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VIZIO最新規格液晶電視

請問 aaron08_VIZIO PM,

小弟買的V370M-TW 在看數位電視的時候訊號都在26~28, 強度則維持在9,

所以看電視時常常會出現訊號微弱, 但一下又有畫面了,

但是想想訊號26~28, 強度9, 這樣數位電視應該都是馬賽克才對, 但是畫面又很正常.

小弟在想是不是內建數位電視的問題啊! 因為我試過外接電視盒,訊號強度都在80以上.

麻煩 aaron08_VIZIO PM 能否幫忙小弟解決問題. 萬分感謝!
cajack wrote:
這樣看來Vizio的...(恕刪)

這樣就被說偷規格...只要跟S比都是灌水就是...?
120Hz、240Hz很多品牌都是混插黑或是背光閃爍來達成的
沒人說240Hz一定要送四倍的畫面,插黑本來也是一種減低動態殘影的方式

不過240Hz全部送畫面的確是個賣點,但不能說其他家有插黑或閃爍的240Hz就是偷規格
記得LG之前有發表480Hz的,好像就是插黑、閃爍、補畫面都用上,就號稱480Hz了。

大家可以衡量自己的預算,買不同價位的產品吧。


客觀與理性 wrote:
看到LG面板…突然有...(恕刪)


LG的面板也不差阿..
至少我家那台用起來到目前都沒問題
色彩跟畫質表現上也很滿意
唯一可惜的是..我家買的尺寸小了點..T_T...
不過聽說LG自己的240Hz電視也準備引進台灣了..
目前正在考慮敗台42吋240hz的回家...
iFann wrote:
這樣就被說偷規格.....(恕刪)


iFann不需要這麼激動吧!
我看的電視也是Vizio的阿...
純以面板設計的觀點, 120Hz和240Hz驅動的面板在設計上會有很大的差別
光是TFT充電時間變成一半就要在設計和驅動上大改
Sony 和 Samsung應該也不是沒事去做一個用閃動背光就可以達到的技術
由於要達到亮度規格的要求, 所謂插黑, 其實是應該是插灰
動態影像的效果會比純120Hz來的好, 但是跟真實240Hz驅動還是有差
灰階畢竟不是純黑
我之所以會說偷規格是因為實際上是有差別的,但是消費者只會看數字
就像動態對比5000:1和原生對比5000:1看起也會是有差別的
hyl1234 wrote:
在台灣的賣價的比在美...(恕刪)


會嗎?

你是不是算錯了...該不會是匯率波動太大吧...

你不太會算數的樣子耶...

剛剛用雅虎匯率換算了一下 "1199.99 美元 = 39306 新台幣"...

好吧...真要說噱了台灣人594元我也沒辦法...(攤手)
MEMC ( 120Hz, 240Hz )基本認識:

仔細的看了上面的意見, 各位對 120Hz, 240Hz似乎很感興趣, 但有人真的看過差別嗎?

我曾經在展場上看過所謂的現場展示影片, 將畫面分一半, 教育消費者看看左右兩邊差別就是那麼的多, 一定很多人看過吧... 但是很遺憾的是, 展示MEMC的影片概念是對的, 但是效果確是拍廣告的弄出來的, 為了讓大家看的出來, 所以故意弄的"差很大", 也就是說, 那是不實影片...事實上沒差那麼多.

那 120Hz真的有比 60Hz好嗎? 有的, 在實驗室內用MEMC專用測試片顯出特徵, 瞪大眼睛仔細的看, 會看的出差別來的. 但是若用一般的影片.....眼睛再張的更大一點也許吧....張太大會累耶. 若你真的請一位電視設計專家, 站在兩台遮住外框的電視前面放一般電影光碟給他看, 叫他立刻斷定那一台是60Hz, 120Hz or 240Hz, 十之八九會告訴你...大哥別鬧了, 我又不是神, 沒專用工具我沒把握, 這簡直跟鑑別鑽石等級一樣.

回到主題, 我們市面上所有的影片, DVD, 藍光DVD, 廣播電視等, 影像信號規格都是垂直頻率 60Hz, 完全沒有 120,240Hz的影片, 那..那...要120Hz, 240Hz的 Panel用來做什麼? 嚇唬人嗎!

有人說到重點了, "插黑", 常聽到的說法是 LCD電視會有動態殘影, CRT電視不會, 所以看動態畫面用CRT電視較好. Why? 其實 CRT電視就是一種自然的"插黑"技術, 陰極射線管的電子束只有一條, 不斷的靠電磁場變化控制方向在螢幕上畫連續Z字, 每隔1/60秒才會光顧一次同一個磷光點, 之後就是自然釋放能量變暗, 等待下一次照亮, 這個過程一般人的人眼是看不出來的, 這叫做視覺殘留.

但是 LCD不是這樣, 一個1/60秒變換一次的循序式畫面, 同一個LCD cell可是會足足亮個1/60秒, 直到下一個畫面來了才會改變電位, 偏偏LCD CELL電位下降又有一點慢, 當畫面變化太快時, 就無法即時降到正確的電位, 所以形成所謂的LCD殘影...

120HZ這種技術, 就是故意在兩個1/60秒畫面之間, 再安插兩個黑畫面, 強迫LCD CELL使它早一點, 快一點放電, 以減少殘影時間. 這樣聽起來很像 CRT 電視的原理對吧? 不盡然, 因為CRT的磷光點是輪流變暗, LCD Cell卻只能一起變暗, 慘了, 這樣看起來畫面會有一點閃, 且感覺變暗了些...

所以不要"插黑", 放個灰畫面吧, 這個畫面當然就不是真的影片原有畫面, 簡單的講就是將兩個1/60秒的畫面, 經過計算分析後取出的平均結果再暗一些, 是個內插計算處理後的虛擬畫面, 所以 120Hz的視覺效果, 其實已經滿接近CRT的水準了, 所謂更進階的 240Hz, 480Hz, 只是將"插黑"與"插畫"技術再混合著用, 截長補短下的稍優成果, 與120Hz製品並排比較下, 真的不很仔細看還真看不出個所以然來, 所以規格喊起來看似加倍, 但是視覺感覺並沒有真的加倍喔.

那 MEMC真的是萬靈丹, LCD TV的救世主嗎? 它也有缺點, 畢竟"插畫"是計算下的結果, 誰知道畫面上會動的東西不會立刻轉個方向呢? 只要一轉向MEMC就破功了, 就會產生不該存在的鬼影了, 太多目標物一起亂動時, 算出來的結果也會很假又怪, 因為計算程式沒神到會預測物體下一個行徑方向, 這年頭連超級電腦算颱風路徑都會算偏的狀況下, 各位看官們就別太苛求了.
其實上面問的問題網路上都查的到資料, VIZIO是一個美商品牌公司, 瑞軒是一家台灣的專業代工廠商, 工廠在中國江蘇省蘇州市, 瑞軒與鴻海都是 VIZIO的大股東, 瑞軒幫 VIZIO做大尺寸電視.

台灣的 VIZIO產品是瑞軒總代理的, 瑞軒只是取得 VIZIO台灣地區的代理權代為推廣, 所以 VIZIO並不能算是瑞軒的自有品牌, 一個專業代工廠是沒有品牌的. 你到日本問 VIZIO的代理商是誰, 答案絕對不是瑞軒...你到美國去問VIZIO是台灣瑞軒的品牌嗎? 他會說你瘋了.

VIZIO在美國從2003年發跡, 是在美國排名前三大的知名品牌, 每一季都在與兩家世界知名的S牌打銷售排名戰, 讓日本人與韓國人恨的牙癢癢, 天天想告VIZIO. PS: 其中有一家S公司聽說也是將某些產品線交給台灣廠商代工喔...這叫做自相殘殺嗎?

台灣開始正式賣 VIZIO產品是大約兩年前, 當然在知名度排行榜上還滿後面的, 要說他新也不算錯, 廣告打的不夠吧? 我們想一下, 代理經營的成本, 市場規模較小再加上台灣的貨物稅金較重, 再減掉僅稍為低一點的運輸成本後, 學過國際貿易的就知道, 產品賣價會比美國高就一點也不奇怪.

所以大家的說法都對, 也都不對, 看用什麼角度解釋....
VIZIO今年第一季躍居北美液晶電視市佔率第一;瑞軒則是世界第三大電視代工廠,
這二家耀眼的新星如何攜手合作,共存共榮?

前年開始,美國福斯電視網上強力播送一系列由美國家喻戶曉的美式足球聯盟(NFL)最有價值球員湯林森(LaDainian Tomlinson),站在好市多(Costco)賣場一箱箱顯眼的電視紙箱旁,大力代言物美價廉的VIZIO品牌電視,讓許多人印象深刻。

VIZIO異軍突起

成立不到五年的年輕品牌VIZIO,前年第二季在最具指標意義的北美市場,站上北美液晶電視市佔率第一,目前和三星、新力維持在伯仲之間。
跟著VIZIO一起成長的,還有來自台灣中和的瑞軒科技。
瑞軒是世界第三大電視代工廠,前年營收達到六七三億,年成長率高達一二六%,營收排名也從前年《天下》「一千大製造業」第九十七名大幅躍進到四十三名。在全球液晶電視代工廠毛利率跌到大約只有五%的同時,瑞軒更是維持在一二%的高水準,這個數字甚至是○四年的兩倍。
瑞軒成績亮眼,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瑞軒跟著VIZIO一起鎖定搶攻北美市場。前年瑞軒有八成以上的營收來自VIZIO下單,VIZIO也有九成的訂單下給瑞軒。兩家企業的緊密合作,要從二○○五年說起。
瑞軒董事長吳春發和VIZIO創辦人王蔚是舊識。吳春發台大電機系畢業之後,他先進入飛利浦從黑白電視機做起,後來自行創立美格科技擔任總經理,並以「MAG」品牌進軍美國顯示器市場,當時擔任美格北美營運總舵手就是王蔚。
不過因為生產線遷移海外的策略與其他股東意見不同,吳春發便出脫美格持股。
這一次的品牌經驗雖然沒有成功,不過讓吳春發對美國市場有了初步的了解,並結識王蔚。

瑞軒洞燭機先

在一九九四年八月他和研發副總吳明德共同成立了瑞軒。開頭十年瑞軒一路幫新力、夏普等知名大廠代工液晶電視,累積良好的製造、調校畫面的功力,還多次得到新力頒發的品質獎肯定。○五年時他看到面板技術在畫面殘影、可視角等方面有所突破,可以開始製造大尺寸的電視,加上美國數位電視規格的普及,他決定搶先開拓當時平均價位還在萬元美金以上的薄型數位電視市場。
面對陌生的美國市場,他選擇合作對象正是也看上這塊市場,正苦惱缺少資金以及穩定貨源供應的王蔚。
「我們和VIZIO的關係是平行互利的,」瑞軒董事長吳春發解釋這次他和王蔚合作關係有別於一般品牌與代工廠。VIZIO的法人股東裡,除了鴻海也看好市場發展而投資八%股份之外,最大的就是瑞軒持股二三%。瑞軒不僅包辦設計、製造,甚至連難纏的顧客退換貨都一肩扛下。前年瑞軒還資助了VIZIO兩千多萬美元的廣告預算,VIZIO的標誌也直接印在瑞軒員工的名片上,兩者合作關係不言可喻。
這樣緊密的互利模式讓瑞軒不僅可以認列VIZIO的轉投資獲利,隨著VIZIO下單的大幅增加,更能大幅度地貢獻本業。而VIZIO也不會像一般品牌廠年年砍價,雙方屬於合作互利的狀態。

吳春發選擇和VIZIO合作進攻北美市場的模式,能否成為代工品牌關係的新出路?


瑞軒和VIZIO互利共生

雙方雖然很快一拍即合,但這個合作過程並非一帆風順。○五年時瑞軒受到會計準則「三十五號公報」調整的影響,發生虧損,員工一度質疑為什麼公司要獨厚一個品牌。吳春發苦吞下所有的壓力,因為當時他看到的是前一年瑞軒毛利率降到六%的歷史新低,代工模式已經到了轉型關卡。
就在這時候,○六年VIZIO展開被吳春發形容為「奇蹟」的爆炸性成長。如果把VIZIO一季一季的出貨量連在一起來看,看到的就是一條很陡峭的曲線。銷售額從○五年1.42億美元,前年已經接近二十億。○五年時,液晶電視市佔率還不到一%,一路衝到前年第二季的全美第一,超過一二%。
創造驚人成績的最重要原因就是有瑞軒在製造成本上強力奧援,主動掌握了凌厲的價格攻勢。
以前年第二季為例,在主流價位還在一千二百美元附近時,VIZIO在好市多打出九九九美元一台四十二吋全高畫質(Full HD)的電視,造成搶購熱潮。一直到去年第一季,VIZIO仍維持和大廠差距兩百到三百美元的價格優勢。

通路的掌握也是一大關鍵。VIZIO放棄百家爭鳴的一般家電通路,改攻美國家庭必去連鎖量販店。開始只是在好市多十個營業據點試擺上VIZIO的電視,現在已經擴展到全美三八五家店面,並成為好市多最大的供貨商。好市多負責家用電氣銷售的副總裁提姆˙法默(Farmer)接受《華爾街日報》訪問時說,「VIZIO令人印象深刻,供貨總是及時,從未出現斷貨。」可見兩者緊密合作的優勢已經打中這些大型連鎖通路商的心。
光靠低價,沒有好的瑞軒產品製造功力也不可能持續熱賣。除了獲得像《PC Magazine》、《CNET》等科技專業網站、雜誌推薦之外,日經BP社報導有一次日本競爭對手驚訝於VIZIO的低價策略,於是買回拆解研究後驚呼,「使用的部件零件等級如此高,為何售價能夠這麼低?」



文章出處:天下雜誌397期
樓上貼的內容是某雜誌的文章, 我也是看這一篇的, 但是因涉及著作權法, 全文照貼在論壇真的不太好, 建議樓上的要刪減內容一下.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