness below average
不過 Panasonic 的設計讓 L42E6 最高亮度 200 cd/m^2 時, 面板底亮可以壓制在 0.04 cd/m^2 ... contrast 4750:1 ... 對一般 LCD 機種來說, 算是不錯的... 對於高階機種來說, 不怎樣, 低亮度 / 關燈環境看的時候, 一樣白茫茫的一片...
影像處理器方案是 MTK MT5590
42W650A 的面板, 還不清楚, 不曉得會不會跟 32W650A 一樣用 LG S-IPS ~~
不過光那個 X-Reality PRO engine 的表現力, 就比 MTK / Panasonic 的方案高檔了些...
本來以為今年會有 50" 的 LG S-IPS 切割, 但看起來其實是 Innolux 代工的 IPS+PSA ... L50ET60 因為還是偏光式 3D 的機種, 表面要貼一層 FPR 的薄膜, 所以看起來也是 LG 授權的...
scaler 方面的表現, 我只能說, 以我平常已經看習慣 madVR Jinc3+Anti-Ring 放大 1280x720 --> 1920x1080 表現的狀況, 這些電視的晶片組做的影像放大品質, 只能算是很普通的水準...
電視的晶片組至少要用 Lanczos3+Anti-Ring, 效果才會比較逼近 Jinc3 的表現...
但大部分都是使用到 Bi-cubic 而已, 這是需要的運算量+記憶體頻寬的折衷考量... 放大之後的影像, 還是會比較糢糊一點, 物體邊緣也會有明顯的 ring / alias 現象...
明顯的例子就是 ... 直接用 65HX920 內建的播 1280x720p 或是 1440x1080i 影片, 畫質就還是不如我的 HTPC 用 madVR Jinc3+AR 來得好... DVD 解析度 720x480 / 720x576 的更不用說了, 放大倍率愈高的, 更可以顯示出 Jinc3+AR 的強悍..
(相對的也要夠暴力的 GPU 才跑得動... 最操的狀況是日本地上波節目 deinterlace 完之後, 1440x1080p60 --> 1920x1080p60)
1920x1080i / 1920x1080p 的影片, 因為是符合面板點距, 只有彩度訊號(Chroma)要放大一倍成 1920x1080, 亮度訊號(Luma)不需要放大, 以人眼的視覺特性來說, 差別比較沒那麼明顯...
SMART TV 方面的表現, 我只能說, 每一家都很普通...
用 MTK 方案的, 因為可能已經改用 open source 的 Android 平台, 播影片的相容性能力, 或許會好一點點... 比較不怕不認識 TS / VOB / 新版 MKV 封裝規格的檔案...
但 H.264 Hi10 profile 的影片, 完全是無解, 連獨立的媒體播放機都辦不到了, 乖乖用 HTPC 還是最實在...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