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台灣的數位電視是在莊孝維嗎?

rocky9137 wrote:
可是BS的BS1&BS2跟台灣一樣是525i(480i)也就是SD畫質,畫面卻勝出台灣數位電視很多!!!這代表台灣的數位電視並不是正規的SD畫質(也就是低於SD的SD...)


這問題幾年前就討論過了... 有人還說衛星下來的, 編碼率也差不多 3Mbps, 還不是一樣不錯...

這就是問題所在, 同樣是 3Mbps MPEG-2 編碼, 對於 NTSC 720x480i60 (30fps) 的需求是不太夠的, 場景變化大一點的話, 一定會變成馬賽克連連... 衛星訊號的折衷方式就是改用 525x480i60 的取樣方式, 在不太夠的頻寬之下, 捨棄一些人眼比較不敏感的水平方向的高頻影像訊號...

這種狀況下, 就算用 720x480 其實也沒屁用, 頻寬不夠, MPEG 編碼的演算法, 自然就會捨棄掉編碼需求量較高的頻帶訊號, 畫面看起來自然就是糊糊的, 或是馬賽克連連...

看了歐洲 SDTV 的狀況, 人家是 4 Mbps MPEG-2, 編碼成 PAL 720x576i50 (25fps), 影像格數變少, 天生就佔些優勢, 再加上 bit rate 高一些, MPEG-2 壓縮系統的最佳化處理更高級些, 所以怎樣看都是比我們的 DVB-T 好上一截... BS1/BS2 的系統, 就更不用比了, 雖然都是叫做 SDTV, 但完全是不同等級的...

HiHD 方面的話, 使用10 Mbps 的 1920x1080i60 H.264 , 畫面的銳利度想要跟 17 ~ 19 Mbps 1440x1080i60 / 1920x1080i60 MPEG-2 的 BS 系統相比, 還是有些差距... 香港翡翠高清台的 15Mbps H.264, 就比較接近...

老實說想要壓到 8Mbps H.264 的話, 覺得轉成 1280x1080i60 的影像去壓, 可能整體畫質還會比較好一些...

廣播用途的 H.264 High-Profile 壓縮系統的能力還有待改進, 有才機會使用 10~12 Mbps 的編碼率, 壓出 1920x1080i60 的畫面, 跟目前 BS 的系統匹敵... (非即時廣播用的後製壓縮系統, 倒是很容易的就達到這個目標)
1440*1080可說是一個折衷的辦法呢

以後商業台應該也會朝向這樣邁進吧= =
雖然不是很喜歡

可是不得不說
Skapa! HD上的頻道都是用1440*1080的h264在廣播
也是日本使用DVB-S而不使用ISDB-S的案例
(ISDB不支援mpeg4壓縮)

公視現在用1920*1080
感覺就是像BS HI一樣(聽說其他民放局的bs頻道是用1440*1080在廣播?)
堅守崗位xddd(?)
沒辦法... 啊~

數位電視 牽扯太多... 檔到別人財路是一個 問題...

另一的問題是 政府行政效率不好... 我們的交通部 只核定 6MHz 作為 HDTV CH的頻寬...
國外的HDTV多半是 8MHz頻寬....

因為只有6MHz.... 所以 公視只好棄原先預定的MPEG-2壓縮
改以壓縮率更高的H.264方式.... 結果導致 穿透率大大降低...
很多 大樓只要離窗戶遠一點 就收訊效率大打折.... 或者 附近大樓多一點 也會這樣....

當年電視數位化... 是新聞局提的案...
但是新聞局是小咖的.... 無法撼動 經濟部 財政部(降稅政策 好像要政府的命) 來幫忙....
經濟部工業局也是愛理不理的.... 整個數位電視草案... 在立法院根本連讀都沒讀到....
之後 又移轉到NCC & PTV手上... (PTV也是無權...只能乖乖執行)

一路上也是執行政策&技術大搖擺
>> 技術面上從一開始的ATSC變成現在的DVB,壓縮技術從MPEG-2變成H.264...
技術面上超級急轉彎讓產業不敢貿然投資...
>> 新聞局期望財政部放寬貨物稅政策(13% -> 6.5%),降低廠商門檻...吸引相關廠商投入數位電視...
只是草案至今仍是草案...立法院的大人們根本無心看到這個草案...
電視相關產業也只是愛理不理.... 到最後 大家都是在做顯示器...
後面再來背娃娃(加掛數位盒,還可躲掉貨物稅 一毛都不繳)...

到現在就變成 爹娘不親不疼的孤兒...

真不知該怪誰呢 ??? 消費者 永遠只能 乖乖繳該死的稅 來讓這群人玩....


73_troop wrote:
沒辦法... 啊~數...(恕刪)


73大您真是內行人
一席話道盡了TW HDTV的血淚史阿
73_troop wrote:
沒辦法... 啊~數...(恕刪)


感謝您的精闢見解....

我現在在澳洲讀語言學校,
很多人都會覺得台灣科技應該比較發達,至少我週邊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家裡電視不支援HD也有一般液晶電視,小到國產32吋大到6X吋進口家庭藍光劇院都有,在澳洲雖然政府最近一直在推數位電視&機上盒,但我看至少70%以上的家庭還在看傳統4:3 CRT.

不過重點來了,至少人家政府目標明確,目前一般電視有些節目已經是用16:9 Wide screen播送,數位電視也有好幾個高畫質頻道,你買了接收器就可以看,完全不用受制於有線電視業者(當然想看更多頻道還是要裝有線電視啦),不像台灣政策搖擺不定,現在大家液晶電視內建(或上面有人提到的背烏龜)機上盒大部分都只能收SD畫質,等於說要看公視HD還要另外買機上盒,買了還只有公視Hi HD一台可以看...=
如果早點確定標準,當前年開始大家陸續棄傳統CRT換購液晶電視時,就可以家家有高畫質節目可以看了.

當初推數位電視好像主打是要給在外面或是開車的人看,這個政策更本錯誤,因為能收視的人少(大家都看100多台的有線電視看慣了)廣告量不大因而只能用來重播老三台的舊節目,又惡性循還因為節目乏善可陳,所以收視的人少.

在台灣變成空有HD電是沒有節目可以看,只能裝MOD、Blu-ray Player或收日本高畫質衛星,然後還要忍耐傳統電視節目4:3硬擠成16:9的慘狀...
Uber輸入介紹碼5120b搭車享優惠. https://www.uber.com/invite/5120b
73_troop wrote:
因為只有6MHz.... 所以 公視只好棄原先預定的MPEG-2壓縮
改以壓縮率更高的H.264方式.... 結果導致 穿透率大大降低...
很多 大樓只要離窗戶遠一點 就收訊效率大打折

如果這裡指的穿透率是指無線電波的穿透率,
那就跟video壓縮方式沒有關係的,
至於公視HiHD較其他SD台難接收的原因是無線電波調變方式不同:
一般SD頻道是使用16QAM傳送,而HiHD是用64QAM傳送,
64QAM的可靠性較低或說接收門檻比較高。
在台灣使用 6MHz 的基頻是很正常的, 誰叫我們現有 NTSC 規格的系統也是用 6 MHz... 所以不太可能用 7 or 8 MHz 的基頻...

當初第一載波段最大的問題, 還是在於使用 QAM16 來配合行動式接收, 變成一個頻帶只剩 11 Mbps 頻寬, 再加上塞進去 3 個頻道(CH ... 其實TS 的名稱是叫做節目 -- Program), 變成每個節目大概只剩 3.1Mbps 的頻寬傳輸影像... 又因為當年可以解 H.264 , 又是 High-Profile 的機上盒, 不是很成熟, 價格可能會貴到驚人, 所以還是選用 MPEG-2 video, 結果當然就如我前面提到的, 慘不忍睹...

當初如果一開始就使用 QAM64, 每個 SDTV 頻道可以分到 5 Mbps, 那畫質真的就已經非常不錯了...
每個基頻其實還可以再留一個頻道使用 QAM16 接收的 1.5 ~ 2Mbps, SVCD 解析度就夠的 480x480, 留給行動式接收, 感覺上這樣才對...
(換句話說, 行動式接收搞 720x480 有什麼屁用嗎? )

目前的第二載波段, 規格看起來好像很漂亮, QAM64 mode, H.264 High-Profile + HE-AAC ... 結果腦袋內在想的, 仍然是想塞入更多的頻道 ... 畫質方面? 管它去死, 自我催眠一下說, 有比以前的 SDTV 進步就好...

結果根本沒搞清楚, HE-AAC (SBR) 根本是拿來做節省頻寬用的聲音壓縮法, 而不是為了音質考量的... 當二聲道的編碼率達到 128 Kbps 時, HE-AAC 跟 LC-AAC 比起來, 根本沒太大的優勢... 結果 HiHD 還不是洗腦告訴大家說, 64 Kbps 就夠了... @_@
(為了省 audio 佔用的那小小的和 video 不成比例的頻寬.. 根本沒必要.. 沒省到大的...)
(HE-AAC 拿來配置在行動式接收用, 低頻寬的頻道, 就很適合... 反正這時候音質也不是重點了)


現在雖然可以解到 H.264 HP@L4 (也就是可以解到 1920x1080i60 的) + LC-AAC / HE-AAC 的機上盒仍然不便宜, 但至少已經不是天價的狀況, 至少可以在 3Mbps 的頻寬之下, 有效改善 SDTV 節目的畫質... 所以其實新的 SDTV 節目真的最好不要再用 MPEG-2 編碼格式了...

不過那些人又開始動歪腦筋, 向大家洗腦說, H.264 編碼的 SDTV 節目, 只要 1 ~ 1.5 Mbps 就夠了... @_@
所以大家等著看整個廣播標準怎樣繼續被亂搞就是...
73_troop wrote:
... 我們的交通部 只核定 6MHz 作為 HDTV CH的頻寬...
國外的HDTV多半是 8MHz頻寬....(恕刪)


6或8與類比電視'包袱'有關,美國日本台灣原先的NTSC電視都是6Mhz,
改成數位電視後,日本變ISDB-T 6Mhz,美國變成ATSC 6Mhz,台灣變成 DVB-T 6Mhz,這不是'只核定',這是沒得選擇.
如果美國日本也都採用DVB-T,那麼美國日本跟台灣一樣,通通是6Mhz.


小弟不懂技術、規格、頻寬...等問題,小弟的要求很簡單: 單純的讓我看完一節新聞節目,我不要再看到斷斷續續的畫面了。每次看到馬賽克或甚至畫面完全停格的時候,實在很想把電視砸掉!!! 小弟住台北市士林區,用室外魚骨天線、大通接收器,但幾乎每隔幾分鐘就畫面停格或馬賽克。很懷念小時候在陽台隨便立個天線,就可以不受干擾地收看台視、中視、華視的年代(好啦,我承認,我是五年級的LKK)。奇怪,不管畫質再好,不受干擾的畫面應該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吧!?
不知是我比較倒楣(買到爛機器+住家是收訊死角?),還是有其他居家收訊族的朋友跟我有同樣的問題!?
CPiA wrote:
6或8與類比電視'包...(恕刪)

既然是新的傳輸系統,難道不能重新定義每個頻道的頻寬嗎?為何還要卡死在這個包袱上?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