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官方照片

等了一個月, 終於到貨了

入手後一天的心得, 有好有壞... 我的入手心得著重在感想 > 介紹. 我不是很想寫那種從開箱開始拍照, 把每一個連接頭, 每一個功能都詳細說明的報告, 要看那種的話, 不如我給你說明書, 你從第一頁翻看到最後一頁就好了.. :P
好的是:
- 這台 TV 不管是墨黑色的鏡面鋼琴烤漆外觀質感, 抑或是畫質, 都是一等一, 雖然我手上沒有 1080p 的輸出裝置, 但是在下訂那天在店裡面看過了, 我用 HDMI 的 DVD Player (非藍光), 以 720p / 1080i 輸出感覺上也已經很驚艷. 但是同一片片子, 同一台 player 用 1080i 輸出的顏色居然和 720P 比起來明顯偏綠, 目前還不知道為什麼... 也有可能是 player 的問題.
- 在色彩方面, 有非常豐富的選項, 除了每台電視都有的一堆基本選項以外, 還有 backlight 背光調整 (和 brightness "亮度" 不一樣喔), DRC (號稱是可以 enhance HD 輸入的畫質), 白平衡, 黑加強, gamma, Detail 加強, Edge 加強 (這兩個又和 sharpness "銳利度"不一樣喔), 還有一個叫 Advance Contract Enhancer 的功能, 可以依顯示畫面的顏色深淺去即時運算, 自動修正 backlight 和 contract, 以達到最平衡的畫面輸出效果 (想必很耗電 & 機器本身溫度也會提高).
但是, 不管怎麼調, 似乎是原廠設定的 vivid 模式看起來最好. 還有一個官方設定預存模式叫做 Game Mode. 可惜手上沒有任何新世代遊戲主機可以試...
- 音效方面, 因為我外接到擴大機, 沒有用內建喇叭, 所以沒什麼心得好寫. 不過, 不管它有什麼 Surrounding, 什麼 BBE 功能, 什麼 Dolby Digital... 內建喇叭不管在高音, 低音, 環繞效果, 聽起來絕不會比一套陽春的 5.1 系統好吧.... 那個喇叭也佔了不少面積與成本, 希望 Sony 以後可以學習其他廠牌, 考慮出沒有內建喇叭的電視...
- Light Senser 依外來光源強度自動調整背光亮度的功能非常方便
- 總共有 11 個視訊輸入, 非常夠用: (依照 video1 ~ video9 的順序介紹, 我真的搞不清楚位什麼他們不把接頭靠近的號碼編在一起, 或是把同種類的比如說 HDMI / component 編在一起)
1: 背面 AV + S
2. 側面 AV
3: 側面 HDMI
4. 背面 AV
5: 背面 component
6: 背面 component
7. 背面 HDMI
8. 背面 HDMI + L / R audio
9. 背面 PC In (RGB) + 單孔音效
10. CABLE (同軸)
11. VHF / UHF 電視天線 (同軸)
- 三種音源輸出方式: 除了耳機, R/L 以外, 還有 Optical .. 這樣子不用擔心多重 HD 來源的音訊問題了, 全部接進電視再從電視出來到擴大機就好了 (幾年沒買新電視了, 不知道由電視輸出 optical 算不算已經是 HDTV 的標準功能)
壞的是:
- 內建 Tuner 對於 analog 的畫質顯示水準很差. 我家的電視是 cable TV, 用同一條線接上 XBR3, 那個畫面和我舊的 viewsonic Plasma 比起來, 實在是爛到讓人無法接受, 後來換了 SONY 付的 cable, 才稍微提升一點點. 但是整體來說, 表現依然比不上我舊的那台 plasma. 如果我有預算升級到 digital TV, 用外接的 receiver 之後應該就可以忽略這個問題.
- 除了畫質的選項豐富以外, 其他的功能簡單到要命... 當我發現它居然沒有 Picture In Picture 的時候, 我真的是不敢相信... 我在 14 年前念大學時 (1992 年) 買的 SONY 電視就已經有 PIP 了, 雖然這功能不是常用, 但是需要的時候就很方便 (我之前的 42" plasma 用了四年, 只用過 PIP 一次啦)
- 遙控器太兩光.... 和我之前的 viewsonic (圖中右) 比起來, 不僅功能鍵的數目明顯遠低於 Viewsonic, (請注意, XBR3 的遙控器在圓形轉盤以下都 不是 TV 的功能, 而 Viewsonic 連蓋子拉開後看到的按鍵, 全部是 TV 的功能), XBR3 從 TV 切換到外接視訊的時候, 必須按 Menu 鈕, 然後選擇 External Inputs, 進入, 然後從 Video 1 ~ Video 9 中間去選擇一個.. 超級浪費時間的. 拿我的舊 TV 來說, 雖然它年代久遠, 但是每個視訊輸入都有相對應的獨立按鈕, 也就是說觀看時從一個視訊源切換到另一個, 只需要按一顆鈕, 這真是天壤之別啊.
_ 
- 面板面積太大... 顯示 panel 的 46" 可視面積外圍先加了一層超級寬的黑框(容納喇叭), 然後再加一層完全沒作用的透明框 (請往上捲看官方圖), 雖然對美觀視覺效果有加分作用, 但是有兩個缺點:
a. 觀看時會有空洞感 -- 用白話來解釋, 就是感覺從銀色框看起來電視那麼大一台, 但是螢幕部份怎麼那麼小... .. 下面有圖
b. 太佔空間 -- 我的電視櫃本來可以放得下大部分的 50" 電視, 甚至 52", 因為這個設計結果只能塞下 46". 從螢幕角落量到外框角落, 一個角有 5 3/4 吋的長度. 對角加起來就是超過 10 吋的多餘空間....
- 沒有記憶卡插槽可賞圖.. (若能在這麼高階的顯示器上直接看照片, 該是多麼愉悅的一件事啊~)
結論:
既然它是 Sony 薄型電視的最頂級機型 XBR3, 我想製造商對他下的心力以及它所能表現的品質也不用多說了. 所以上面壞的描述比較多, 但並不代表我對這台電視貶過於褒. 畫質部分有待我入手 1080p 的機器做更進一步的測試.
功能之陽春是我感到驚訝的地方, 一台其他廠牌同樣尺寸的電視, 價值便宜一半, 至少有個分割畫面可以看電視/DVD + 玩 game, 我只能猜測 Sony 在這台最高階的 LCD TV 省略這個功能, 是想作一台沒有華麗功能的電視, 當成藝術品一樣 -- 就像一台沒有主動式頭燈, 沒有高級皮椅, 沒有導航系統的跑車. 你買的是它的引擎,懸吊與平衡, 而其他競爭者一窩峰加入並刻意強調的花俏東西, 就不太在意了.
下面這張圖是這台 TV 的浮空 Logo (蠻驚訝這個 logo 的燈還可以關掉, 呵呵~)

下面這張圖是螢幕角落到整個面板角落的距離, 捲尺上半部的單位為英吋 (inch)

下面這張圖是全覽圖, 大致上可以由白底的畫面看出我上面描述的面板面積過大問題
要不是這台這樣設計, 我這個框可以放下 52" 啊...

下面這張是害我敗家那個朋友的 52", 定價 USD $6,7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