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

關於高HZ液晶電視的選購


eric480 wrote:
最好玩的
就是8毫秒指的是黑白畫面的轉換反應時間
然而大家看電視都是灰階在變化,反應時間遽聞是30-50毫秒
一般人眼需要每秒60張以上才不會有殘影的問題,換算一下時間約16.7毫秒
然而大部份民眾都被廠商的宣傳手法矇在鼓裡而不自覺...

所以未來960Hz、破千Hz,液晶還是會有殘影...
連光之白翼大也寫明了,這樣的技術也只能讓殘影問題「優化」,而不能解決...
殘影大概是液晶的死穴了


對不起, 現在哪一家的電視面板還在GtG 30~50ms的? 能舉個例子嗎?
不要講電視的面板, 連電腦螢幕的面板都沒那麼誇張了...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紫皇院 wrote:
感謝回復跟解答
至於120HZ..等流場影片技術 有些廠商寫成倍頻
我也不疑有他 可是如同您說還一種交錯式掃描技術
坊間習慣寫成倍頻循序掃描
有的電視會標榜這個功能
可是疑問來了 倍頻循序掃描真的有提升畫質的功能嗎?
因為家裡舊的那台兆赫32(這間已經沒做電視了)
號稱有倍頻循序掃描 可是似乎畫質沒補強太多(應該說是沒有)
當時買這台是因為考量第4台的需求
號稱第4台能有最強表現買的
可是拿來玩XBOX360時 畫面就明顯輸了家裡SONY32 LCD
但是反過來說第4台表現倒是真略優SONY
滿奇特的現象
可是時至今日各家技術也成熟不少
優異應該也沒那麼明顯(3年前的事了)
本來以為除非用寫輪眼 去仔細看之外 大概才能看的出來
可是事與願違 中階大致上差異不大 一旦上高階就明顯了
新問題來了 有倍頻循序掃描跟無倍頻循序掃描的電視真的有差嗎?
還是訪間都已經使用倍頻循序掃描 才導致差異不大(已經成為基本技術了)
可是奇美有一台42LED直下式 但無倍頻循序掃描
我驚呀了 這樣畫面會有差嗎?
另外直接衝頂 對目前小弟的經濟狀況是有困難
只能在固定價位中找一台比較好的機子了


所謂的I/P轉換技術(交錯轉循序掃瞄), 當然是要訊源還是交錯式的才有用.
這已經算基本功能了吧? 現在有哪家的視訊處理晶片沒有I/P轉換的?

像XBOX360這類本來就是循序掃瞄的訊源, 看起來不會有任何影響(因為沒作用嘛).
拿來看第四台就有差了~ 因為第四台都是交錯式掃瞄, 高畫質頻道(MOD,HD數位台),
藍光影片, 也大多都是交錯式掃瞄. I/P轉換做得好, 第四台就還稍微能看一些.

我想講的是, 您好像很在意這些技術的好壞, 而我的意思是在固定價位內, 就算有
您在意的這些差異存在, 其實也看不出來的...真正看得出差異的, 錢就要花下去了.
這就像有兩輛車價格差不多, 一輛車是100匹馬力, 另一款車105匹馬力. 實際開起來
感受不出其中差異啊~ 尤其是中低價位大量的產品更是如此.
與失敗為伍者,天天靠盃都是別人的錯。 與成功為伍者,天天跟失敗切磋直到不再出錯。
紫皇院 wrote:
感謝補充說明 光之...(恕刪)


HI您好

一直以來都有與您相同的電視問題
目前家中用的也是兆赫32"LCD

原以為XVT47"就是首選了~可客廳觀賞距離僅有2.1M有些擔心47"太近有壓迫感
且42"價格就不會這麼猶豫

目前屬意奇美42LV700D這款3D美背~外型很吸引我
上網功能沒有也還好~3D功能當附加樂趣
因此想多了解一下這款面板規格~是120HZ? IPS? BIT?? 有PS3的需求....
在賣場看過畫質,感覺顏色和亮度都都有些過度~對比也很強烈~應該是可以調為柔和些吧?

感謝各位解惑

jay18 wrote:
HI您好一直以來都有...(恕刪)


這個我去交叉比較做過功課了

奇美LV700D 跟 禾聯42MC01

用的都是LG IPS面板 同一塊面板無誤

規格應該(偽)120HZ原生面板

這裡為何要說是(偽)120HZ原生面板

因為反應速度問題 是6毫秒反應速度

並沒有達到真120HZ原生面板水準(4或2毫秒)

但也並非是一般8毫秒 所以流暢度一定是有好一點

不然3D應該就沒辦法看 也因此DM的規格介紹才會避重就輕

這部分我也做好久的功課

至於選哪一台 就給您挑了

以CP值而言 這2台同一水準 規格相同

剩下就是挑牌子了(牌子價差1000)

如果有多餘預算可以上BENQ X5500系列

用的是VA面板 再加上獨家黑湛屏技術及真120HZ(開啟功能)亦是考量之一

小弟因無上網需求 加上價格壓力 所以放棄

以上給您參考 個人很貪心繼續觀望中 會不會有CP值更高的機種

再等下去可能又要等1年了

題外話 那台兆赫好耐用呀 既然用不壞

害我都沒藉口換電視

說真的除了拿來玩360畫質差一點外

用高清撥放器看動畫 表現也是不俗

有點懷疑是不是自己不會調整畫質呀

玩生死格鬥時特別明顯

紫皇院 wrote:
這個我去交叉比較做過...(恕刪)


兆赫用到現在也五年多~除了遙控器不耐用外~還正常使用
倒是這兩年仔細看會看出螢幕周邊有一圈亮度深淺不一的現象~哈哈

當初BENQ X46-5500也是個人唯一首選不論是畫質MIT還是3D遊戲~無奈就是價位太高
還比VIZIO XVT47"貴上6000元

所以一路考量下來~似乎所中意的電視其價格也隨需求直直落~想想也是好事^^"
晚上再去賣場看看奇美42LV700D好了

謝謝您的心得分享^^
剛看了奇美LV700D的PDF規格

影像掃描格式
Video Scanning format
● 480i /480p@60Hz ● 720p@60Hz ● 1080i@60Hz ● 1080p@24Hz /60Hz
表示這面板屬60HZ的意思嘛?

jay18 wrote:
剛看了奇美LV700...(恕刪)


那是輸入源的意思 換句話說現在並沒有120HZ的片源

所以那樣寫沒錯 至於是不是60HZ面板(8毫秒)

如同我上面寫的(偽)120HZ原生面板(6毫秒)

不過硬要嚴格來說的話

沒錯是60HZ面板無誤 只是反應時間快一點而已

相似規格說明 您可參考禾聯網站3D那台

雖然不保證完全正確 但應該相去不遠

畢竟這2台規格完全一樣(根本是同一塊面板)

年邊框都一樣是0.88CM 哈
選奇美吧
基本上如果看起來數字差不多的話
我會挑比較大廠牌的
畢竟大廠的支援保修會比較令我放心

紫皇院 wrote:
那是輸入源的意思 換...(恕刪)


原來如此~看規格看到頭都昏了~謝謝解惑

YAHOO購物昨天奇美有18999特價到今早再加刷卡優惠~還是猶豫沒趕上^^"
試著從最根本的動畫運作開始思考,希望把規格上看到的東西與網友分享的知識, 跟實際動作結合.

動畫或影片是許多呈現不同位置的靜態圖片快速並依序移動的結果.
影片要流暢,不外乎
1. 圖片要夠多
2. 圖片移動速度要夠快
假設現在影片要呈現的是一輛車從左邊A地開到右邊B地,
總不能只有2張圖, 一張在A地的圖, 一張在B地的圖. 如果這樣, 就算很快從第一張圖換到地二張圖, 影片還是看來很突然, 不流暢.
反之, 就算在A地與B地間分割出許多圖片來呈現細部位置, 但如果下一張圖片出現的速度太慢, 那影片還是不流暢. 而圖片數量太多, 影片容量會太大.
所以我想, 應該只要圖片數量與圖片移動速度二者的共同效果達到一定水準, 足以讓人眼感受不到delay, 那就夠了.

一部影片由多少張靜態圖片構成, 應該是影片製作之初就決定了的事.
如果我對以下link中的文章了解正確,這已經是固定下來的格式.
http://lcdtvbuyingguide.com/lcdtv/what-is-120hz.html
"Video in the NTSC format is displayed at 29.97 frames per second (25 fps for PAL and SECAM) and film is shot at 24 frames per second."

為方便後面計算,就四捨五入把NTSC規格的 frame rate 設為 30fps, 電影規格的frame rate就維持 24fps. 如link中所言, 24fpsp = 24 frames/sec = 24 靜態圖片/sec.
這等於規範了本文一開始提到要使動畫或影片流暢的2個要素: 圖片數 & 圖片移動速度.
以一部1.5hr, 24p的影片為例,那應該就是由129600張圖片所構成.
許多電視規格都強調 24p, 如奇美 "24P Real Cinema實境劇場模式" 或 Sony "24P真實電影還原科技". 這應該是指支援將24p的電影, 透過 3:2 pulldown 技術, 將 24fps 轉換成NTSC系統可處理的30fps.

那麼refresh rate (60Hz, 120Hz or 180Hz) 在幹什麼?
所謂的refresh rate. 以120Hz為例, 是指畫面每秒刷新120次.
問題是這每秒120次的畫面更新與每秒30張靜態圖片(NTSC)間有4倍之落差.
顯然並不是每一次刷新就會有圖片的更換, 而是每4次刷新才有1次圖片的更換.
而如同網友分享的文章
http://www.hd.club.tw/thread-46454-1-1.html
如果沒有新圖片的更換,同一張圖片的重覆刷新並不會有動畫效果.
只有代表新位置的新圖出現,才會有移動效果.

而一些技術, 如Sony MotionFlow, 就是在24p電影規格 or 30p NTSC規格的原有圖片中, 創造新的圖片. 由電視晶片根據前後張影片製作時已經存在的圖,另外計算出合理的居中的新圖;
有的再把創造出來的新圖,透過背光處理,再細分成多張局部的圖.
以此來補足刷新率與靜態圖片更換率間的落差, 達到流暢的效果.

正因為NTSC frame rate 是 30fps, 而PAL frame rate是 25fps, 而fresh rate與 frame rate間有上述之關係, 所以有網友觀察到, NTSC系統的refresh rate 是60Hz的倍數 (30的倍數), 而 PAL系統的refresh rate 是50Hz的倍數(25的倍數).

原本以為我已經弄懂了, 就是上面講的那樣.
但是當我再看Sony MotionFlow 技術的示意圖時, 又困惑了!
以下link中,網友SKAP展示了3種MotionFlow XR 的頻率.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7&t=2345846
就以第一張倍頻960Hz為例, 圖中說面板本身是240Hz refresh rate.
以30p NTSC規格的影片為例, 每8次刷新才有1次圖片更換.
或者說若在(0/240) sec的時候出現第一張圖, 那麼下一張位置有變化的圖應該出現在(8/240) sec.
從(0/240) sec 到 (8/240) sec 間出現的圖,都是倍頻技術加入的才對.
為什麼Sony的第二張原圖出現在(4/240) sec呢? 我想這跟Sony如何定義"原圖"有關.
還請了解的網友不吝解惑!

再看LCD的反應時間 (6ms, 4ms etc).
這個反應時間是指液晶從一種排列方式轉換到另一種排列方式所需的時間.
LCD TV是以每個pixel液晶的排列方式來決定明暗, 所有pixel的明暗決定了整個畫面.
以 refresh rate 60Hz為例, 即畫面每秒刷新60次,
每刷新一次,代表一次液晶排列方式的變化.
液晶排列方式改變的反應時間, 是物理與材料特性.
重點是面板液晶排列方式改變的速度(response time), 要能跟得上refresh rate.
以反應時間6ms的液晶面板來說, 相當於該面板可以應付167次/sec (即1/6ms)的刷新頻率.
所以如果電路設計,不管是面板本身還是倍頻後總的 refresh rate 低於 167Hz, 那就可以使用反應時間 6ms的面板.
如果電路每秒刷新180次,240次或更高, 面板液晶的反應時間卻只有6ms, 那表示很多刷新面板根本沒能來得及動作來呈現新畫面.
只是白白增加許多無謂的功耗.
正當我以為我懂了的時候,我發現我又錯了!
以SONY的 960Hz refresh rate 為例, 表示液晶反應時間必須低於1.04ms. 有這種面板嗎?
我想關鍵在於我沒弄懂這960Hz到底是怎麼達到的? 還請了解的網友不吝解惑!
  • 5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