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實際測量為例,RTING的C2測試。
可以看到每8ms就有一個亮度的Drop,也就是125Hz,以PWM來說頻率算很低了,肉眼可見。
然後有人要說振幅很低沒到0,來計算一下。
100%亮度下,亮度約有125Hz、深度16%、97% Duty Cycle的閃爍
50%亮度下,亮度約有125Hz、深度25%、97% Duty Cycle的閃爍
0%亮度下,亮度約有125Hz、深度50%、97% Duty Cycle的閃爍

要繼續探討下去其實更複雜,上面看到的亮度Drop其實不是全螢幕亮度降幅,可能是循序掃描的。
會牽涉到各種複雜計算,但無論如何都不是真正的DC調光,還是有少數人能察覺其中差異。
8:17秒,高速攝影機下的左邊OLED,右邊傳統PWM調光LCD
只能說大尺OLED的調光比傳統大家認知的PWM調光要來得好,但也不及真正的DC調光。
至於為什麼OLED不做真正的DC調光?
有人說色偏,我覺的不合理,因為現在調光模式其實DC準位早有大幅變動,但各亮度白平衡也滿準的。
也有人說延長壽命,97%到全亮只差3%,差這3%壽命差很多嗎?有沒有相關的資料呢?
我是想不出來,希望有人可以提點一下。
 
                             
                             
                             
                             
                             
                            
 
                             
                            







 
                             最後還有一個重點,保固長,他們不挑畫質,對容易壞要叫修的可是很反感。
最後還有一個重點,保固長,他們不挑畫質,對容易壞要叫修的可是很反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