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幾家OTT(影音串流)的使用心得

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 wrote:
紀曉嵐傳提到,他擔任福建提督學政時,見到一個喜歡把「口」寫成「ム」的秀才,好心提醒他這樣寫不對,那秀才兀自強辯,說看得懂就好。


先前有提到,如果文字是唯一的媒介,那真的容易發生誤會。紀曉嵐的例子就是純文字,所以我同意這部分。但我不同意這例子是對等的;「口」與「ム」看起來相近,意義卻沒有相近或相同的涵義,跟翻譯外語是不相干的例子。

如果今天要討論使用外來用詞,是對在地人的不尊重,那麼可否討論一下「歐巴」、「歐吉桑」、「奇摩子」、「仆街」。這些都不是台灣在地原生用字,但字幕上出現這些字,會有人看不懂、抱怨嗎?為什麼韓國、日本、香港用詞,大家都可以覺得沒關係?

為什麼奶油不能叫黃油?因為看到影片中廚師拿著黃黃的油塊去煮菜時,看到字幕寫黃油,你會以為人家拿車用潤滑油,去煮給人吃的東西?這聽起來不荒謬?

還是因為那是中國大陸用語?你家歐吉桑、歐巴看了奇摩子不好,會指著電視罵「仆街」?
字幕確實是很重要的, 不只歐美影片, 還有韓劇、日劇, 沒有字幕真的很難懂.
好的字幕, 就會讓人更融入劇情..不好的翻譯, 就讓人出戲.
之前同一部韓劇, 有段對話有點長, 翻譯的又奇怪, 看得不太懂.
經過比對愛奇藝、Friday影音、Netflix三家的翻譯. 我終於明白了.

Netflix 的翻譯品質參差不齊, 在FB社團是有目共睹. 有些不錯, 但也有一些不好的.
例如:飢餓遊戲, 女主角的名字一下子翻成"凱特尼斯", 一下子又翻譯成"凱妮絲"
Snow總統的譯名更多版本了..還有很多簡體字未完全轉換, 或轉錯字的也不少.

我覺得大家接觸線上影音久了, 即使整部都簡體字幕, 應該也都看得懂.
但像飢餓遊戲這樣翻譯一堆問題, 不是看不懂, 而是覺得翻譯不用心.
從影片上線到現在, 過了這麼四五個月了吧, 也不少人回報了, 但卻不見有所改善.
難怪社團裡有人說, 字幕組有些都翻譯的比Netflix好. 花錢看Netflix, 反而像在看盜版.

用語, 大家看久了習慣了自然能接受, 例如"全屏", 現在也很多人用了, 站上也很多人用.
但是大家會用"土豆"來說馬鈴薯嗎? 應該比較少吧, 因為容易跟 "花生" 搞混.
我之前曾在電視台看到一個轉播的節目, 明明講話說的是"土豆", 但是字幕就打上"馬鈴薯".
因為節目的畫面並不是馬上帶到實際的農產品, 只是先用說的. 後來才帶到實際的畫面.
所以我想, 寫字幕的人應該就是想讓大家知道, 節目一開始討論的其實是"馬鈴薯", 不是"花生".
myVideo 台劇真的沒話說,想補帶幾乎都找得到,其他家沒用過...現在真的只用myVideo跟Netflix兩家
翻譯在地化當然很重要
這對外劇觀賞體驗影響很大

「歐巴」、「歐吉桑」、「奇摩子」、「仆街」雖然是外語直接音翻
但已經在地化很久 大多數的人都已經看的懂
當然可以使用

台灣對對岸流行用語沒那麼排斥
『小鮮肉』『真香』台灣還不是一堆人用
不用故意冠上意識形態
http://www.wretch.cc/blog/winsun
44th wrote:
如果今天是只有文字的食譜,我同意你說的詞彙要在地化,避免誤解。

但這是影片的字幕,意思是會聽到原文、看到東西影像、以及翻譯詞彙。有這麼多的資料可以交叉比對做判斷,卻說看不懂,這才是讓人覺得雞蛋裡挑骨頭的原因。

一般影集跟電影講道食物導演會把鏡頭放在演員身上,鏡頭只會稍微帶到成品,要如何影像中去辨識字幕中的要不要加點奶酪 牛油 是什麼東西?
美食類電影影集,比如電影巴黎御膳房 美味關係或是以主廚為主的主廚的餐桌或是食客為主的孤獨的美食家,都是拍攝成品外加一小段甩鍋切菜影片,大部分食材風味都靠演員台詞或旁白口述,要如何從影像中判斷?
烹飪料理節目大概分為比賽類跟教學類,比賽類不少評審講的時候鏡頭沒有帶到相應物品,要如何從影像中判斷!?
教學類節目,當主廚在鍋裡倒入乳白色液體的時候,netflix字幕告訴觀眾那個乳白色叫生奶油,台灣超市買不到生奶油啦(其實有賣但不叫生奶油),望文生意加奶油那鍋料理就毀了!從影像判斷加牛奶那鍋料理還是毀了!

從原文去判斷?就是聽不懂才需要字幕,聽得懂幹嘛開字幕,況且netflix現在有非常多非英語系影集電影,要聽原文去辨識?

44th wrote:
電影譯名也是一樣。NETFLIX介面有片名,也放電影海報。所以就算片名與你印象不同,還是可以判斷那是甚麼片。難道SPEED不叫捍衛戰警就不是SPEED了嗎?

我在字幕看到我看不懂得電影片名翻譯,你叫我去看netflix的介紹跟電影海報?
所以我得暫停觀看跳出播放模式回到netflix主頁再搜尋我看不懂的電影片名,然後從一堆搜尋結果中決定那部電影就是我先前在字幕中看不懂片名的電影?

爛字幕!
悠悠我心.悠悠我思
44th wrote:
先前有提到,如果文字(恕刪)

並不是因為那是中國用語才說字幕不用心
而是黃油就是會讓人誤會
如果你去餐廳點餐請櫃檯幫你的餐點裡加一些"黃油"
你覺得櫃檯會不會一頭霧水
歐吉桑這些並不會造成這種困擾的原因是因為台灣沒有另外一種人物叫做歐吉桑
但是台灣卻有另一種物品叫做黃油

這也能扯到意識型態??
44th wrote:
先前有提到,如果文字是唯一的媒介,那真的容易發生誤會。紀曉嵐的例子就是純文字,所以我同意這部分。但我不同意這例子是對等的;「口」與「ム」看起來相近,意義卻沒有相近或相同的涵義,跟翻譯外語是不相干的例子。

如果今天要討論使用外來用詞,是對在地人的不尊重,那麼可否討論一下「歐巴」、「歐吉桑」、「奇摩子」、「仆街」。這些都不是台灣在地原生用字,但字幕上出現這些字,會有人看不懂、抱怨嗎?為什麼韓國、日本、香港用詞,大家都可以覺得沒關係?

為什麼奶油不能叫黃油?因為看到影片中廚師拿著黃黃的油塊去煮菜時,看到字幕寫黃油,你會以為人家拿車用潤滑油,去煮給人吃的東西?這聽起來不荒謬?

還是因為那是中國大陸用語?你家歐吉桑、歐巴看了奇摩子不好,會指著電視罵「仆街」?

我個人認為剛好相反
影片字幕更需要在地化讓人更好懂

文字從看到到理解
是需要時間的
而在地化用詞可以縮短理解時間
秒懂和想一下才懂是不一樣的

純文字閱讀可以想一下才懂
但看影片沒辦法
因為當你想一下時
已經錯過下一句
yunssk wrote:
非常同意, 愛奇藝的兒童區確實也不錯, 還有一些寓教於樂的影片.
Netflix就比較差了, 就比 粉紅豬小妹 和 精靈寶可夢 好了.
愛奇藝都是繁體中文台灣配音.
Netflix粉紅豬小妹的配音有些是陸版有些台版, 然後 精靈寶可夢 很多是只有英文配音, 這樣兒童聽得懂嗎?

不過可惜的是, 愛奇藝的電影類越來越慘, 電視還是大人收看為主, 小孩不要看太多.
如果要看一些電影, 又不想租太多平台的話, 只能放棄愛奇藝了.

我個人建議
如果是小學以上的小孩
盡量給他聽原文
(前提是要有字幕)
不管現在聽得懂聽不懂
聽久了就會懂

我就有一個朋友
給小孩看日本動畫聽日文原音
結果日文越來越溜
小朋友對語文的吸收能力比大人強很多
我以前主要也是看Friday(大多是追霹靂布袋戲)
後來出了PILI APP後就轉移陣地了,劇集多之外畫質也很穩。
看日劇的話也還有維持著辦kktv,推樓主詳細的心得文~!
我自己買myVideo來用,除了倒轉會lag懷疑人生外其他很滿意。
我建議雙11的時候買,他會限量2-3天吧只要890元左右看一年,覺得便宜划算。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