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

1080p液晶或是電漿的選擇

benzLiao wrote:
"在關燈看的時後才能...(恕刪)


跑題一下.....

呵呵......所以小弟的意思是 , 如果要關燈欣賞的話
, 何不使用投影機呢? 反正都要關燈........

又.....LCD如果仔細看的話 , 黑色會變亮黑色或灰色..
這是LCD先天的缺陷 , 對色彩要求的人請注意......

再說點跟主題有關的

亮度問題LCD也會過亮(背後有燈管咩) , 尤其
是某做過無數"桌燈"的國內LCD大廠........

再說一次 ,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喜好 , 想要知道適不適
合自己的喜好 , 只好勤勞一點多跑電視機種多的店家
比較了.

至於小弟 , 當初是很想買LCD(Full-HD耶 , 規格看到都
流口水) , 但是畫質跟PDP一比 , PDP的畫質讓小弟的下
巴都掉下去了.即使只能有480p的Full對應(8xx * 4xx)
小弟還是不後悔.
出來混 , 遲早要還的
小弟說一下:
1. KURO 那台有做 亮度偵測 也就是說會隨著環境變換人類最適合的觀賞的畫面
2. 液晶電視一堆用1600萬色來混賣的~還有殘影問題~對比不足的問題....真是
3. 電漿的烙印 耗電 壽命 現在都已大幅度的改善 而且小弟的朋友6年前買的電漿 現在還是一級棒
真正擁有及長期使用,才能主觀或客觀下定論,在下兒子前一直對液晶電視有好感,就買下32吋液晶電視(1366*768 當時購入價錢64000元)。
直到真正使用後,才知與老爸使用的電漿電視(434 1024*768)畫質差太多,只有解析度好些,自從在下購入508G後,兒子非常高興終可接受老爸退役的434。
一般而言大眾對於液晶顯示器,比較常看到(辦公室或家庭電腦器材,)因靜態畫面且點對點確實美,但動態反應速度是它的弱點。
而進一步說508G解析度為1920*1080在16:9全畫面選單,節目內來源 1080P,1080I 時可選點對點直接對應,不知其他廠牌FULL HD是否有此對應功能。............. 以上淺見。
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夕陽紅。就這樣過一生。
我家的那台 Hitachi PDP (P42A01A) 的 ECO mode (省電模式) 一打開之後, 當某些區域的亮度變化很大的時候, 顏色亮度不應該改變的區域, 就會有些明顯的亮度變化... 在某些動畫片之下, 這看起來就很吐血... 而且對比也明顯下降很多... 代表測試片是 Shakugan No Shana II 片頭 封絕 內的場景.. 一般影片跟第四台的畫面, 除了對比下降些之外, 倒是還好, 因為整體畫面亮度變化不會那麼大...

還好關掉 ECO 之後, 這問題就不是那麼明顯了... 最亮部分的色階, 馬馬虎虎還可以接受... 對比也更強烈了...
(根據友人表示, 耗電量會從 240w -> 340w , 感覺上整台機體的熱度也明顯提高)

這個狀況就是前面的人所說的, 畫面大部分的點都很亮時, 每個點可以顯示的最大亮度, 反而會掉下來...

不過由於 Hitachi PDP 的獨特螢光體跟學 CRT 的 interlace 顯示設計, 倒是讓我感覺在暗階很清楚時, 最亮的區域, 仍然有完全不輸 LCD 的最大亮度... 所以覺得 spec 上面寫的 peak 1400 燭光, 不像是唬爛的...

看了一堆 BS / ATSC 的影片, 覺得畫面看起來還是比那些所謂高檔 FullHD LCD 看起來更順眼 & 自然... 更不用說鳥鳥的第四台...

ps: 我家客廳大概是 4m * 4m , 照明是 Philips 13w 迷你螺旋 * 4 (2 白光, 2 日光),
昨天 去BEST看了好久。 感覺很奇怪,若不跟你說 KURO是好東西,會覺得很像沒有開亮的LCD。 但是,店員又一直推薦那一台,心裡現在也很動搖,所以想請問一下, PDP到底好在那邊呢? 60吋的KURO最低的入手價是多少阿? 我不介意是水貨,但是價格要漂亮,不容易壞。
電漿亮度不若液晶亮這是事實
但說一定得關燈才能得到最好的畫質
我就特別把家裡的KURO開關燈作了實驗(抱歉,只能憑肉眼而非機器了)
因為家裡有三隻貓跳來跳去
為怕貓爪去刮花了電現
我還替電漿買了新視王的霧面保護鏡(電漿還要裝保護鏡大概也是絕無僅有的吧)
也多少削弱KURO的亮度
但這半個月下來
也沒覺得它的亮度不夠
反而是拆下保護鏡
顯得它閃閃發光
有點刺眼
家裡有八個二十三W的省電燈炮
同時由正上方射下 看起來畫面也沒有特別的變化或不清楚
關掉所有的燈 再看 其實畫面是更亮些而已
但也沒有太大的變化
就像是變成小型電影院一樣
若要說…大概是…氣氛是好一點吧…
若是液晶也用以上方法跟自己比較
我想得到的結果都一樣吧
不過我還是不會關燈看電視的啦

我想這話題也沒什麼絕對
只不過是比較的問題
但目前還看來還沒有最完美的產品
就希望大家買到心中比較接近理想的產品了
但每個人的理想需求不同
有時自己的眼睛
比機器
來得更準確
不是嗎

大大可以請問您的60吋電漿購入價是多少嗎? 使用上有沒有什麼特殊的問題呢?

小弟毀有些舉棋不定的原因是 感覺上 LCD TV 與PDP TV 看起來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沒有誰好誰壞 而是看起來感受不一樣 所以才會如此困惑
在下在農曆年前購入了美規KURO PDP6010FD

使用上非常滿意,

也許是都使用層板上的間接照明, 一般收看第四台時, 並不需要特地將燈光關暗

影像仍然十分清晰, 對比下降的情形並不明顯

反光部份, 與早期的PDP比起來已經有明顯的進步, 關機時要拿來當鏡子照也沒有辦法

至於在收看DVD或BD時, 因為想要有戲院的氣氛, 會把客廳光源全部關閉, 但此時反而有點刺眼

需要適當調降亮度及調整影像模式(MOVIE), 此時效果非常棒, 影像生動, 明暗富有層次

雖然老婆到現在還在念我亂花錢, 但每次打開電視就覺得很值得, 特別玩PS3時, 更是過癮

當初夠買新電視前, 也是到處比較, 老婆比較喜歡SONY的X系列, 但在看到KURO之後, 也沒有再多說什麼了

若有到這樣的預算, 其實沒有一台電視不好的, 只剩下是否喜歡而已了吧...


祝大家買到自己喜愛的電視
rexcychan wrote:
....120HZ....
不曉得這個東西跟視覺暫留的原理有沒有相關
是否reflash rate 高於某個程度,對大多數的人眼來說就察覺不到了

答案是對的,但問題根源不在於視覺暫留,而是牛頓運動定律所制約的人類視覺感官的知覺(recognition)特性。

LCD電視的"sample and hold"顯像原理,完全用不到視覺暫留特性,因此它不會有CRT畫面閃爍的問題。但是這個優點,在面對畫面中的高速動態物件時就變成了惱人的弱點。

依照牛頓運動定律,一個等速運動的物體在空間軸上來看,移動的距離在單位時間內是一定的;以微分化的時間軸觀點來看,這個物體在行進路線上任何一點的停註時間是相等而且極其短暫的(和運動速度成反比)。這個特性也適用於加速或減速運動的物體。人類視覺系統的動態感知功能就完全根據這個定律而演化,一個物體要讓我們看起來在運動,它在空間座標上的變化動態必須合理地分配於時間軸上(這裡所謂的合理,取決於人類瞳孔的快門速度,大概在2ms到6ms左右)。

這個原理不僅適用於我們所看的現實世界,也適用於我們看電視的時候。假設一個人以每秒60公分在電視畫框中以等速快跑前進,以NTSC 60Hz的刷新率來說,我們當然會看到他在每1/60秒刷新一次的畫幅(field)中前進一公分。但根據牛頓運動定律,他在任一定點上的停駐時間必然遠低於1/60秒,也就是說,這個人不能在任一畫幅中完全靜止不動,我們的視覺感知系統,也會如此預期。如果這個人在一格畫面停留了整整1/60秒,沒有任何動作和位置變化,卻在下一格一出現時就移動了一公分,我們的視覺感知系統會認為這個人不是在跑動,而是在展現移形換位的特異功能。我們是看到了這個人的肢體動作,大腦卻感受不到物體運動時的流暢感。請注意,這種視覺感受和我們看卓別林時代的默片很相似,但成因卻完全不同。卓別林時代的默片是因為拍攝時的frame rate太低,低到視覺暫留失去作用。

從最早的電影,到後來的CRT,甚至是電漿電視,我們都不會面對這個問題,因為這些動態顯示技術都利用短暫留白(其實是留黑),把動態物件在每一個畫幅上的顯現時間縮到足以說服人類大腦的地步,配合人類視覺暫留的特性,其餘靜態景物看起來仍能維持恆定不變。

但LCD電視就很不幸,必須得面對這個問題。一個人以每秒60公分在電視畫框中以等速快跑前進,在LCD電視上你就會看到這個人在每一格畫框上停留了整整1/30秒,在同一個位置保持著同一個姿勢,然後在下一格畫框中突然移動了2公分(姿勢也改變了)。這樣的突兀變化,在許多人的眼睛裡看起來已經不具真實感和流暢感,再加上視覺暫留的影響,還會感到有疊影的現象。這個問題和LCD面板的反應速度沒有關係,即使LCD技術能進步到0秒的反應速度,問題還是會存在,因為每一格影像還是停註了1/30秒的時間。

120Hz刷新率的LCD面板就是要來解決這個問題。既然"sample and hold"的顯示特性不能改,NTSC 60Hz的標準也不可能變,那我們就來學習電影放映機的技巧,把每一格影像在分配時段中真正顯現的時間縮短並且切割。早期的120HzLCD面板就是這麼做:每一格1/30秒的時間內變成顯示4個frame,第一格是正常影像,第二格插黑,第三格再重覆閃現一次正常影像,第4格再插黑。但這個做法還是不理想,許多人抱怨,LCD怎麼變得像CRT一樣,畫面居然會閃爍。因為這些人的視覺暫留時間很短,會感知到插入的黑畫面。

第二代的技術就改變做法,以複雜的預測補插(interpolation)取代簡單的插黑,等於是乾脆在內部改變NTSC標準,60Hz變成120Hz,缺的3格就用軟體去描繪出來。但這個時候LCD面板的反應速度實在還是不行,即使Sharp號稱4ms的高速面板,也沒辦法在8ms內做好微幅的色階變化(色階變化幅度越小,對LCD面板來說越耗時,因為微幅的壓降或壓升很慢,會花上從全亮到全暗的好幾倍時間)。結果是動態的流暢感沒看到什麼改善,卻看到更多的殘影和雜訊。Sharp液晶電視的市佔率開始大幅下滑,和這個問題有蠻大關係的。

原本因為面板技術落後而在這一點上很明智的按兵不動的Sony,一直忍到新一代面板廠上線量產,gray-to-gray反應時間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後,才把之前HD CRT時代已經練就成熟的的interploation技術壓箱寶整個掏了出來,應用在日規的W和X機種上。接近於線性響應的gray-to-gray高速面板,整合上一流的預測補插技術,LCD顯示技術可以說從此進入另一個境界。不久,XBR4進入美國,憑恃著評鑑專家的一致好評,狂掃中高階市場,居然在半年之內就把Sony在美國的市占率衝上第一。X5000和XBR4必然會和它的遠祖WEGA CRT一樣,在電視技術史上永遠留名。






sympholin wrote:
撇開這些副作用,把1080p/24預測插補成1080p/120,對那些在8ms液晶面板上都看得到殘影的特殊眼睛來說,很多場景都會覺得好像在看高速慢格武打一樣,說有多怪就有多怪。...(恕刪)


抱歉亂入一下

即使是0ms的高速panel,以60Hz的LCD顯示來講,先天性至少就有16ms的殘影...120Hz也才降到8ms...
所以0ms(實際上是16ms)一樣有殘影,8ms(實際上是24ms)看不到殘影才是特殊眼睛吧~
一般人是不知道何謂殘影~而不是看不出來~

您說的情形好像用repeat的方式來補120Hz,Sony的Motionflow會像你所說的那樣,那Sony的演算法該檢討了...


另外,前面有提到(24 -> 120)比(60->120)簡單?!

原本在60Hz下移動1點,在24Hz下就移動了2.5點,換句話說,24Hz要補成120Hz,
光Motion Vector的搜尋範圍就是60Hz的2.5倍,錯誤率大大增加,為什麼會比較簡單?
敗家不好,不要敗家~"~
  • 9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