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室是sony s32a10 (1366*768)
都接sony的數位接收器
兩台看"愛"
都不錯.........
所以, 面版不是絕對, 處理晶片與電路的設計才是關鍵
一、就外觀質感來說,主觀上我認為這台是極少數國產機種讓我看得順眼的,客觀上來說這樣水準的ID設計不會丟台灣人的臉,包括那台被謔稱為「尿袋」的桌上型視訊盒,雖然明明可以再薄一點窄一點,因為重量輕輕的,感覺裏面空盪盪的,沒道理搞得像一台桌上型電腦。
二、那個很有質感的遙控器,我認為是虛有其表。那些像手機一樣的扁扁平平的按鍵實在不好按,而且,字太小,顏色對比不夠突出,連我都看得很吃力,別說是我那七、八十歲的老媽。還有,既然遙控器上沒有各訊源的專屬按鍵,好歹也給個訊源選擇菜單,每次要選色差輸入,都得先進入類比頻道,再按一次鍵然後再等著它一個一個慢慢跳過4個空訊源(二個複合端子和兩個S端子),真的是夠煩的。進一不說,把類比頻道和其他A/V端子併在同一個按鈕根本沒道理。何不把類比電視和數位電視選擇鍵併到原本單一專屬功能的數位電視按鈕?這樣切換起來就方便多了。
三、我初步上同意,除了內建的數位和類比電視解碼處理很有問題外,從其他端子送別的信號,不管類比或數位,不管解析度高低,其實效果都還不錯。比如說,那台Sony的數位機上盒是連接到色差端子的,送出的只是480i的類比信號,畫質就是比透過內建的數位tuner好很多(也真是服了華碩這一票工程師,純數位信號經過內部各個純數位處理環節再透過專屬線路送到面板,怎麼畫質反而會比外部送進來的480i類比信號來得差)。
另外,我也用Mac Mini以1080i(HDMI上不了1080p,VGA倒是可以,還可以全幅對應)以及先鋒DV-600S以1080i和1080p播放DVD,看起來沒什麼不能接受的。也跑過測試片,灰階圖和色階圖都很平順完整,高頻圖也很清晰穩定,真的是挑不出什麼毛病(就是這樣才慘,不然早就客訴去了,也不用來這裡曝露於砲火下衝鋒陷陣了)。
四、不講畫質,那個類比雙頻加上數位單頻,配上幾乎可以隨意組合訊源的分割畫面,真的是業界無敵的超強功能,我都已經預見老媽一邊看大聯盟一邊下任天堂象棋的高酬賞模式。
但是,那個分割畫面的視窗安排很死板,就只能『全螢幕->兩個等大分割視窗->左邊視窗大->右邊視窗大->回全螢幕』,而且再啟動分割畫面時也不會記住上次的訊源配置,一定最少有一個視窗會顯示類比電視頻道,超不體貼的。希望華碩加把勁,弄得真正實用一點,
另一個惱人的問題已經可以算是個Bug。一啟用分割畫面,原來各訊源所設定的顯示比例就會回覆到矮肥短的所謂『全螢幕』比例。
五、電子節目表很強也很穩定(那台Sony機上盒就總是會缺、漏、錯)。不僅數位頻道,聽說連第四台節目表也抓得到。隨便轉到哪一台都能知道現在是在播什麼碗糕,真的很方便。單一電視能整合所有這些節目資訊,又是獨步業界的功能。
六、畫質調校功能實在太陽春,根本不足以應付如今如此複雜多樣的訊源規格和品質。
七、沒有音頻光纖輸出,想用擴大機聽五聲道的高音質數位頻道就別想了,雖然說大部份有音頻光纖輸出的也只能轉送出立體PCM。
另外,針對版友的質疑和問題,我儘量回覆。
有網友說,花七萬多塊不去買Sony,現在才來後悔,是我活該。首先,七萬多只能買40W,略為嫌小(老人家看字幕很吃力,真是一吋短就一吋險)。加個一萬多買46V那種落伍的規格又覺得很不值。其實,預算不是問題(不是我錢多,只是對老人家的一點心意),我原先設定的是46W3100,甚至我心目中的LCD機王,美規水貨46XBR4,也還在預算之內。但我老弟跳出來力荐華碩這台類比雙tuner的賣點,價錢比起去年合理得多,網路上又看不到什麼惡評(除了那支早期的遙控器)。我後來也覺得,華碩的確花了不少人力精神想做出一台內外兼修的好電視,我真的有被他們這點堅持小小感動到,卯起來就給他多花個二、三萬買下這台本土機王,算是給一個beg to be different的台灣廠商一點小小的支持。我並沒有天真地以為這台的畫質會比得上Sony或Sharp,卻也沒料到規格功能和畫質表現之間會有這麼大的落差。從某一個層面來說,這真是讓我為台灣感到憂心。
看看韓國的三星,它的數位電視早已經足以和Sony平起平坐,從高價到平價機種,在全世界(可能除了日本和台灣)和Sony、Sharp的液晶、Panasonic的電漿在品質、畫質和價格等各方面全面對幹。大家可不要以為它還是靠接近的品質和較低的價格取勝,它的品牌形象已經好得讓它很多機型賣得比日本貨還貴。總之,它和Vizio是完全不同層次的。人家是這樣,我們的本土廠商還只會關起門來,靠著地緣省運費關稅和鑽漏洞省貨物稅等等手段吃死自己人。我衷心希望華碩能有所不同,但看來終也只是一丘知貉。
還有版友說,自己不多跑現場看實機,買錯了才後悔,活該。我想這對我以及所有台灣的消費者都不公平。如果不是那麼高昂的稅負把進口機種抬得那麼高價(當然也有少部份是代理商太黑心),不用多想,我們只要參考國外專業評鑑就可以用合理價錢享受這聲光之愉。但現實呢,國產機種才是我們平民百姓心目中高性價比的首選。問題是,台灣各賣場規模都不大,機種有限。賣場裡的燈光和展示品的調校都不好,訊源不齊信號又差,根本不足以目視評斷一台電視的畫質好壞。就算賣場真的願意讓你東測西測,甚至給你遙控器親身調校,那麼短的時間,那樣的環境,加上對機種的陌生,所得的結論也和瞎子摸象沒什麼兩樣。
真正的癥結所在其實是,台灣沒有任何具有公信力的媒體給我們關於這些國產機種客觀而深入的評鑑。這類評鑑,需要有專業的儀器,配上專業的眼睛,甚至加上原廠協助進入工模作些特殊調校,然後在一個理想的環境裏面用不同的訊源磨它個幾天,才能有正確可信的評斷結果。缺乏這類評鑑參考,國人買國產機種其實就是靠直覺、賭手氣罷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