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光城市 wrote:
報告
這就有結構跟市場大小的問題了
舉例來說 產品A微波爐 大約是20萬台幣的售價 產地價大約是10萬元
台灣代理商的購入成本約莫可能落在7萬元(台灣市場太小 很多大廠只把我們當DEALER)
ok 現在七萬元還要再貴35% 給政府抽成後,成本就直逼9萬5千元
假設預估一年要賣20台 那成本會是多少呢?
20x9.5+(電檢耗損的兩台9.5x2)+(電檢費108000)
成本=219萬8
總營業額=400萬 假設是開在百貨公司(百貨公司抽成約莫10~20%
那就等於40萬被抽走 所以總營業額 =360萬
360萬-219萬8 =130萬2千元整,還不含人事以及其他雜項支出.(還有營所稅)
以一個服務員三萬來說 一年就吃36萬
就算有很多產品線來講 如果不抓高還是很難cover阿
好吧 當然還是有很多沒有良心的代理商
但是好的代理商 理當要支持 不是都只是比價比價比價
這樣犧牲的只有服務 以及劣幣驅逐良幣而已
"2012-04-06 01:21 工商時報 【記者沈美幸/台北報導】
...SONY日前認為今年中起台灣電視數位化會掀起一股換機潮;金炳亨看得更樂觀,認為今年台灣液晶電視會從110萬台攀昇至120萬台,LG在台液晶電視銷售量也預估從去年的20萬提高至25萬台,拿下18%市佔率。
以LG 為例,
1. 降價促銷,受限市場規模,台灣今年最多只會增加10萬台銷售量
2. 不降價促銷,美國有可能少掉最多200萬台的銷售量
另外,美國市場是台灣30倍大:
台灣產品固定成本只有美國的1/30?
台灣銷售成本營業員數量只需美國的1/30?
台灣售後維修保固成本只要美國的1/30?
美國有53州,基層薪水台灣3倍貴,或許有人覺得種種成本加加減減算打平...
所以上面都是廢話...
那以真實人性的觀點...捫心自問...
如果你是老闆,美國淨利3億,你會覺得在台灣淨利只要1000萬就夠了嗎?
消費性3C產品(手機、電腦等)和家電產品(冰箱、洗衣機、電視等)
生態不同~~大家別混在一起
再者
美國的電視多是南美洲生產,當地設一個工廠,靠北美市場就可以養活,
當然當地的工資低 生產力好也足夠再外銷一些出來
亞洲的話
當然是大陸為主
不過台灣人偏好日本牌,廠商也都選日本廠進來
所以要拿來比....基本上東西就不同啦~~
便宜的 馬來西亞或大陸廠 也都有阿~可以買!
關稅問題不說
電檢問題也不再說了
因為以上兩點都是台灣政府畫地自限...長期下來造成的障礙...
電檢規格特殊,台灣進口幾百台,還要原廠幫忙修正規格送檢(每一款都要...)
原廠會便宜給你??
另外是小小的台灣
代理商進來,後續維修和服務成本??
今天你進500台還是1000台,都一樣要設立後勤服務
大家也要保固好,服務優
最好24h..........
但又不願意給錢?
美國的工資高,這些維修運送成本,都遠比台灣高
(不要說美國亞馬遜手機可以不爽退換好幾次....那是手機! 有誰要幫你扛60吋 或是洗衣機好幾次退換?)
這是個M型時代
有人認為給我便宜就好,其他這些服務維修都不要講,了不起壞掉買新的
另一邊的人認為要好東西,當然要包含好服務
各取所需囉~~
當然啦~台灣的service也要好好加油
不照顧員工,產品運送用丟的、用拖的.... 消費者又看的觸目驚心......更不爽給錢!?

天天在特賣,不照顧員工,員工薪水低,自然只能買便宜的東西....這一切循環就開始了...
內文搜尋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