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招討大將軍國姓 wrote:
紀曉嵐傳提到,他擔任福建提督學政時,見到一個喜歡把「口」寫成「ム」的秀才,好心提醒他這樣寫不對,那秀才兀自強辯,說看得懂就好。
先前有提到,如果文字是唯一的媒介,那真的容易發生誤會。紀曉嵐的例子就是純文字,所以我同意這部分。但我不同意這例子是對等的;「口」與「ム」看起來相近,意義卻沒有相近或相同的涵義,跟翻譯外語是不相干的例子。
如果今天要討論使用外來用詞,是對在地人的不尊重,那麼可否討論一下「歐巴」、「歐吉桑」、「奇摩子」、「仆街」。這些都不是台灣在地原生用字,但字幕上出現這些字,會有人看不懂、抱怨嗎?為什麼韓國、日本、香港用詞,大家都可以覺得沒關係?
為什麼奶油不能叫黃油?因為看到影片中廚師拿著黃黃的油塊去煮菜時,看到字幕寫黃油,你會以為人家拿車用潤滑油,去煮給人吃的東西?這聽起來不荒謬?
還是因為那是中國大陸用語?你家歐吉桑、歐巴看了奇摩子不好,會指著電視罵「仆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