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由美國的60吋的價錢可知~

沒有呆過電視產業 也能說的頭頭是道
美國和台灣還一樣產品 你以為是iPhone?

美國的TV tuner要有QAM 台灣的是用QAM嗎?
你知道美國上市的TV PQ要特別調過 不是你喜歡50/50/50就可以上市賣嗎?
美國要求的logo和台灣一樣嗎?

唉 算了 版上很多在電視產業呆很久的都不想出聲了
我還是別浪費自己時間好了

覺得賺很大的 歡迎你加入電視產業
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抵制你心目中的黑心定價 最好永遠別買蛤....
大大,當您在01看到一篇從南非進口台灣的車輛平均成本含稅價格,再看看它們的實際開價時,應該會有不太一樣的想法了。小弟是覺得做生意當然以獲利為目的,而影響價格當然很多因素。但台灣有些東西已經是利潤不合理了,應該算是歸類在暴利了,房地產亦若是。其實這些應該政府要適當的規範,而不是放任,甚至火上加油。
藍光城市 wrote:
報告
這就有結構跟市場大小的問題了
舉例來說 產品A微波爐 大約是20萬台幣的售價 產地價大約是10萬元
台灣代理商的購入成本約莫可能落在7萬元(台灣市場太小 很多大廠只把我們當DEALER)
ok 現在七萬元還要再貴35% 給政府抽成後,成本就直逼9萬5千元
假設預估一年要賣20台 那成本會是多少呢?
20x9.5+(電檢耗損的兩台9.5x2)+(電檢費108000)
成本=219萬8

總營業額=400萬 假設是開在百貨公司(百貨公司抽成約莫10~20%
那就等於40萬被抽走 所以總營業額 =360萬

360萬-219萬8 =130萬2千元整,還不含人事以及其他雜項支出.(還有營所稅)
以一個服務員三萬來說 一年就吃36萬
就算有很多產品線來講 如果不抓高還是很難cover阿

好吧 當然還是有很多沒有良心的代理商
但是好的代理商 理當要支持 不是都只是比價比價比價
這樣犧牲的只有服務 以及劣幣驅逐良幣而已

妳說的那算是地區性的"品牌"定價!

沒辦法~ 在當地該品牌就是值得比應該同級品牌且可能海外還同價級的車款, 售價高二三十萬甚至更高...

因為還是照樣熱賣排隊者眾多, 妳說怎摸辦~ 廠商還是彿心定少賺的低價也沒有更多配額可賣阿~~

更不會有人頒獎給她! 彿心廠商的封號? 能吃嗎??... 想不想要還看人勒~ hoho...

所以, 前面諸大大的諸理論或各有基礎定見, 但現實仍有各別情況的不同阿!!

tinolan wrote:
大大,當您在01看到...(恕刪)
"...2010年美國薄型平面電視機出貨量為3860萬台,於2011年出貨量達3910萬台,年成長率只有微幅1%。IHS iSuppli預估2012年出貨量下降至3710萬台,年成長率衰退5%。"

"2012-04-06 01:21 工商時報 【記者沈美幸/台北報導】

 ...SONY日前認為今年中起台灣電視數位化會掀起一股換機潮;金炳亨看得更樂觀,認為今年台灣液晶電視會從110萬台攀昇至120萬台,LG在台液晶電視銷售量也預估從去年的20萬提高至25萬台,拿下18%市佔率。

以LG 為例,
1. 降價促銷,受限市場規模,台灣今年最多只會增加10萬台銷售量
2. 不降價促銷,美國有可能少掉最多200萬台的銷售量

另外,美國市場是台灣30倍大:
台灣產品固定成本只有美國的1/30?
台灣銷售成本營業員數量只需美國的1/30?
台灣售後維修保固成本只要美國的1/30?
美國有53州,基層薪水台灣3倍貴,或許有人覺得種種成本加加減減算打平...
所以上面都是廢話...

那以真實人性的觀點...捫心自問...
如果你是老闆,美國淨利3億,你會覺得在台灣淨利只要1000萬就夠了嗎?




3C產品台灣硬是比他國貴是常態,自以為待過電視產業就認為別人都是錯的?3C產品就只有電視一種?你要是認為電視不能拿來比,既然你都提到IPHONE,那總該符合以上所述了吧,那你就用你的"專業"來好好解釋售價問題,不爽用IPHONE舉例用nexus 7也行,不然你的矛盾這方面還是.

照你說美國電視要裝東裝西,調這調那,LOGO還要另外設計,再加飄洋過海,倉儲運輸耗損,美國還能鑑賞期內想退就退,用過就不能當BRAND NEW賣,林林總總東加西扣那應該賣得比台灣貴才是,更別提美國東西這麼優秀,加了些台灣沒有的東西,美國水貨電視應該不能拿來插台灣插座,不然會燒起來,連看都不能看才是.
首先

消費性3C產品(手機、電腦等)和家電產品(冰箱、洗衣機、電視等)

生態不同~~大家別混在一起


再者

美國的電視多是南美洲生產,當地設一個工廠,靠北美市場就可以養活,

當然當地的工資低 生產力好也足夠再外銷一些出來


亞洲的話

當然是大陸為主

不過台灣人偏好日本牌,廠商也都選日本廠進來

所以要拿來比....基本上東西就不同啦~~

便宜的 馬來西亞或大陸廠 也都有阿~可以買!


關稅問題不說

電檢問題也不再說了

因為以上兩點都是台灣政府畫地自限...長期下來造成的障礙...

電檢規格特殊,台灣進口幾百台,還要原廠幫忙修正規格送檢(每一款都要...)

原廠會便宜給你??

另外是小小的台灣

代理商進來,後續維修和服務成本??

今天你進500台還是1000台,都一樣要設立後勤服務

大家也要保固好,服務優

最好24h..........

但又不願意給錢?

美國的工資高,這些維修運送成本,都遠比台灣高

(不要說美國亞馬遜手機可以不爽退換好幾次....那是手機! 有誰要幫你扛60吋 或是洗衣機好幾次退換?)


這是個M型時代

有人認為給我便宜就好,其他這些服務維修都不要講,了不起壞掉買新的

另一邊的人認為要好東西,當然要包含好服務

各取所需囉~~

當然啦~台灣的service也要好好加油


不照顧員工,產品運送用丟的、用拖的.... 消費者又看的觸目驚心......更不爽給錢!?
天天在特賣,不照顧員工,員工薪水低,自然只能買便宜的東西....這一切循環就開始了...
不過反觀本土兩大廠的55吋賣的價錢
幾乎在美可以買60起跳的尺寸
這環節 工廠一堆在賠錢 但消費者怎麼就是貴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