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相同的話題若是在MYAV等音響網站討論的方向大多會導向差別多大?聽感上有什麼不同? 但在01類似的話題最後只會論戰0與1數位怎麼會不同的爭辨
我個人無意捲入”0與1數位怎麼會不同的爭論 但潛水一段時間我也想發表我的實務經驗,基本上我是認同數位還是有差異的,但我也尊重說沒差的朋友。
對了...Pioneer LX500與LX800的視訊處理晶片是同一顆都採聯發科的方案哦。
數位輸出暫且不提時基誤差的事、也不提VIDEO (因為我是木眼對畫質敏銳度沒那麼高,但同樣的我也尊重認為有差的人)...
先說聲音..歐美日的純音響品牌高價二件分體式CD唱機Accuphase / Esoteric / emmlabs / DCS / PLAYBACK,通常轉盤部份用料份量與DAC部份同樣講究,倘若將CD轉盤換成一台大賣場$999元的DVD播放機,一樣給DAC解碼44.1KHZ PCM..聲音會一樣嗎?
小弟1987年開始玩劇院,LD玩到4K藍光,最近幾年專注在兩聲道純音響,看盡01 / MYAV / HD.Club爭論光纖同軸、HDMI線材、網路線材、USB線材或是不同價位的播放機位元流輸出給環擴解碼多聲道音訊格式會不會不同? 真的很精彩
我的實務經驗是器材夠靈敏、軟體錄音夠優質就有機會聽出不同(而且有機會盲測)
以下是我初略選擇的軟硬體設備、容易讓人較為輕鬆發覺聽感的不同
軟體以錄音優秀的藍光音樂演唱會為優先 列舉如下
一.久石讓IN武道館
二.柏林森林音樂會
三.紐約愛樂在平壤
四.爵士樂傳說
硬體建議至少日系環擴在實售價5萬元以上的機種
如YAMAHA RX-A3080
Pioneer SC-LX901
DENON AVR-X6500H
等等...
喇叭
主聲道與中置高頻延申至少30KHz以上
滿足以上條件加上良好的基礎設定擺位與還不差的環境下應該就能體會前端訊源的變化、尤其是樂器複雜的大編制交響樂,請留意空間感、泛音等變化,若系統夠好,應不難聽出略有不同,若聽個幾次,讓記憶熟悉再進行盲測,成功率很高。
如
1.訊源本體不同的差異
2.光碟與硬碟的差異 (兩聲道玩家常常會提到的就是實體CD與數位流檔案的聽感區別 )
3.線材的差異 ( 這點兩聲道玩家常常會提到的USB DAC線、網路線材、光纖同軸等等)
小弟本人非理工背景,當然無法拿出一堆論述來證明,但就我所了解的簡單跟大家分享
無意筆戰,謝謝!!
smartuhd wrote:
問題在於 DAC ...(恕刪)
我是指同一套系統, 但更換不同價位或不同品牌的藍光機 以HDMI數位輸出給環擴解碼 , 在夠靈敏 頻寬夠好的系統容易聽出聲音的些微變化
尤其是錄音優秀的音樂軟體
另外...三年多前一位理工背景的朋友在我公司的環境下聽過兩台不同等級的藍光播放機播放大編制管弦樂藍光片(HDMI數位輸出給同一部環擴 ) 他承認確實不同 但他也無法理解
環擴 DENON AVC-X7200WA
另外高階HIEND品牌的分體式訊源在前端部份何必那麼講究...
舉例
Accuphase
https://www.audionet.com.tw/thread-9413-1-1.html
fred0124 wrote:
我是指同一套系統,...(恕刪)
在聲音方面 , 藍光機輸出有 音域寬廣 信號源的差別 ,
比如 44.1 / 48 / 96 / 192Khz ...DSD 2.xMhz甚至更高!
數位碼來源相同 藍光機支援音域不相同話, 音質是會改變的 ,
尤其是針對 演唱會或音樂記錄片 , 多數是高於 44.1Khz
若藍光機版本採樣只能到 44.1 / 48Khz
但這也只是數位藍光機能支援信號輸出的範圍限制問題 ,
無關數位傳遞改變信號本質改變 ,
也不同於 影片音軌源碼passthrough擴大機會產生差異化!
簡單說, 擴大機上面的燈號都會顯示信號源信息
WINDA580704 wrote:
完全認同你的看法,...(恕刪)
從類比到數位 發燒友還存在許多派別 ,
比如 電力派, 無損派, 真空管派, 線材派....
電力派就那些 火力,水力,核能,太陽能,風力...影響音質畫質
無損派的堅持 UHDROM/原盤 或 4k remux 及 mkv/iso封裝 後的差異 ,
真空管派堅持不能聽到電子ic產生的 電子音,
線材派 , 堅持線材 材質會影響數位傳遞的原始信號,
都能理解 ,
但發燒友進入數位影音領域是有別於 發燒友在乎的類比音質還原 ,
我看電影只在乎 臨場感 , 管他 飛機聲,..砲聲,引擎聲 好不好聽 , 重點是發聲位置要對
這些電影聲音來源都是絕對數位化
很多玩家會說,我換了更高檔的線材,看到更好畫質,沒錯,但是其實你看到的不是所謂"更好的畫質",而是"正確的畫質"
熊大前面有提到HDMI WIKI說明,重點在於TMDS如何制定HDMI怎麼傳輸數位訊號內容,簡單的說,頻寬越大,流量越高的高頻數位訊號,背後隱藏了很多複雜的數學運算(有興趣甚至可以去了解衛星怎麼通訊的),目的在於解決因"高頻所產生的雜訊"而破壞了原始數位流內的內容"要如何"盡可能的去"還原"
以極端的例子,品質差的線,很多人會因為長度(這是物理定律)或是時間損耗(也是物理定律)導致看到有雜訊的畫面,但並不會讓你"完全看不到畫面"(也不會有所謂少一個bit的事件,雜訊破壞的是整體碼流),是因為容錯機制幫你盡可能的恢復!
沒有人能保證,縱使你用的是多高檔的線材,你的傳輸品質絕對不會受到任何電磁波干擾,這變數太多,取決於你的整體硬體環境...(如果你有辦法拿相關的量測儀器去量)
之所以有人會提到說,用高檔的線材看到更好的畫質,其實只是看到越接近"原始"的畫質,很多人的環境,看到的其實只有8~9成的原始畫質,使用越高檔的線材,會逼近更原始的畫質而已,所以會有"畫質變好了"的錯覺,其實那只是"恢復",不是"增強"!!!
這其實只是相對的...
簡單的說,爛線在容許的情況下若看到跟好線一樣,那恭喜你,不用再花錢了...(打個比方,50cm的爛線跟50M的光纖HDMI看到的效果是一樣的)
最後再次強調,數位訊號內容不會因為哪家廠商比較厲害而製造出不一樣的數位訊號,也就是passthrough之前跟之後都一樣,DAC之後當然會不一樣,那就是各家廠商的功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