頻道商(即電視台)一個月營業收入不到450萬,所以只好拼命cost down節目成本或把節目廣告化。所以都優先做新聞台(把只有2-3個小時的新聞內容在24小時內不斷重複播出)和談話性節目,因為這些節目的成本最低。大家在問為什麼Discovery或AXN節目不斷重播,原因很簡單,國外的授權費高,當收入不夠時,只好想辦法cost down。大家更不用想台灣的電視台會用日本,韓國或中國的節目製作經費規格來作節目。這也造成為台灣演員去大陸演戲的收入比台灣高,優秀的人才只好外流。
中華電信在經營MOD其實也像小媳婦,有好處的立委們用黨政軍退出媒體的藉口來干擾中華電信設立第四台的競爭對手,國內的頻道商也在系統台威脅下架的陰影下不敢上MOD,相信如果第四台的大部份頻道MOD也有,裝機戶數應該早就超過百萬戶,屆時有線電視系統商也應該不會像現在一樣囂張。
至於NCC一直不核准蘋果電視,媒體圈早傳言其實最大的遊說團體是既有的頻道(如TVBS),撇開政治影響力不談,蘋果一但開台又上架,肯定拉下一狗票現在節目的收視率,一定如蘋果日報與壹週刊一般狂掃電視媒體的廣告經費。黎老闆是生意人,他敢砸錢撒機上盒,應該算盤早撥過幾百遍。
高畫質跟頻寬不代表好看的節目內容
讓我們反過來想
台灣有很多很有才華的人
每天工作下班後...
是覺得今天用盡了自己的本事
以公司的資源來挑戰未來的成就?
還是由於價值的不明及組織的渾沌
發揮了一堆沒有意義的生產力?
原本的東西當效率提升時
我們可以做更多
或著我們不要做更多
而是選擇做得更好
技術跟平台一直往前邁進時
高畫質跟頻寬是垂手可得的效率
沒有
代表大家都在混
當然
我們可能著力更高品質的內容
不過我們都很清楚事情不是這樣
也因為並沒有內容品質需要提升的壓力
對於高畫質跟頻寬可以帶來的效率
一點需求也沒有
回到了一個互為因果的非良性循環
沒有效率
沒有競爭力
我不鼓勵競爭
但我不想在競爭來的時候只有挨打的份
好的布料不代表就有好的衣服
但是要做出需許許多多的好衣服
就需要各式各樣的布料
我只能說
包括我在內
大家不要再混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