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vvccjojotv wrote:
所有的電視、音響發展...(恕刪)
對於電視音響的發展史而言是這樣沒錯
但是以電影的發展史來說可能並不見得是這樣
關於對電影中運動的感知,有人認為是這樣:電影中看起來連續的畫面,是由一幀幀單獨的照片構成的,但是由於這些幀的照片接替的很快,人的肉眼無法察覺出來它們是彼此獨立的圖像。這是由視覺暫留(persistence of vision)造成的。視覺暫留使得圖像離開後,仍能在眼睛保留「視像」約十分之一秒。因此我們的大腦感覺到圖像是「運動」的。
雖然這種看法存在,但並不是正確的觀點。對運動的感知,涉及到複雜的心理過程。在1916年出版的德國心理學家於果·明斯特伯格《電影:一次心理學研究》中第三章《深度感和運動感》中,於果·明斯特伯格證明了外觀運動絕不是影像滯留(即視覺暫留)的結果,而是(但不僅僅是)對運動的連續階段的感知。
電影技術發展初期有各種不同的放映速度,但現時電影都多以每秒24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以上資料:維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電影
現在階段的電影或是電視技術都還是以每秒24格圖像作放映標準.也沒有因為要提供更真實的體驗來作更改
除了電玩的部份除外.(某些遊戲以達到每秒60格圖像作放映標準)
畢竟視覺在感覺當中是佔大部份的
你說音響---從單音-->立體聲-->HIFI-->杜比環繞-->5.1聲道-->7.1聲道
在人耳當中是可以很明顯的分辨出來沒錯.但是並不會因為分了多軌道而導致音效的變快或是變慢
畫面--從黑白-->480I交錯彩色-->480P倍頻彩色-->720P、1080I、1080P-->甚至3D
也只是讓畫面變的更美.更好.更大而已 (3D的部份因為還不普及.所以暫不討論)
但是原本是每秒24格圖像作放映標準利用硬體提升到120Hz or 240Hz
這個對於視覺來說.是可以很明顯的感受差異.你也會覺得畫面變快了.應該說夠流暢了
這樣對於電影原本設定的每秒24格圖像作放映標準.似乎有點差異太大了些
如果說真的要追求真實.那電影事業怎麼都不用120Hz or 240Hz 的標準去拍?
那這樣電視就不用做這個功能了不是?
電影事業能不能拍.當然可以.有錢什麼做不出來.但是觀賞者能不能接受?我想這是個問題........
至於真實是否好.我想是習慣上的問題.用久了.一定會習慣
就跟我們到現在還是習慣電影用每秒24格圖像作放映標準一樣.如此而已
SONY的產品,不是在符合市場需求,而是在創造市場需求
小慎泉 wrote:
對於電視音響的發展史...(恕刪)
你說了這麼多,我只能回應你,電影以24格拍攝,電視卻是以29.97(通稱30格),哪一個畫面比較順暢自然,你應該很清楚吧。
電影事業怎麼都不用120Hz or 240Hz 的標準去拍
==>我還是第一次聽說過,電影要用---120Hz or 240Hz 的標準去拍?不管電視或電影,通通都是以格數當作拍攝長度的基礎,電視加入120Hz or 240Hz ,只不過是要在現有60hz頻率下,插入更多差捕畫面,讓整個畫面更加順暢而已,如果不需要,為何目前所有中高階電視,都已經使用120Hz or 240Hz ,也許這個技術不見得適用所有訊號,但是不可否認,電視加入120Hz or 240Hz 讓大多數節目更加流暢,畫面不在跳動或抖動。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