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同頻干擾, 又稱拍差干擾, 波的基本特性之一, 干涉:
且這種因干涉而引起的衰弱...
因為破壞性干涉在頻率不完全一樣時(不可能完全一樣, 除非一方以 PLL 去鎖定另一方), 衰弱 (波谷) 區域是會移動的, 對單一定點來說, 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被波谷掃到, 因此可以由單一定點發生破壞性干涉的間隔時間, 計算兩發射方電波的頻率差; 要確認是不是這個問題, 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關閉其中一方即可; 通常解決方法是不使用 SFN, 或是刻意增加頻差以讓波谷移動速率加快, 少於接收機最大溢位及容錯時間, 要不就是將雙方輸出功率差異調大, 或是減低調變階度, 譬如 64QAM -> 16QAM 等, 增加接收端的 Noise margin..
2. Jitter, 傳輸過程中, 多個節點為與前一級同步, 因各級時間差導致最終同步崩潰, 一般以增加各級或某級數據緩衝深度, 或減慢傳輸速率以因應..
3. 前端送過來的實際數據速率, 稍高於收受端實際後傳的傳輸速率, 導致每隔一段時間就緩衝溢位, 數據錯誤, 典型做法是提高收受端實際後傳的傳輸速率即可, 也可以用這種方法以確認是不是這個問題; 台灣數位電視在早期 SDTV 試播時也曾經碰過這個問題, 每隔一小段時間畫面就馬賽克或全黑..
4. 發射天線或傳輸電纜(管)過載或是絕緣劣化(譬如濕氣侵入同軸管), 導致絕緣失效跳火, 或是 RF 端部分接觸不良, 這可以由發射機的 VSWR 是否突然跳増(可以是持續性或間歇性)來證實..
5. 基頻端部分接觸不良, 譬如 10 KEY 或是跳接板, 各信號接續等, 這需要耐心逐項檢查, 以前 FTV 也碰過這樣的問題..
以上這些資訊希望有些幫助, 其它的還沒想到....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