笨牛♂ wrote:感謝樓主的分享我也有...(恕刪) 回覆笨牛大說真的AS630我在全國還真的是沒看過實機,就國際牌的電視目錄來比較差別就是多了智慧聲控,聲控指令,我的媒體櫃,雙核心專業處理引擎,多一組HDMI(共3組)價格大約差3000左右,雙核心應該是用在網路媒體部分上網不是我考慮的目標,所以就直接不考慮AS630了
Daniel0928 wrote:感謝樓主的分享......(恕刪) 回覆Danie10928大恭喜您也選到一台好電視原則上AS610跟AS630應該都一樣,您可以套用我的設定值試試看如果覺得暗部還是不夠清楚,可以將(亮度)這個設定值調高到您想要的階段我會選這台電視主要也因為是直下式背光最重要的還是全國有5年保固
630的雙核心處理器除了提升智慧功能 畫質也有提升input lag跟面板反應速度 以及倍頻功能應該無關喔 就我所知是"按下搖桿之後到畫面出現反應"這個時間差我是不知道會不會因為有倍頻掃描就有input lag問題啦玩遊戲就是看原生面板反應速度而定倍頻掃描60Hz,120Hz,240Hz面板反應速度4ms,6ms,8ms這兩個跟input lag 我記得之前網友說明是三件不同的事情
weivanguard wrote:630的雙核心處理器...(恕刪) 就如同大大所說input lag就是"按下搖桿之後到畫面出現反應"的時間差"玩遊戲就是看原生面板反應速度而定"這個反應速度是指4毫秒,6毫秒,8毫秒我記得沒錯的話目前"電視"面板速度最快的就是夏普4ms毫秒怎麼看面板反應速度.....((請看有線電視的新聞台畫面最底下的文字跑馬燈))反應速度快的比較沒殘影,反應速度慢的就看的到殘影一般賣場絕對不會讓大家看到這種畫面,放這種畫面只是突顯電視的缺點而已背頻掃描並不是面板的反應速度引用一下兩位大大的話KCLin0423說120Hz倍速原理為傳統每秒60張影像經過晶片運算,判斷兩個畫面中有移動的物體、並經過計算後製作出新的畫面,補插在原畫面之間以達到每秒120張畫面,對於快速移動畫面中物體的模糊、殘影現象可大幅減輕,讓使用者觀看的視覺感受會更接近直接用眼睛所看到的。以此論點,倍頻掃描解決的並不是液晶遲滯的問題,而是數位資料所造成時間間隔不連續的問題倍頻掃描,做的是資料的補插,跟面板的反應速度(物理遲滯),是兩件事bluesystem說現在的電視都搞什麼幾HZ動態畫面補償系統,原理就是要先把一些畫面(例如前十五張畫面)存在記憶體裏, 再比對其中的差異補出那些「本來沒有的」畫面. 所以玩遊戲會lag很正常,因為你電視上播放的是15個畫面之前的影像.等於lag了15個frame.這並不是問題, 而是原理就是這樣."高畫質世界"裡有一棟大樓是在討論VIZIO會有input lag的文章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347&t=1688930文章當中就有大大說到:為什麼沒有手動調整60Hz和120Hz很不方便有機會大大可以試一下原生60Hz面板和原生120Hz面板(什麼都不要調,也不要設定遊戲模式)遊戲機接上直接試,相信大大就可以感覺出來了一定要按鈕時間精準的遊戲例如:瑪莉兄弟,快打旋風,棒球RPG或是戰略遊戲絕對試不出結果越高倍頻對遊戲是沒任何幫助只會越完越e04
我當然知道倍頻不等於原生面板反映速度 兩個不同而input lag是第三件事我說的就wiki寫的In video games, input lag is either the delay between the television or monitor receiving a signal and it being displayed on the screen (see display lag below), or the delay between pressing a button and seeing the game react.你說的ms應該是display lag兩個應該是...一樣...??input lag應該是在打電動時 明顯有感輸入延遲..是按鍵按下去到電視接收訊號反映經過的時間跟畫面沒有關係..輸入延遲14ms就是按下去經過14ms電視才反應你說的新聞跑馬 那個應該是原生面板反映速度 影響的殘影...吧
應該這樣說比較準確 兩者不相干但會互相影響面版反應速度 決定遊戲畫面的反應速度而輸入延遲決定了手把到電視反應時間因此面版反應越快 遊戲畫面殘影越小相對會減少輸入延遲的時間但是反過來 不一定成立有的機種輸入延遲作的比較差的話畫面快沒用 就是會輸入延遲輸入延遲作的好畫面慢沒差 但是遊戲有殘影(8MS很難感覺出來)殘影跟輸入延遲的關係不明用滑鼠測試最準確但是一般而言 在輸入延遲時間相同的情況下畫面反應越快 更能體驗遊戲的樂趣所已一般建議使用 畫面反應速度快的面板跟倍頻補插畫面又是另一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