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轉貼]認識「3D TV」廬山真面目

小弟覺得文章不錯

貼上來與各位分享

只是我蠻意外去年買的120HZ電視今年又要被淘汰了...這速度也未免太快

不管了...等實機量產化後再來考慮要不要升級電視

已獲得BLOG主JG兄同意轉載

http://tw.myblog.yahoo.com/3d-blog/article?mid=411&prev=420&next=404&page=1⪼=1#yartcmt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 宋 蘇軾《題西林壁》


[轉貼]認識「3D TV」廬山真面目

自從2009年Sony喊出「2010年將要把3D TV帶進家庭」的口號後,3D TV的話題就一直在發燒,隨後的「阿凡達」3D電影與CES 2010則將3D TV炒得更熱。那麼這個可能就要在今年進入到我們家庭的「3D TV」,您對它的了解有多少?

其實,從過去傳統電視機(CRT TV)以來就已經有「3D TV」,它是使用LCS(液晶快門)立體眼鏡來觀賞3D影片(有關LCS眼鏡的工作原理,可以參考本部落格的另一篇文章「如何觀賞3D立體影像 -- 液晶快門立體眼鏡篇」),只是它的Refresh Rate(畫面更新率)是60Hz(NTSC系統的電視),藉由其「交錯顯示」(Interlacing Display Mode)的方式,可以將左、右「交錯影像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的影像分離出來;亦即每秒只能送給左、右眼各30個畫面(Frame),如此使用LCS眼鏡來觀賞3D影片,會有嚴重的「閃爍」(Flicker)現象,容易造成眼鏡觀賞不舒服,所以長久以來一直為人所詬病,這也是傳統3D電視機(CRT TV)無法流行起來的主因之一。

時至2007年,市場上再度看到「3D TV」的身影 -- Samsung與Mitsubishi所極力推廣的「3D Ready TV」(使用TI「DLP 3D HDTV」的技術應用於DLP的背投影系統);其工作原理是:將「棋盤式格式」(CheckerBoard Format)的左、右影像分離出來,再以120Hz的Refresh Rate將此左、右影像交換顯示(Page-Flipping或Frame Sequential Display)方式投影到螢光幕上,再透過VESA DIN-3送出「Stereo-Sync」的訊號給LCS眼鏡工作,如此就可以觀賞到3D立體影像。雖然我們左、右眼所看到的只有一半畫面的解析度,但是其3D品質已經可以被接受了。不過,這種「3D Ready TV」只有在北美地區上市,總數量約有200萬台,但是真正有進行3D應用者約僅佔1%(約2萬台)而已。其主要原因還是缺乏主流消費型的應用 – 3D立體節目與電影。

這次Sony與各國際家電大廠所主推的「3D TV」,依使用3D立體眼鏡的技術來分,大致可以分為二大陣營:「主動式」與「被動式」。有關「主動式」3D TV所搭配的LCS眼鏡工作原理,我在「如何觀賞3D立體影像 -- 液晶快門立體眼鏡篇」裡已有詳細的說明,在此就不再贅述;而「被動式」3D TV的工作原理則是:如下圖,在液晶螢幕上黏貼一層「微偏光膜」(Micro Retarder或Micro Polarizer),此「微偏光膜」係由上而下依顯示畫面的奇(Odd)、偶(Even)水平線(亦即R、L水平線),各偏45度(右)與135度(左),再將3D影像以「水平交錯格式」(Row Interlaced Format)顯示,如此透過偏光眼鏡就可以將左、右眼影像隔離出來(偏光角度呈90度者會被遮沒),而觀賞到3D立體效果。目前Acer的3D筆電就是使用這種技術來觀賞3D立體影像;而韓國於今年開播的3D電視,我個人的猜測很可能也是使用「被動式」的3D TV,因為主要是頻寬的考量,如此它可以在既有HD(或1080i)的頻道上,直接載播「水平交錯格式」的3D影像。


[轉貼]認識「3D TV」廬山真面目

那麼「主動式」與「被動式」各有何優缺點與不同呢?請參考以下比較表:



[轉貼]認識「3D TV」廬山真面目

從上表可以很清楚地得知:「被動式」3D TV的「3D Ready」解決方案的成本會比較高,因為除了Chip Solution外,它還必須在液晶螢幕上再貼一層Micro Retarder偏光膜。雖然「主動式」所使用的LCS眼鏡價格是比「被動式」所使用的偏光眼鏡價格高;但是從3D解析度上來比較,它可以獲得全畫面的高品質3D效果。目前看來,「主動式」陣營是比較佔優勢,支持的家電廠商較多。
既然「主動式」的3D TV將會成為市場的主流,接著我們就來探討「主動式」3D TV該俱備那些功能?由於到目前為止,SMPTE (Society of Motion Picture and Television Engineers)尚未訂出3D TV的標準規格。不過,就我目前所蒐集到的資訊,大致可以描繪出「主動式」3D TV的一個 輪廓:

1. 可以將3D立體影像的左、右眼影像分離出來(例如可以將「棋盤式格式」的左、右影像分離出來);或可以接受Blu-Ray 3D Player輸出1080p/24Hz Page-Flipping (Frame Sequential Display)的畫面。

2. 必須提供至少120Hz Refresh Rate的「畫面更新率轉換」(Frame Rate Conversion);可以將低頻的畫面轉變為高頻顯示的畫面,如可以將Blu-Ray 3D Player輸出1080p/24Hz轉變為1080p/120Hz (或以上)。這是為了避免LCS眼鏡會有「閃爍」(Flicker)現象。

3. 必須輸出「Stereo-Sync.」的訊號給LCS眼鏡。

這種具有上述3D基本能力的TV,我們稱之為「3D Ready」(或「3D Capable」)TV。對於有心要製造生產3D TV的廠商,首先必須取得的是「3D Ready」的技術,目前據我所知,NXP(Philips投資的半導體公司)已有提供「畫面更新率轉換」(Frame Rate Conversion)的Single Chip Solution;國內也有IC設計公司已開始著手開發有關「3D Ready」的技術。有了這樣的「3D Ready」TV,LCS眼鏡才可以與之搭配工作。但是,LCS眼鏡除了要有「Stereo-Sync.」的工作訊號之外,其液晶快門鏡片的偏光角度還必須與其搭配之液晶電視螢幕的偏光角度要一致(電漿電視與DLP背投電視則無此限制),否則會看不到影像。所以,一般「主動式」的3D TV必須要提供與其搭配的LCS眼鏡一起銷售,消費者根本無需擔心要買什麼樣的LCS眼鏡來搭配使用。


另一方面,對於目前家用的液晶電視有沒有機會自己DIY成「3D TV」?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您從我前面對「3D TV」的描述:可以將Blu-Ray 3D Player輸出1080p/24Hz Page-Flipping (Frame Sequential Display)的畫面轉變為1080p/120Hz (或以上)高頻顯示的畫面,並且輸出「Stereo-Sync.」的訊號給LCS眼鏡;同時,LCS眼鏡鏡片的偏光角度還必須與其搭配之液晶電視螢幕的偏光角度要一致。要滿足這些「3D Ready」條件,將很難由外接任何「機上盒」(Set-Top Box)就可以解決的。也就是說,「3D TV」必須由液晶電視機廠商先行取得「畫面更新率轉換」(Frame Rate Conversion)與輸出「Stereo-Sync.」的解決方案與120Hz (或以上)高頻顯示的液晶面板後,再尋求有經驗的LCS眼鏡廠商根據其「3D TV」的功能、規格與液晶螢幕的偏光角度,來客制化設計開發其專用的LCS眼鏡。

最後,對於要製造生產「3D TV」的廠商而言,如何訂出自己所需要的LCS眼鏡規格,並選擇一款正確的LCS眼鏡來搭配就非常重要,基本上使用於家庭「3D TV」的LCS眼鏡應該要具有以下幾個電子特性(姑且不包含外型設計、美觀、舒適與否):

1. 必須是紅外線無線控制(目前家用紅外線比Bluetooth、ZigBee RF無線控制較具優勢)。

2. 必須是無死角的紅外線工作範圍(必須涵蓋的角度要大、完全無視角限制)。

3. 必須是高靈敏度(High Sensitivity)的紅外線感應器(Sensor)以避免「掉框」(Drop Frames)或無法工作。

4. 必須可以避免電視紅外線遙控器的干擾。

5. 液晶快門鏡片的明暗對比(Contrast Ratio)愈大愈好。

6. 液晶快門鏡片的透光率(Transparancy)愈高愈好。

7. 液晶快門鏡片的反應速度(Response Rate)愈快愈好。

8. 使用過程中,必須完全沒有「鬼影」(Ghosting)。

9. 電池壽命要長(連續使用至少100小時以上)。

10. 非工作時候,LCS眼鏡必須要能自動斷電。

11. 可以切換左、右眼方向以避免凹凸相反的「Pseudo Stereo」現象。

12. 其他。


2010-03-23 21:43 發佈
文章關鍵字 3D TV
好文~

推一下.

15151515151515
樓主的發文讓門外漢的我大開眼界喔!
請大大在開釋一下

顯卡廠商NVIDA(拼錯勿怪) 的3d展示,我在光華商場有看過

眼鏡應該是主動式的,因為亮度降低,但是顯示設備我覺的應該跟一般的pc端沒兩樣.

同步訊號不是從顯卡端子plug out放送就是usb外加裝置,這是我個人猜測,

還是說我猜錯了,全套都是特制化東西........

因為我也懶的去問,我總覺的3d只是蛋塔熱, 連個hd都攪不定了,還3d.
570 wrote:
請大大在開釋一下顯卡...(恕刪)


NV那套還是有點不太一樣..
因原理和作動方式的關係
如果開啟3D 每秒顯示張數等同只有一半(一半左眼 一半右眼)
所以螢幕必須要是120HZ(以往PC多為60)
讓二眼看到的每秒張數等同60HZ螢幕 才能不影響流暢感
(目前做到最大尺寸的 是ACER的GD245H 24吋)
同時只有DVI能輸出3D訊號 HDMI要等1.4才行
同步信號有另外的usb無線發射器(長的有點像金字塔XD)
透過這顆也可調整3D立體的程度
另外螢幕本身也要經過認證 所以用HTPC接120HZ電視也一樣是不行的
電影和遊戲等軟體也必須是原生3D的狀態
效果來說 算是目前能選的方案中 表現算最好的
但缺點就是....顯卡綁標..
外加一整套加起來要不少錢...
(先不算顯卡的話 眼鏡組約七千 螢幕24吋約一萬五...)
cowonart wrote:
只是我蠻意外去年買的120HZ電視今年又要被淘汰了...這速度也未免太快...(恕刪)

120HZ的電視什麼時候被淘汰了?連60HZ的電視都還在生產販賣耶!
所謂被淘汰了?應該指的是完全不生產,從市場上絕跡,才叫做淘汰。
120HZ的電視目前逐漸成為市場主流,240HZ算是頂級機種才有,3D電視更是在臺灣市場連個影子都沒有,120HZ的電視應該算是最熱門、最超值的電視機種,而不是被淘汰的電視機種。
同時只有DVI能輸出3D訊號 HDMI要等1.4才行

-------------------------------------------------------------------
3d訊號給螢幕?,
dvi 能傳的01數據,hdmi竟然不行
讓我想到非不能,實不為也的商業醜陋
加功能可以,全部上中下游生態圈再撥一次皮.

60hz的還是絕對主流,120hz的現在還都只有中高價位機種上才有耶
而且最重要的,這兩者除非拿來對比著看,才能看出120hz畫面比較流暢
如果單看60hz,一般人也不太能察覺哪裡不流暢來著的

再說啦,未來最吸引人的當然是led背光的液晶電視啦,想也知道3d根本靠邊站(雖然這兩個不相衝突,但成本會累加)
即使是像led背光這種幾乎是全面性的優於現行液晶電視的技術
現在也因為價格實在太過高昂而無法普及(led背光畫質(亮度色彩對比等等等)更好,體積更薄,用電更省,壽命更長)
更不用說那種利用視差效果看久頭會暈,要看還得佩帶3d眼鏡...價格還貴的要命

(別被現在的那些狗屁新聞騙了,3d電視比現行液晶電視貴幾百美元?實際上應該是3d電視比現行同尺吋液晶電視最高級機種還要貴幾百美元,而且這可能只是估算電視的成本差異而已,廠商推出3d電視不要多賺一點嗎?3d眼鏡也同樣要加計成本的)

太詳細的理論不說,3d電視從訊源到播放器到3d電視到3d眼鏡都是配成套的
現行的120hz電視理論上來說不可以看3d的
除非廠商有提供電視回收,重新拆開你的電視更改你的接收解碼電路,否則很難辦到的

用最簡單的話來說,你從dvd,bd來源開始,bd播放器,到你的電視全部要重買才有3d效果
而且短時間也沒有3d節目的,只有電影可以看
唉~~台灣要發展3D真的輸日韓一大步

為了要讓消費者有動力購買新技術的電視
電視台都已經準備要推出3D訊號的頻道
我們連HD都還在試播中
更不用說3D這種先進的訊源
570 wrote:
同時只有DVI能輸出...(恕刪)

一般120Hz的液晶電視不能改成3D TV
我想到電腦用的3D顯示器
把一般電視當作顯示器再透過連接PC的方式不知道能不能辦到3D的畫面顯示

我記得顯示器的DVI端子跑數位訊號有兩種
跑3D畫面顯示器跟顯卡都要支援Dual Link才行
借用維基百科的圖
不知道TV支援的DVI訊號或是轉成HDMI是否能支援DVI的Dual Link
亨力王 wrote:
不知道TV支援的DVI訊號或是轉成HDMI是否能支援DVI的Dual Link...(恕刪)


我之前有問過相關人士
得到的答案是不行...
不過這部份想測試看看可能也很難
目前有通過NV 3D認證的螢幕似乎都沒有HDMI輸入

不過3D電視還真的有那種只是吵一吵的感覺..
實用先不說 訊源也是大問題...另外..看久了也會膩跟累吧(那眼鏡也不算太輕)
拿來打電動的可能性還高一點..

我只期望台灣的電視訊號能再長進點..
港劇幾乎都已經全面720P...台灣百分之九十九仍然是480i...
而且還是品質非常差的480...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